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傅军 《21世纪》2009,(11):33-35
地区与地区相比,公元1000年时世界上最富和最穷地区之间的人均收入差距是1.1比1,现在是19比1。国与国相比,今天富国瑞士和穷国莫桑比克的贫富差距是400比1  相似文献   

2.
上市公司是地区经济各行业中的优秀企业,而基于这些优秀企业的业绩去研究行业竞争力、地区经济的行业竞争优劣势是一种全新的方法,这对于提出区域经济的发展对策、调整好经济发展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安徽77家上市公司关键财务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构造竞争力指标因子,以因子相互比较发现区域内部优劣势行业,并通过与全国同行业公司行业业绩横向比较,发现各行业相对于全国的比较优劣势,以此为依据提出安徽省产业发展的重点与方向。  相似文献   

3.
度量人均收入差异的泰尔指数可分解为人均劳动生产率、就业率、活动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和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四个因素,利用2001年~2010年我国各省相应数据分析我国对人均收入差异影响最大的因素后结果显示:每个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对地区间人均收入的差异影响逐渐增强,且从2009年开始成为影响地区间人均收入差异的最大因素;利用2005年~2010年各省相关数据,基于偏离份额法分析人均劳动生产率在省际间存在的差异主要是归因于区域间产业结构差异还是部门纯生产率的差异,发现各部门纯生产率的差距对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影响最大.为了避免出现由于地区间收入差距过大而阻碍国内经济发展的情形,缩小区域间的经济差异,目前相对比较落后的省份不能仅仅以产业结构调整或升级为目标制定区域政策,更重要的是政府要关注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努力提高本地区每个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从而有效推动地区人均收入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利用1997-2011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人口、经济因素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从全国层面来看,死亡率、教育投资、人均收入水平、非农产业发展和非农化水平等因素对人口老龄化存在较显著的正向效应;出生率对人口老龄化存在负向效应.从区域层面看,死亡率、教育投资、非农产业发展和非农化水平在东中西部三个地区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均为正向效应;出生率在三个地区对人口老龄化均有负向影响;健康投资在东部和西部地区有负向效应;非农产业发展效应在东部地区的效应也为负.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了珠江三角洲8市39个行业工业结构的构成要素,分析支柱型行业、新兴行业与传统行业等因素对工业结构的影响,以及行业与地区之间的发展对应关系,从而划分了体现珠江三角洲不同地区发展特点的不同地区类型。  相似文献   

6.
使用人均收入作为衡量人民生活水平指标之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均收入作为社会发展领域应用最广泛的一个指标,被诸多国家、国际组织采纳为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有效指标。人均收入作为衡量人民生活水平最为常用的指标自有其优势与合理性,但也存在人均收入反映的信息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人均收入不能反映非物质层面的信息等缺陷。现实数据表明,过分依赖人均收入作为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指标可能使国家发展政策重点出现偏差,造成只有数据增长而人民生活水平可能未得到实际改善的问题。基于此,可以使用多个量化指标或对多个指标进行交叉比对,根据实际需要运用新指标,力求考察物质层面以外的信息等,以尽量弥补人均收入作为衡量人民生活水平单一指标的不足,更加科学全面地衡量人民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7.
中国制造业的能源效率分析一直是近20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考虑地区和细分行业的双重视角,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测度了2001—2011年中国9个省份19个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TFEE)。选择包含非期望产出的松弛变量测度模型来计算能源效率,并讨论轻重工业之间的能源效率差异。研究发现:(1)制造业各行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均较低,且不同行业间差距较大。轻工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略高于重工业,但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重工业总体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明显高于轻工业,而中部和西部地区轻工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高于重工业。(2)各地区整体制造业能源效率偏低,东部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最高,中部和西部次之,但西部地区依然有能源效率较高的优势行业。(3)同一行业在不同地区的能源效率有较大差异,能源效率整体较高的行业在各地区发展不均衡,能源效率偏低的行业在各地区的能源效率都偏低。而同一地区内不同行业间的能源效率也存在较大差异,能源效率高的地区也存在效率较低的行业,能源效率偏低的地区并非所有行业的能源效率都低。  相似文献   

8.
利用2010—2016年中国高技术3个行业19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从企业R&D投入的外部影响视角,实证分析政府R&D资助对企业R&D投入的影响,并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分析滞后效应。研究表明,政府R&D资助对企业R&D投入具有挤入效应,且不同行业的挤入效应具有显著差异。此外,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仅对个别行业的企业R&D投入具有显著影响,而是否存在时滞效应则与行业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9.
采用多种调查方法分别从地级市、县、乡(镇)、村四个行政层次对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现象和特征进行调查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数据,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农村人均收入、农村人均耕地以及农村自然条件之间关系进行相关性研究。研究表明,少数民族地区劳动力流动与迁出地社会经济自然条件之间遵循一定规律,又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根据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迁出影响的分析,农村劳动力派出对农村发展既有积极作用又有不利的一面。  相似文献   

10.
选取9项主要财务指标,对汽车及配件行业19家上市公司进行了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分类方法都能把上市公司区分为蓝筹股、绩优股、一般股和劣质股,与公司的实际情况相符;而且因子分析将财务指标综合为规模效益综合因子、投资效率和主营业务因子3个综合变量,为公司的分类和评估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农村居民收入分布的动态演进及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核密度估计法和马尔可夫链方法,对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布的动态演进及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90年代以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布都呈现明显的"双峰"状,一直处于两极分化状态。从其分项收入来看,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而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由"双峰"演变为"单峰"状,两极分化现象逐渐消失,收入差距缩小。从马尔可夫链的稳态分布来看,各地区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将仍然保持较大差异,短期内难以实现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家庭收入与新发涂阳肺结核患者就诊延迟、确诊延迟和治疗延迟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镇江市3个县(区)192例新发涂阳肺结核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就诊延迟、确诊延迟和治疗延迟的均数为15.92、13.97和1.27天。家庭人均收入均值为14 983.26元。不同家庭收入水平的患者,发生2周以上就诊延迟比例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128);但患者选择的医疗机构级别不同,不同级别医疗机构间2周以上确诊延迟比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收入水平已不是影响镇江市新发涂阳肺结核患者就诊延迟的主要因素,但是家庭经济水平仍然通过首诊机构影响着患者的确诊延迟。  相似文献   

13.
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探析——以重庆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列出影响重庆市城乡收入差距的16个因素。借助主成分分析法将16条因素归纳为"经济发展因子"、"政策因子"和"经济开放因子",利用回归分析法研究发现,"经济开放因子"对重庆市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不显著,而"经济发展因子"和"政策因子"是其主要因素。其中,"经济发展因子"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扩大效应,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这样的经济发展具有深刻二元特性,而"政策因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差距。鉴于这16个因素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力度和作用方向各不相同,笔者将它们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给出了一一阐释。  相似文献   

14.
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是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一个难点。文章从经济环境、政策、体制、农民收入结构、农民自身素质 5个方面分析了近年来农民收入减少的原因 ,提出了加大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扶持力度 ;调整农业产业、产品结构 ,搞活市场流通 ;加速农村城市化建设 ,大力发展二、三产业 ,搞活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根据农民的不同职业和占有资源的不同状况 ,将一部分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减轻农民负担 ;提高农民素质等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个人收入分配不公直接导致贫富差距拉大。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不公具体表现在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和不同阶层的差距逐渐拉大,这会引起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两方面的危机。长期推行平均主义造成分配政策和指导思想的偏差,一些政策和制度对特权利益的规定和限制不力;市场体系不完善,分配机制扭曲,分配政策不配套、不统一、不一贯;法制不完备、执行不力、税负不公;公共政策存在缺陷,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等社会保险制度尚不完善,都是形成当前中国个人收入分配不公现象的原因所在。要解决收入和财富的不均衡,只有加大社会政策和收入政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前存在诸多因素制约农民增收,文中主要分析了政策及体制因素、落后的二元经济结构、农业财政投入的有限和农村金融制度安排的缺陷、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减弱、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和农民自身素质有限、城镇化水平低、农民负担重、加入WTO的冲击等八方面因素,对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借助中国2001—2012年省级城镇面板数据,运用动态面板的广义矩估计方法( GMM),研究城镇居民通信消费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城镇居民通信消费存在较强的惯性作用,城镇居民人均收入、通信行业消费价格指数、实际利率均对居民通信消费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劳动年龄人口的人均个人所得税、恩格尔系数、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均对通信消费有负向的显著影响。研究结论表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居民收入是推动通信行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动力;同时,也不能忽视人口的因素,要提高多元化的服务内容,满足不同经济群体、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通信消费。  相似文献   

18.
通过因子分析不难看出,由于种植业的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增加并无积极的影响作用,因而在农业结构调整方面,提高林牧渔业所占的比重和促进林牧渔业的发展,不仅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而且还能无形中促进和实现部分种植业中过剩劳动力的转移。此外,实践中有必要减少粮食作物的种植来促进农村家庭经营二、三产业。依据相关因子分析结果,在促进和实现农民收入增长方面,首先要加大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切实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化与升级;其次要加快城市化进程,积极推动农村过剩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对传统的小康概念的一种创新。这种创新主要体现在:小康社会标准与国际接轨、标准提高、标准动态化和全面化等方面。通常在测算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时,人们不考虑汇率因素。作者认为,按照规划的经济增长速度,人民币升值将不可避免。这样,2020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大大超过通常测算的数据。平衡发展是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大困难所在,那种企图短期内缩小差距的看法既不现实,也不可取。  相似文献   

20.
使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和"中国住户收支调查数据"数据库,通过回归分解技术探讨了在控制年龄、性别、地区、受教育程度、行业等变量的前提下,劳动力人口流动对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忽视劳动力人口流动因素,将高估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和低估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从而夸大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造成"推动城镇化就可以显著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政策误判。分析表明,要缩小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更应该把眼光放在如何缩小受教育度差异、地区差异和行业差异等相关措施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