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非关系的不断发展与深化,非洲国家成立了大量中国研究中心,开展对当代中国的具体研究。非洲中国学的议题集中在中非关系史研究、中国共产党研究和“中国模式”研究,研究方法跳出传统汉学研究范式和欧美中国学的框架,从对中国的“观察”到非洲的“参与”,正在形成一种具有非洲特色的中国学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2.
“一带一路”战略的安全挑战与中国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提出,对全面提高国家开放型经济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探讨了"一带一路"战略所面临的双重安全挑战:其一,以大国政治博弈、领土和岛屿争端以及区域内个别国家政局动荡为主的传统安全挑战;其二,以恐怖主义、海盗以及跨国有组织犯罪为主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在分析"一带一路"区域内安全合作现状的同时,本文提出,为应对安全风险,中国除了发展自身力量外,还需要贯彻"三个重视",即重视合作中提供安全公共产品、重视美国与俄罗斯的利益关切和重视巴基斯坦的"支点"作用。 相似文献
3.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过去十年来逐步弘扬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是中国历经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多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七十多年、中国进入近代史以来的一百八十年,更是华夏文明四千多年来历史实践的一种结果。文章通过分析“中国的世界”和“中国与世界”两种中国的世界观,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际上是历经千年之变后出现的第三种中国世界观“中国在世界”的必然产物,含指中国对世界的反哺、反思、责任与使命。 相似文献
4.
"一带一路"倡议在充分汲取古代丝绸之路有益经验和智慧的基础上,融入了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时代价值和目标追求,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具有利益共生、文化共鸣、合作共识、权责共担和互惠共赢的总体特征,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而且激发了沿线国家和部分域外国家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产生了深远影响。"一带一路"倡议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务实中有超越,体现了追求和平与发展、实现合作与共赢的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5.
6.
本文主要从荷兰早期的汉学研究、荷兰汉学地位的确立和发展以及荷兰现代中国研究的兴起三个方面,阐述荷兰中国研究的历史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东盟关系稳定发展、不断升级,为共建“蓝色伙伴关系”奠定了基础。但随着中国-东盟合作步入“深水区”,一些挑战难题近年愈发突显。美国等域外势力炒作南海争端并在经济和安全领域拉拢东盟国家,严重干扰地区合作深入推展。新形势下,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建“蓝色伙伴关系”,应坚持因国施策、双多边共同推进,可优先建立“蓝色经济伙伴关系”,以“海洋命运共同体”为指引推动开展务实的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贡献更多“中国方案”引领地区治理规则建设。中国与东盟国家还当灵活运用二轨平台夯实“民心”基础,促进涉海文教领域合作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9.
基建项目已经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在设施联通中的重要载体,中老铁路作为其中的标志性工程,推动了老挝从“陆锁国”到“陆联国”的重要飞跃。通过探究中老铁路在经济、文化、公共外交及科技等不同领域所产生的效应可以发现,中老铁路所具有的经济效应能够加速老挝国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并推动老挝国内经济实现一体化发展,从而促进中国—中南半岛区域经济的合作共赢。与此同时,中老铁路的文化效应、公共外交效应和科技效应能够进一步推动该铁路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中国与老挝及其他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合作共赢。分析中老铁路的多重效应,对进一步探究中国海外其他基建项目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在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同时,也提出了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倡议。这两者息息相关,相辅相成。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本质上不是实体,而是对双方基本价值观、发展观的认同。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过程,就是加强彼此认同感的过程。"一带一路"倡议是打造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和东盟双方将获得更多的共同利益,增加更多的认同感,结成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1.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实施,很大程度上标志着中国在国际关系中角色的重大转变,即从过去国际社会乃至国际秩序的旁观者或参与者变为积极的施动者和塑造者。然而客观上,"一带一路"无疑是一个宏大的发展倡议,涉及国家之多,人口之众,在中国外交历史上史无前例。而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情况复杂,社会多元,对"一带一路"无疑有着重要而不可忽视的影响。如何处理好与这么多国家之间的关系,显然直接关系到"一带一路"发展倡议的成败。 相似文献
12.
十年来,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在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突出进展和重要成就,同时也遭到各种批评。具体而言,对于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批评及其原因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基于狭隘政治利益强加的“批评”;源于错误认知定位产生的批评;由于国内政治因素影响惹来的批评;对于项目建设运营过程做出的批评。以此为镜鉴,为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有关各方需进一步明确“一带一路”的外延,注重做好“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的利益相关者管理,以及共同构建“一带一路”的建设成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3.
自1991年中越两国恢复正常关系以来,政治关系更加密切,经济关系得到空前发展,从而推动了越南学术界对中国问题的研究,使这一领域成为越南社会科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之一。本文根据作者赴越考察期间收集到的资料,对越南中国学研究的发展历程、现状和特征作了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4.
15.
虽然雅尔塔体系从没有规定美国单方面制定国际规则并单独向世界提供全球公共产品,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美国独一无二的实力和地位,美国成为战后国际体系的主导国(霸权国),进而成为国际公共产品的主要提供者,它也因此将国际公共产品视为自己的国际政治工具,尤其是为美国利益服务的工具。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权力转移,美国已经无法提供更多的国际公共产品。在权力转移的过程中,中国的国际地位凸显,从国际公共产品的"消费者",逐渐成为国际公共产品的修正者、建设者,甚至是供给者、创新者。中国角色的变化源于中国实力的变化,既包括经济实力等的增强,也包括文化、价值观念、政策对国际社会的重要影响。"一带一路"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由中国提出并与世界各国共同建设的一种全新的国际公共产品,并且从多个维度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16.
经过近年来的努力,在建设"一带一路"有机衔接重要门户方面,广西已具备四大有利条件,即基本形成现代立体交通主骨架,与东盟人文交往密切,已建成中国与东盟合作的重要发展平台,与东盟经贸利益融合不断提升,但同时也存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不够,综合经济实力不强,发展环境有待优化和完善,面临较大竞争压力等四大制约。建设成为"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实现其功能,需要在瓶颈制约、发挥优势上着力突破,应重点提升通道通达水平、服务效率、便利化水平、完善产业、展会和人文三大平台。 相似文献
17.
18.
新结构经济学是中国社会科学领域自主理论创新的成果。本文运用新结构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中资商业银行“走出去”的背景、模式、原因、挑战以及意义。本文总结梳理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模式与相关主流理论解释,对比后发现,中资商业银行对于境外业务的拓展没有照搬西方发达国家银行“走出去”模式,而是坚持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为前提,结合中国自身与外部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与融资需求特点,综合自身发展战略与外部国际环境等各方面因素,不断调整和优化跨境网络结构,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道路,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目标提供了有力的金融保障。 相似文献
19.
耶鲁大学赖德烈教授是美国20世纪最著名的基督教史史学家、东方学家。在费正清领导的哈佛学派崛起之前,赖德烈是三四十年代美国中国学发展的领导者和中坚力量,其在美国中国学研究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十分突出。本文从文化的角度,考察了赖德烈中国学研究的学术维度及其内在逻辑,分析其在美国中国学发展过程中的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这有助于我们理解20世纪上半期美国汉学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发展规律,更全面地把握美国社会的社会变化和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