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诗经·周南·关睢》:“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毛传:“仇,匹也。”匹就是配偶,意谓淑女可以作为君子的配偶。“逑”又作“仇”。陆德明《经典释文》:“逑,本亦作仇。”《汉书·匡衡传》引诗即作“君子好仇”。曹植《浮萍篇》“结发辞严亲,来为君子仇”,即用《关睢》“君子好仇”句。“好仇”这个词竟与《周南·兔(?)》“赳赳武夫,公侯好仇”的“好仇”全同。淑女可以作君子的配偶,武夫难道也可以作公候的配偶吗?可以的,只是内容不同就是了。《关睢》指的是夫妻关系,《兔(?)》指的是君臣关系。所谓仇匹,它的基本含义就是配合得上。淑女能和君子配合得上,故可以  相似文献   

2.
钟文典 《社区》2010,(20):16-17
在俞大缜家喝咖啡 我在北大上的第一课是外语课,老师是个老太太,俞大缜,国民党那个俞大维的妹妹,曾国藩的外曾孙女。老太太很认真,也很严格,一看有个新同学来,就叫我起来念。我第一天报到,第二天就上课,当时还没有书,就拿了边上同学的书。念完了,老太太没叫我坐。说:“怎么开学一个月了,你连课本也没有?”我是刚从南方去,普通话也说不好,又不好解释,就在那里听她批评。  相似文献   

3.
新编高中语文第六册文言文的注释有几条值得商榷,现试陈愚见,供同行研究。 一、《涉江》:“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课本注“陆离”为“长剑摆动的样子”。这两句诗义同《离骚》中的“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注家对 “陆离”的解释历来不一。王夫之《楚辞通释》释“陆离”为“璀璨也”、“剑光”(见上海人民出版社七五年版9页、70页)。今成语“光怪陆离”与此义通。《现代汉语词典》“陆离”条只有“形容光彩繁杂”一义。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注“陆离”为“美好的样子(依许慎说)”(修订本第二册556页)。北京大学《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注“陆离”为“长貌(依王念孙说)”;《辞海·语词分册》于“陆离”的“长貌”义项中引《涉江》此句为例。详审文意,两句所写的剑和冠都是静态,课本将“陆离”注为“长剑摆动的样子”,剑须是动态,这在情理上似觉难通。成语“光怪陆离”,与《楚辞》中的“陆离”似非同义。“美好的样子”说虽能讲通,但不如“长貌”说具体。《离骚》“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中的“岌岌”,一般都解作“高貌”,这样,“岌岌”就是对句首“高”字的形象描写。仿此,“陆离”也应是对句首“长”字的形象描写。所以,如果对诸说择善而从的话,我们认为应当从“长貌”说  相似文献   

4.
初中语文第六册《太阳的光辉》一文引《论语·子张》语:“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亻币)之.”江苏人民出版社《初中语文学习手册》解释:“过,名词,过错.”这是可研究的.“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这是一个比喻句.句中比喻词“如”把本体“君子之过”和喻体“日月之食”联系起来,这就决定了“君子之过”与“日月之食”之间存在着可比性,喻体“日月之食”意即“日月被蚀”,陈述的是事;本体“君子之过”陈述的也应是事,意应为:“君子错”,或“君子有错误”,“君子犯错误”等.不难看出,这里的“过”具有“动词”的性质.  相似文献   

5.
《论语·先进》第一章即“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历来对其解释众多,其阐释的多样化备受关注。根据对于“野人”和“君子”的理解不同,主要存在着两种解读倾向:一种是从文质说方面解读,一种是从在位说方面解读。本文对前人的解释进行了总结介绍,并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分析,提出了新的观点,即认为本章应当理解为“礼乐修行好的弟子,现在在野,没有入仕;而礼乐修行的不是太好的弟子,却成为了在位者。如果让我选用人才,我选择礼乐修行较好的弟子”。  相似文献   

6.
<正>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鸿门宴》一课,关于“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一句,原课本注释为“‘王之’就是‘以之为王’”(301页);新课本注释为“‘王之’王,为王。之,咸阳” (306页);新三册课本“单元知识和训练”又说“‘王之’就是‘使他为王’”(297页)。这显然是三种完全不同的解释。第一种解释是把  相似文献   

7.
“君子”考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君子在儒家道德系统中是理想道德的一种等级规范。本文探讨了君子这一概念出现的时间,它从一个一般词语发展成一个道德规范的过程,以及孔子对君子内涵所作的规定。  相似文献   

8.
对于孔子所言的“君子不器”,后人大致有两种解读。一种观点基于“专”与“通”这一对范畴,认为“君子不器”意味着君子不局限于一才一艺,而要博学多能;另一种观点基于“道”与“器”这一对范畴,认为“君子不器”意味着君子要不拘泥于“器”,而要以“道”统摄“器”。前一种观点用“器”去解释“不器”,使得“君子”与“小人”的界限丧失;后一种观点突显了君子的超越性和独立性,合乎孔子对君子志于大道的界说。“君子不器”蕴含着“学者”追求成为君子的次序。这一次序展现着“道”与“器”的辩证法:从“本体论”的角度而言,行道在先,学艺在后;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学艺在先,行道在后。现代教育是专业教育,在对培养学生对“大道”的把握上较为薄弱,从而导致种种问题。“君子不器”中的教育思想提醒我们要从“道”出发,以“道”为目标,培养“向道”的君子。  相似文献   

9.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鲁迅所写的著名诗句。这两句诗早已成了我们的座右铭。但是,诗中的“千夫”一词,到底应该怎样理解呢?我看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 现在,几乎所有的研究鲁迅诗歌的论著,都把“千夫”解释成“敌人”。“千夫是指敌人”,这似乎已成了“定论”,而且是唯一正确的论断。倪墨炎同志在他的《鲁迅旧诗浅说》中说:“在本诗中,千夫是指敌人,千夫指是指敌人的诬蔑、诽谤、压迫、谋害。”这是一种很有代表性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杜甫在广德元年(763)春于梓州有《喜雨》一诗,末二句说:“安得鞭雷公,滂沱洗吴越”。历来评论者都把这两句诗解释成让雷公降下滂沱大雨净洗吴越之地的盗贼,即净洗农民起义军,游国恩等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也是如此看法。郭沫若先生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更是明确地认定这是杜甫痛恨农民起义的铁证,是他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上对人民的恶毒诅咒。于是乎,这两句诗便成了杜甫一生中的最大污点了。  相似文献   

11.
一、“君子好逑” “君子好逑”的“好”字,毛传以来都训为“美好”,是形容词,似无歧义。但细味整首《关雎》所表现的主题,是描述一个男青年爱慕、追求一个美丽善良的姑娘。故“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的“好”字,在这里应训为动词才是。 “好”字,甲骨文中有两种写法:一种是从女从子,一种是从母从子。“女”字“母”字在左或在右,都是面向“子”的,表示妇女抱着孩子非常喜爱的意思,是个会意字。甲骨文中,女、母两字常通用,如母庚,又写作女庚。“好”字从母,可见其本义是母亲喜爱孩  相似文献   

12.
历代对诗经《郑风·风雨》一诗的题旨解释,大致有三种:《毛传》传统认为,此诗旨在“乱世则思君子”;朱子解为“男女淫奔”之诗,现代人则舍去朱子之道德偏见,认为此诗表达了寻常正当的男女相悦之情;方玉润解为怀念朋友之诗.三种解释的差异取决于如何理解诗中的“君子”.透过对“君子”的辨析,可以得出对此诗主旨的三种不同理解,但这三种理解未尝不可合而为一.  相似文献   

13.
《论语》是一部统领中国思想界几千年的著作 ,其中关于君子的论述一直是中国文人追求的最高境界 ,但语言发展到今天 ,“君子”这一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从《论语》有关君子的论述入手 ,力求探究君子的本来“面目”。文章认为 ,《论语》对君子这一角色提出了极为苛刻的要求———即必须做到儒家的仁、义、礼、智、信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德才兼备”。  相似文献   

14.
小幽默     
无辜的问题第一次参加婚礼的小女孩在妈妈的耳边问:“为什么新娘要穿成白色呢?”“因为白色是幸福的颜色呀,”妈妈解释说,“并且今天是她一生中最幸福的一天!”小女孩想了想不解地问:“那为什么新郎穿成黑色呢?他不幸福吗?”  相似文献   

15.
互文说略     
“唇枪舌剑”这一成语,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汉语成语词典》解释为:“嘴唇象枪,舌头象剑。”仔细推敲,此种解释并不妥。因这四个字的真正含义是“嘴唇象枪,也象剑;舌头象剑,也象枪”,整个成语的意思:形容论辩时言论激烈,针锋相对。类似的错误也见于语文课本,如1984年  相似文献   

16.
我在德国留学期间,遇到了不少外国朋友。因为在德国大学求学的外国留学生比例在6%以上。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学生满眼皆是,成了大学里的一道独特风景线。美国姑娘丽萨有人敲门,我打开门,见一位陌生的姑娘站在门口,她有一副年轻的、生动的面孔,一笑起来很甜,短发、T恤、牛仔、旅游鞋,随意又入时的打扮。她热情地伸出手自我介绍说:“你好。我刚搬来,美国人,丽萨,住在最头那间屋子。”我高兴地握住她的手:“你好,以后我们就是邻居了。”她问:“这楼道里怎么没人?我刚才把所有的门都敲过了,只有你住这?”我说:“不,都有人住,不过现在是假期,别人…  相似文献   

17.
在王安忆创作的初期,有两件事成为她文学道路的关节口:一是到“文学讲习所”学习,把她带进了时代的文学生活当中。另一件是参加“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带给她一个宽阔的视野和背景。这两个关节口上的经历和接触的人事,对她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诗经·魏风·伐檀》中的“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古今注家对此二句的分歧,主要在于“君子”指谁。按《毛诗》传、笺、疏的传统解释,“君子”指伐檀者。这两句的意思是:那伐檀的君子,是不白吃饭的呀!全诗之意在手讽刺“不稼不穑”者,并认为此二句为反语,其意思是:那些大人先生们,可不是白吃饭的呀! 就此二说,我们认为传统之说可信。即“君子”指伐檀者,不含讽刺意味。其理有  相似文献   

19.
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注释古乐府《木兰诗》“唧唧”一词,兼收了两种说法:[唧唧]织机声。一说叹息声。《辞海》(一九七九年版)解释“唧唧”作织机声的义项中,举了《木兰诗》为例。近年出版的一些古典文学读本也有把“唧唧”解释为织机声的。  相似文献   

20.
初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一册《狼》一文中,有“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句.课本对“眈眈相向”的解释是:“瞪眼朝着(屠户).眈眈,注视的样子.”注释者把“相向”释为“朝着”,这是不妥当的.或许是注释者把“相向”作为同义词复用而释为“朝着”吧!可是“相”字并没有“朝着”的义项.在此,我们想谈谈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