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能源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在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我国能源政策目前存在节能政策受阻、宏观能源管理体制不顺等多方面问题,迫切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能源政策,加强能源的系统性和战略性管理。从能源供给政策、能源消费政策、能源环境政策、能源安全政策四个方面构建能源政策体系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陈俐艳 《学术交流》2007,(9):103-105
从先行工业化国家发展的经验看,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的主要特征是能源密度达到顶峰,现在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面临能源可持续发展问题。黑龙江是我国重工业发展基地,解决经济建设与能源可持续发展的矛盾的根本在于国家尽快建立健全能源综合管理与监管机构,完善财税政策,规范能源法律体系,建立公益基金,保证不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3.
国际经验与中国可再生能源配额制(RPS)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对电厂或电力零售商强制规定可再生能源生产或购买义务,其目的是提升可再生能源需求,促进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具有突出的优点,近几年正风行于欧美国家.配额制的设计比较复杂,各国的配额制也不尽相同,但仍然有若干设计经验可以总结.我国的配额制,首先要立足于国情,在目标、义务人、符合条件可再生能源等方面体现中国特色;其次要借鉴国际经验,尤其是澳大利亚和德克萨斯的经验,将装机容量目标转换为电量目标,并引入可再生能源证书交易等灵活机制.  相似文献   

4.
战后的日本逐步建立起了一套包含制定、执行到监督、考核等各个环节的能源战略决策机制。这套能源战略的决策机制为日本实现能源可持续的高效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日益上升的能源需求与国际能源市场的不断波动都对中国的能源战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中日两国能源战略的演变过程及能源决策机构的对比,从实际操作层面上寻求双方合作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中俄能源与技术合作现状及前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俄能源与技术合作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和比较优势,进入21世纪以后,呈跨越式发展态势.但是,也存在障碍和不足,主要是:中俄能源合作面临与其他国家的激烈竞争;双方缺乏规范的协调机制等.为促进中俄能源与技术合作深入发展,应该建立和完善中俄对话和合作机制,加强能源开发技术与研究新型可替代能源合作,大力拓展合作项目,发展中俄科技合作示范区.  相似文献   

6.
7.
可持续安全倡导通过对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四项原则的贯彻,实现以较低成本塑造安全的可持续状态,是破解“安全异化”现象的关键之道。能源可持续安全是在能源领域对可持续安全理念的再发展,通过国际合作的开展以及国内层面的部署,塑造长期稳定的能源安全状态。当前阶段,中国的能源可持续安全现状,价格可持续安全表现为化石能源波动性影响与可再生能源成本优势并存;渠道可持续安全表现为国际渠道高占比与国内渠道快速发展并存;运输可持续安全表现为国际通道风险长期存在与国内通道不稳定性并存;使用可持续安全呈现出由“低能效”向“高能效”的转变提升;环境可持续安全呈现出由“高排放”向“零排放”的转型过渡。中国应统合自身在国内能源消费市场规模、可再生能源发展能力等方面的优势,以推进自身优势同能源生产主体需求对接、共同助推可再生能源的时空维度突破、深度参与并积极引领全球能源治理为着手点,为能源可持续安全的塑造打好必要基础。  相似文献   

8.
日本新能源战略纲要主要包括节省能源、降低石油依存度、确保资源、推动核能发电、国际合作、培育能源产业等六大目标,而中国政府未来将坚持把节约能源放在首位,注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坚持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油气和新能源全面发展的战略。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在能源战略博弈中抢得先机,赢得主动。  相似文献   

9.
浅析地缘政治中的石油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立忠 《学术交流》2007,21(4):44-48
石油在现代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和石油生产区与消费区之间的错位与失衡,导致了以石油为核心的能源地缘政治的勃兴以及各国在能源地缘政治领域的博弈。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能源地缘政治格局逐步形成,以日本和印度等国为代表的能源消费大国为争夺能源展开了激烈的博弈,而以俄罗斯、委内瑞拉和伊朗等国为代表的产油国,却在不同程度上提升了自身的能源地缘政治优势。在此格局下,作为世界主要能源消费国和能源进口大国,中国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作出努力:与美国建立长期稳定的外交关系,实行能源来源多元化政策和保证能源运输线的安全。  相似文献   

10.
印度能源政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印度能源现状和能源政策改革、生物能源政策主要内容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并从中总结出对中国能源政策发展有启示意义的方面.  相似文献   

11.
东北亚能源合作中的中国与日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命脉 ,发展经济需要能源作支撑。处于东北亚地区的俄罗斯以其得天独厚的丰富能源 ,大搞“能源外交”,并将其作为融入世界经济的杠杆。相比之下作为同地区迅速和平崛起的中国和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日本却面临着能源极度匮乏的局面。各国要在“有限的资源”下达到  相似文献   

12.
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能源外交战略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能源对于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意义不断提升,能源外交成为我国外交工作的中心议题。本文分析了中国能源外交在能源多元化、机制化、新合作模式和新能源等领域的重要进展。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能源外交面临着来自能源安全、国际能源新秩序、气候和新能源等诸方面的挑战。面对新的挑战,本文从能源规划、能源金融秩序、协调机制、合作机制和新能源外交等五个方面,探讨后金融危机时期构建能源外交战略的途径和方向。  相似文献   

13.
曾文革  任婷玉 《阅江学刊》2022,(5):41-50+172-173
实现双碳目标,亟须完善以促进新能源利用为主要内容的法律制度保障。尽管我国已制定了多种与新能源相关的法律规范,但仍存在现行能源法律制度与具体实践错位,现行技术与管理规则难以满足大规模利用新能源的需求,政府推动新能源利用的有效性不足,国际合作面临挑战等问题。我国应理性认识双碳目标对新能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设的指导作用,积极推进出台《能源法》,完善支持新能源电力的法律制度体系。在法律制度方面探索煤炭与光伏、风能等新能源联动的发展模式,制定技术、标准等基础规范保障新能源入网,制定智能电网的法律规范,优化新能源的运营配置,强化新能源利用方面的政府责任和激励机制,构建新能源领域标准化合作和多边标准互认的法律机制。  相似文献   

14.
治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科学界新兴起的分析范式,其突破了传统的政府—市场二分法,是一种政府—市场—社会三维视角下的多元协同管理。国家层面的能源治理是政府、市场主体、社会组织等多元参与、多中心决策、良性互动的协同管理。区别于传统的政府能源管理,能源治理注重发挥社会“自组织”作用。当然,能源的特殊性决定了政府管理是能源治理体系的核心子系统。政府实施能源管理可通过税收、补贴等政策对微观经济主体行为进行激励引导,也可通过规则和标准约束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亦可政府直接提供公共产品或者服务。而能源监管是能源行业管理职能的一种,其区别于其他管理职能主要在于管理手段是约束性的,具有法定的强制性。  相似文献   

15.
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物质基础,而中国的能源立法明显滞后。中国能源法制建设中应当把煤炭作为中国能源安全的基石、改革能源管理体制、构建完备的能源法体系。  相似文献   

16.
印度能源形势与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能源资源贫乏,且产能不佳,对外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能源供求状况面临严峻挑战。本文在考察印度能源供求状况及能源外交政策的基础上,分析印度能源主要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广东经济发展要求能源可持续发展。但广东能源发展存在常规能源供求矛盾,节能技术、工业结构与能源效率的矛盾,能源消费结构与保护的矛盾等。为此,要制订和实施节能专项规划和标准,建立节能专项基金,对外合作、对内储备,保障能源供给的稳定,加快天然气、核电的生产与消费,调整工业结构。  相似文献   

18.
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资源出口国,俄罗斯在保障全球能源安全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未来俄罗斯在世界能源市场上将力求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俄罗斯计划推行能源资源多样化政策,并扩大在中国、韩国、日本及其他东亚国家市场的能源资源份额.中俄能源合作战略的轮廓已经十分清晰,双方必须进行共同研究,确定能源合作的项目以及具体实施机制.  相似文献   

19.
杨懋  马军  卢生康 《社科纵横》2009,24(3):26-27,49
能源是经济发展战略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省区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特殊作用。本文就甘肃省能源工业发展进行SWOT分析,并对其优化发展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龙江省作为能源为主的资源大省,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对能源高度依赖.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既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省建设,构建科技创新型省份,椎进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决策;也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强省建设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