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信息传播与公共服务——基于手机媒介的分析框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君 《东南学术》2007,(4):87-95
本文以手机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对媒介发展格局、信息传播结构及社会公共领域的构建和影响.手机媒介的普及,不仅对社会的生产关系、信息资源和技术等重新分配,也涉及对原有传播格局的重构和社会话语权力的争夺.手机的普及与功能的完善,进一步提供平民大众与政府部门沟通联系的媒介渠道;而媒介在建立社会公共领域上的先导作用,必将拉动其他社会公共领域的逐步建立与完善.  相似文献   

2.
我们生活在被大众传播媒介包围的时代,大众传播活动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作为大众传播活动主体的媒介,在大众传播活动中,对于实现其文化传播功能起着怎样的作用,而这一功能优势通过什么方式完成的,本文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我们生活在被大众传播媒介包围的时代,大众传播活动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作为大众传播活动主体的媒介,在大众传播活动中,对于实现其文化传播功能起着怎样的作用,而这一功能优势通过什么方式完成的,本文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2006年Twitter的出现,翻开了社交媒体的新篇章。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兴起,给信息传播领域带来一系列新现象与新变化,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效果等各个层面给我们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题。凡事先有术而后有学。新媒体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正日渐改变着我们对信息传播活动的传统认识,带来一场新的信息传播革命。  相似文献   

5.
《社会科学辑刊》2008,(6):44-48
手机媒体作为新兴媒体在危机发生过程中起着其它媒体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它可以对社会信息的传播加以有效控制和疏导,以减少危机对社会产生的负面效应。手机媒体在危机传播中能够发挥巨大作用,在危机传播中有深广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网络传播与大众传播既有密切的关联,又有迥然不同的地方。本文从传播技术和手段、社会功能、媒介发展等三个角度作了系统分析,说明网络传播的整合性和创新性。网络传播既包含了大众传播的特性,又包含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的特点和形式。网络传播是对以往各种传播方式的汇聚融合和创新,代表了时代发展的最新科技成果,是一种崭新的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7.
手机媒体上的社交和学习软件成为当代大学生普遍使用的工具,但由于手机媒体所具有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导致手机网络空间上的信息质量参差不齐,使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着更高的要求.文章结合实际,分析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绿色传播机制存在的一些问题,从三方面探讨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绿色传播的内在价值逻辑,提出了相应的实践机制,以期使手机媒体成为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工具,提高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8.
《琼州学院学报》2017,(3):108-113
"媒介融合"是近年来学界讨论的热词,传统广播媒体希冀借助新媒体发展契机实现华丽转身,手机电台APP正是基于新技术的支持,实现了传统内容与新兴传播平台的良好融合,其在传受关系、传播渠道等方面进行的探索,给传统广播媒体以启示。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通过分析我国广播发展现状,进一步探析蜻蜓FM、考拉FM、荔枝FM等手机电台在传播主体、内容、渠道、受众等多方面的发展状况,对手机电台在新时代下如何实现突破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大数据时代手机LBS应用的广告传播策略可以被归纳为:受众精准定位、需求全面挖掘、广告可控投放、营销有效提升。具体而言,广告主可以通过手机LBS应用获取用户地理位置与行为轨迹,进行关联分析,实现对受众的精准定位,进而对其需求全面挖掘;在此基础上,进行广告可控投放,建立基于位置的用户需求和消费行为的数据库,提升营销效果。  相似文献   

10.
邱昊 《学术探索》2014,(6):79-83
新媒体技术兴起的背景下,面对媒体竞争的加剧和更为细化的受众市场,媒体需要利用整合营销思维把媒体传播影响力的产业价值开发出来,形成传播影响力和营销相互促进的双赢局面。云南由于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民族文化资源优势,使它成为面向东盟传播的前沿和平台,其对东盟的传播影响力不论是对"桥头堡"建设,还是对中国的对外传播都意义重大。考量云南媒体对东盟传播影响力营销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探讨其对东盟传播影响力整合营销的实施策略,是当前亟待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当代媒介文化视野下的地域文化传播与话语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域文化所包含的以社会礼俗、方言俚语、生活形态等为特征的文化独立意识,在数字化传播面前逐渐丧失以往的本真面貌,不能不说是数字革命的所谓进化对地域文化的一种比较直接的伤害和破坏.地域文化话语的建构是对地域文化精神的一种修复与再现,是在遵从每个历史时期不同的主流价值观念的基础上,在消除地域文化偏见与文化歧视的前提下,为凸显地域文化的核心精神内涵而进行的现实塑造与自我塑造.  相似文献   

12.
马宁 《阴山学刊》2014,(2):5-10
传播力和媒介使用者的关系,在中性技术的作用下从大众传播语境到新媒体语境发生了一系列的变迁,这些变迁对如何解读新媒体的发展和传统大众媒介的变革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在传播力和媒介使用者关系变迁的过程中,大众媒介的数字化和关系化、信息网络的社交化和媒介化、多场域复合扩张与连续在场,共同呈现出已成为技术现实的无处不在的媒介和持续不断的信息流,而传播力和媒介使用者的关系变迁将让这种技术现实继续转化为社会现实,并带来信息价值和媒介伦理等值得反思的潜在问题.  相似文献   

13.
聂莺 《东岳论丛》2015,36(2):189-192
以互联网为平台的社交媒体,广泛渗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人的生存与社交媒体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社交媒体依赖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媒介环境学理论为深入剖析这一现象提供了一个新颖的视角,从社交媒体自身的特性——感知环境、符号环境、社会环境入手,对媒介依赖现象进行阐释,揭示了社交媒体依赖产生的根本原因。为避免人们对社交媒体的深度依赖,关键是构建合理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使人们认识到社交媒体作为工具的本质属性,提高人们使用社交媒体的自控力,使社交媒体沿着更加促进人类和谐发展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新媒体语境中公益传播所涉及“物质”、“话语”两个层面的基础上,提出了手机媒体公益传播的概念;对比分析国内外公益传播研究现状及趋势。基于话语理论,考察了手机媒体话语传播力的形成过程,探讨了手机媒体公益传播与公共话语空间构建、手机交谈与舆论扩散的关系等内容。研究发现手机媒体强大的话语传播力,为人人参与公益传播开拓了渠道;手机媒体公益话语传播对公共话语空间构建,公共舆论引导有重要影响;手机等新媒体公益传播联通了“个人思想空间”与“公共话语空间”,开辟了构建“和谐公共话语空间”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除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手机这一物质基础外,手机小说这一新的文学现象的产生及其所具有的文本特性还有深刻的社会和思想文化背景。消费社会、多元化等后现代主义思想观念是手机小说产生的重要背景。手机的媒介特性和手机小说主体的后现代倾向促使其文本特征的形成。手机小说的语言和文本互动体现了明显的后结构主义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16.
议程设置功能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传播学者麦库姆斯和肖创立并广受欢迎的一个理论假设,它起源于第三范式科学背景。在科学研究进入第四范式、新传播格局形成后,议程设置的各种不良影响及其理论缺陷日渐显露,亟须正本清源、深入反思。要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坚持议程从实践中来,以社会需要和公众关注为导向,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聚焦问题,集思广益,努力发挥好议程设置的应有功能。  相似文献   

17.
袁园 《北方论丛》2007,(6):50-53
80后文学是在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下,在主流文坛之外生成的青春文学思潮,呈现出青春化、娱乐化和网络化的特征。处于文化传播核心环节的传播媒介,凭借强大的传播力量使80后作家一夜成名,这典型地反映出:大众传媒在文化市场中由单一的信息传播载体向集传播、生产、策划、营销多重功能于一身的文化产业转变,通过包装作家、引导文学消费、直接生成文学现象等,绕过主流文坛对文学产生重大的影响,给当下文学的生产、传播、批评、消费机制带来巨大改变。  相似文献   

18.
在消费社会,图像的视觉扩张与现代媒介成长是同步的,图像作为媒介在信息传播网络中逐步向人们敞开,然而图像自身的真实意义却是被遮蔽的.现代媒介技术革命助长了人们对图像与符号设计的消费欲望,视觉文化也藉此完成了其自身的历史转向,在这一转向之中,图像是媒介信息传播的关键,并在消费视野中显示出其前所未有的张力.  相似文献   

19.
自从网络(包括固网的web2.0和移动网的3G、4G)传播普及后,社会的新闻生活就已经由"一次传播"转向了"二次传播"。长期以来,由电视、报纸和广播组织起来的主流新闻传播,正在被以"两微一端"为主的"二次传播新闻"所替代。要想做好"二次传播"的新闻工作,保证主流新闻对"二次传播"的正向影响和引导,主流新闻传播自身需要做出调整。对于主流新闻传播来说,这既是其使命所在,也是其存在的社会价值和意义。面向"二次传播",做出积极应对,是主流新闻媒体在媒介融合过程中必须走出的一步。  相似文献   

20.
当前网络反腐传播出现信息非交互流动及存在群众网络反腐传播参与困境等问题,导致反腐主体之间传播失衡,呈现出网络反腐传播议程设置下的单主体性传播格局,带来网络信息集权弊端。本文从议程设置相关理论出发,论证社交媒体环境下的反腐传播需要群众作为议程参议主体的回归,提出构建"党内监督+群众监督"双主体传播格局。分析党作为网络反腐议程设置的议程决策主体,应高效激发群众积极参与,引导群众有序参与反腐传播,切实做好对线上和线下反腐信息的可控运行,维持与议程参议主体的传播关系平衡,以实现反腐工作实效的双重叠加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