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重血缘,重人伦,重礼制。时代在变,但中国人的文化精髓未变。VRT对伦理道德的加强性研究的实质是用现代科技传承中华民族的道德文明,是对传统道德"说教"式教育方式的一场革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研究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支持的"实践体验"平台,解决现实生活中难以处理的道德情感和道德问题,加强人们之间的沟通交流,将外在的道德情感交流内化为道德修养,使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道德价值观,从而达到提高全社会伦理道德建设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西方翻译研究逐渐开始向文化转型,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则是八十年代初翻译研究文化转向大潮中兴起的一派译论。一方面,由于翻译与女性有着同样的遭遇,在各自从属的等级秩序中都处于弱势地位,人们惯常用性别话语来描述翻译,将翻译女性化,翻译文献中因而含有大量的性别歧视语言。这些性别歧视涉及三个方面:描述原作与译作关系的性别隐喻、描述翻译过程的性别话语以及译语使用上的性别问题。另一方面,翻译是女性进入文学界以及参与社会政治活动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社会学与灾害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以来,社会学家在灾害研究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主要研究发生灾害之前、之中和之后个人、组织、社区和社会的行为以及灾害如何影响人的心理、行为、社会组织和文化生活。当前灾害研究日益显示出多学科和跨文化研究的特征,并将重点逐渐从分析灾害的社会方面转向研究如何预防和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4.
随着创新问题在经济学研究中的地位不断上升,相应的研究文献迅速积累。本文在宏观经济发展、产业动态和微观企业三个层面上,梳理创新与经济发展研究的成长历程,评述其研究现状,并针对创新经济学目前的主要问题,展望今后我国创新理论和政策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行动研究与教育科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金玲 《社科纵横》2004,19(1):112-113
行动研究就是实践者在自然情境下对自身的实践活动进行研究 ,以自主、实践、反思、开放为特征 ,本文详细阐述了行动研究非常适合研究教育问题 ,也非常适合教育实践者———校长、教师、社区群众等研究教育问题 ,教育行动研究是提升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求是学刊》2017,(6):128-136
晚清学者汪士铎学识渊博,尤长于舆地之学。咸丰九年(1859)因战乱投奔胡林翼之际与曾国藩相识,后入金陵书局以校书为业。汪士铎与曾国藩之间的往来,多涉及刻书之事,而二人交情之深厚,却非学术思想上的志同道合。汪士铎与曾国藩相识之初,便积极为曾国藩的军事布防出谋划策,可以说,真正支撑起二人交情的是统一战线上的同仇敌忾。  相似文献   

7.
陈文娟  肖峰 《探求》2010,(6):63-67
e-Social Science是国际社会科学界出现的前沿领域,是社会科学研究走向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它为当今的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新工具新手段,由此也使社会科学的发展获得了新的动力和契机。就e-Social Science的兴起及涵义、它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以及由此所导致的社会科学研究的新特点和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加以介绍、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8.
江净帆 《社科纵横》2009,24(8):145-146,161
质化与量化研究的整合是一个亟待深入探讨的问题。了解质化与量化研究的分歧、认识两者间“范式之争”的本质,是寻求两者整合的起点;在质化与量化研究能否整合的问题上,主要有相容、不相容两种观点,走向反思整合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多元测定为两者整合提供了实践上的策略;我们在整合使用质化与量化研究时,仍需审慎思考研究方法的适切性。  相似文献   

9.
“当代文学研究”既非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史学科 ,又不完全是“当下”的文学批评活动 ,这种两不着边的处境表明它作为学科的不成熟 ,这种不成熟源于它从“新文学”分离时是以意识形态而不是以学理为依据的。“当代文学”学科在词义和内涵上都名实难副。本文强调当代文学研究对象的“当下”性质及其学科特征的即时性、动态性 ,主张为它设定一个切近真正“当代”的上限 ,同时把已成为历史的“十七年”文学等都归入“现代文学史”框架中 ,使“当代文学研究”名副其实  相似文献   

10.
口令破解、木马种植和缓冲区溢出等攻击手段威胁着网络的安全,他们是如何工作的,用户应如何防御,成为网络防御技术着重研究的问题。本文从网络攻击的角度出发,介绍了网络攻击的一般流程和常用方法,并介绍了不同攻击方法对应的防护策略。  相似文献   

11.
在1908年至1909年前后,虽然列宁已经完成了<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但他仍然大量阅读哲学文献,开始了第二次系统的哲学学习和研究工作.从他留下来的读书笔记和批注中发现: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打算,即他还想全面了解当代哲学思潮,其中,就有对西方哲学和科学本身发展状况的关注.特别是在时舒利亚季科夫的<西欧哲学>和莱伊的<现代哲学>的阅读批注中,我们看到了此时列宁对西方哲学的基本态度和立场.  相似文献   

12.
政治经济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发展历史和主要科研成就政治经济学是经济科学的基础学科。在我国,政治经济学一般被划分为两大块,一块是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以马克思《资本论》为基础构建,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运动的一般规律,基本内容至今没有太大的变化,概念体系和结构框架也基本没动;另一块是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这一块至今没有成型,各大学所使用的教材也不尽一样。改革开放以前及改革开放之初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一般被称为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最具代表性的教科书当属北方10所高校编写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简称"北方本",南方16所大学编写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简称南方本。在理论基点、基本概念、分析框架和体系上,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有以下明显特点:  相似文献   

13.
刘勇  祁今燕 《唐都学刊》2006,22(5):99-101
目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时期,大量的土地开发,使老城市中原有的基础设施和人文景观面临结构性改造,或是被拆除。城市开发与城市的特色、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渐突出。因此,许多城市正面临着新的选择和挑战。对此,应保护传统城镇特色,结合中国传统自然观中的社会伦理、重自然的思想,重新审视城市发展当中的误区,寻求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包括对城市化进程中人文关怀、保护历史人文景观、地域文化特色和地方地理特貌等各个景观类别,研究当代人与社会环境、社会资源配置及城市开发的思想定位等。  相似文献   

14.
CSSCI与社会科学研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SSCI是在学术界要求尽快完善社会科学研究评价机制,使评价要保证荣誉与贡献相一致的背景下问世的.它是揭示文献之间内在联系的一种检索系统,如适当运用,对社会科学研究、管理、评价,都有一定的意义.为使CSSCI从一开始就能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必须放准它在评价体系中的位置.改进同行评议制,措施之一是运用好CSSCI系统.评审专家不是简单地看引用次数,而是从中了解学术同行对所评成果的承认程度,以使评价更准确.  相似文献   

15.
渤海与高句丽是两个族源族属、文化属性截然不同的民族。族源上,二者虽是土生土长于中国东北,但民族形成的轨迹却各不相同。文化上,渤海文化不是高句丽文化的继承者,所谓的"海东文化"实则是汉化了的渤海文化,这与高句丽固有文化占主导的情况大相径庭。政权上,渤海民族政权不是高句丽政权的延续,渤海政权的建立与高句丽灭亡并没有丝毫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6.
哲学家雅克·德里达呼吁人们重新思考学术责任的论据,这是此次研讨会的主题。德里达提出的很多概念(如差异、颠倒—位移、二元对立、逻各斯中心主义、在场的形而上学、增补性逻辑等)都可以用来达到一些  相似文献   

17.
广西与越南经贸合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铜生 《创新》2009,3(7):29-33
近年来中国及广西与越南不断深化全面合作,为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及泛北部湾合作和"两廊一圈"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随着越南和广西经贸合作的深入,广西应把重点转移到茶叶产业等八个领域上,建立广西—越南陆上跨国经济特区带,实现广西—越南双方全方位经贸合作。  相似文献   

18.
王丹 《社科纵横》2010,(2):98-99,107
古籍数字化是网络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数字古籍在古籍的标点、版本、笺注、古典文学研究及古典审美方面显示出较强的发展势头和前景。人们希望计算机和古代文学两个学科的结合,能开出娇艳的花朵。但是,数字古籍的发展仍然是利弊并存的。  相似文献   

19.
欧洲联盟研究与发展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一二十年来 ,欧洲联盟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研究与技术发展的潜力 ,增强欧洲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制订了一系列促进欧洲研究与技术发展的政策和计划。本文主要以欧洲联盟的 6个研究与技术发展框架计划为线索 ,阐述这个共同体在研究与发展领域的主要政策走向。  相似文献   

20.
吴娱玉 《阅江学刊》2014,(1):105-110
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以瓦解的思路开启了后现代主义的滥觞,其“内在批判”的否定策略和“星丛”理论与德里达釜底抽薪的“自毁原则”、“延异”理论殊途同归,然而,阿多诺浓厚的现代主义情怀使两者的否定观有本质区别,阿多诺否定之后依然“有”而德里达解构之后走向“无”;对于未来理想的建构,阿多诺认为,艺术是现实的反题,“星丛”是理想化的乌托邦,而德里达的建构则是深度批判、无限开放、走向未来的弥赛亚式的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