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朝鲜朝时期(1392-1910),在退溪学的主导下通过对阳明学的辨斥,才形成了不同于中、日两国阳明学的独特的朝鲜阳明学派.就学术个性而言,朝鲜所接受的阳明学比较接近中国北方的阳明学,而日本所接受的阳明学则较为接近南方阳明学.比较而言,中国的阳明学发展到后来,已从政治层面深入到民间社会,与平民教育相结合,走的是政治化加世俗化的普世主义的发展路径;日本的阳明学起先只是掌握在儒学教师个人手中的文化知识,后来为了实际的需要而逐渐成为武士阶层手中的思想武器,走的是学问化加功利化的文化民族主义的发展路径.而朝鲜的阳明学从一开始就是作为与佛教禅宗相混同的异端思想被引进的,因而是在垄断性的主流意识形态的辨斥声中被官方和民间艰难地接受和传布的,走的是如何适应以程朱理学为绝对权威的类似原教旨主义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
3.
总结阳明学研究的百年经验,不难看到生搬硬套西方理论,不仅造成大量的误读误解现象,而且有可能伤害中国文化天道与人道相通相贯的淋漓尽致的元气,有必要采取以心学解释心学的诠释学进路,还原其一派活泼天机的固有状态。东亚阳明学的发展及相应的文化圈的形成,决定了研究者具备的跨地域、跨国界的广阔视野,让东西方文化在互学互鉴的整体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极参与了文明与文明之间的对话。阳明学说的精义或特色是多方面的,我们有必要在继承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创造性的开新和转化,建立起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心学"。  相似文献   

4.
徐渭和汤显祖在中国戏曲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处于明代,他们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阳明心学的影响,对内心有着深沉的观照,在剧作中则表现出了求真的文学品格及独特的艺术追求。本文试图从心学角度对二人戏曲创作上的这些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力求展示出其似与不似之处,以对他们的剧作内涵有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日本阳明学产生于日本封建社会的完成和解体时期,从其代表人物中江藤树、熊泽藩山、大盐中斋、林罗山及吉田松阴的理论中可以看出,日本阳明学的思想特质在于他们在接受、改造阳明学的过程中凸显并提高了“心”的主体性作用,使之成为批判幕府体制的思想武器。阳明学在日本明治维新中成为一种思想指导和动力,对日本近代变革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厘清湛若水与王阳明及阳明后学的关系,对把握明代学术史十分重要.湛、王二人虽称好友,但讲学不契,互致批评.阳明逝后,湛若水把批评矛头指向其后学,尔后迫于形势,一改直接批评的做法,向阳明后学发出了"大同"号召,然实质是基于"吾道兼全"的信念企图强人同己,其得不到阳明学者响应几乎是注定的.出于强烈的门户意识,湛若水对阳明后学的讲学活动满怀戒备,不仅本人谢绝参加,还示意门人不可前往.在阳明后学活跃的嘉靖中后期,湛若水的这种因应使他不可避免地走向思想学术界的边缘.晚年甘泉频出"撤座"、"闭口"之词,并非他故作矫情,而是他遭遇讲学危机真实心态的反映.  相似文献   

7.
阳明心学的理论价值和思想意义不仅体现在其修身养性之说,而且也表现在其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中.以阳明心学生态思想为切入点,分别从心物关系、良知说、等差之爱几个方面详细探讨了阳明心学的生态伦理观,从中总结出阳明心学的生态思想所体现的审美性、道德性和实用性等生态伦理特质,并结合当下的生态运动解读阳明心学所体现出的生态智慧及其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德嘉靖间,阳明心学风行潮州,潮州思想学术的发展进入高峰期,形成一个具有特色的学术流派。本文从队伍的构成和学术思想特点方面探讨了潮州王门学派的形成过程,并对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薛侃的生平、著作及其思想特点做扼要的介绍和剖析。  相似文献   

9.
10.
朱子和阳明都把"格物致知"作为修养工夫的一个核心,但二人所要"格"之"物"和所要"致"之"知",以及如何"格",却大不相同。从二人对"格物致知"的不同阐释,我们可以窥探出其不同的哲学思想,以及理学与心学不同的工夫论进路。朱子和阳明的"格物致知"差异主要体现在修养工夫的着力点和的价值目标上。  相似文献   

11.
戚继光赴浙抗倭,始投于钱德洪门下,细究心学,并于戎马倥偬之际向王畿问学。在各方熏染下,他笃信“良知”说,论学以“治心”为要,在方法上,反对当时盛行的空虚之法,坚持以“诚意”为工夫,从而有较深心学造诣。同时,创造性地将心学思想运用于治军上,提出“治心”“练气”之说,主张将士以忠义之心相感召,同心戮力,尽分安民。  相似文献   

12.
13.
大盐中斋在思想学术上以阳明学为立足点,兼收程朱,其思想以"太虚"为核心,归太虚就是要遵从天地万物之理,成就圣人境界。要归太虚,必须致良知;而良知为气质所拘束,只有变化气质,消除气拘物蔽,达观生死,才能使心复归太虚本体,真正达到致良知;与致良知相对而言,去虚伪也是归太虚的一个方法,即祛除人欲虚妄以显现灵明良知。  相似文献   

14.
阳明心学是兴起于明弘治、正德年间的一股社会思潮,在明代中后期的思想界和社会生活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许多文人深受影响,因此改变了对人生和文学的看法。不同于之后的唐宋派、性灵派作家,此时的文人在文学复古运动的影响下,没有形成全新的文学派别、文学观念,然而他们在思想和文学上的探索和实践为性灵派文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王阳明持和谐的文化观。他采取扬弃其内容与借鉴其思辨的方法,整合了儒释道的本体论、心性论、境界论和工夫论等资源,以构建其心学体系。  相似文献   

16.
有着晚明"狂人"之称的徐渭,一生特立独行,充满奇异色彩,追求个性解放,生活狂放不羁,关注社会政治,积极参与抗倭战争。徐渭不仅在文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在军事方面的才能也不可小觑。在他的身上体现了文才和武略的结合,可以说是王阳明经世致用人才观的践行者。  相似文献   

17.
论东林对阳明学的纠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晚明阳明学与禅学合流,学术思想与社会意识发生迷离与衰颓,致使学者们在思想上进行纠弹,其代表是东林学者。顾宪成认为,王阳明以主观性的良知取代朱熹客观性的天理,造成了世人在道德精神认识上的一个“空”字,以及在现实生活实践中的一个“混”字,因此,返归朱学之格物穷理是唯一的出路,而目标是要使学术能整肃人心、开物成务。整肃人心,便要在道德论域中求落实;开物成务,则要于民生日用的科学上求突破,这便使晚明思想以返归朱学的形式超溢出宋明儒学建设道德精神的主流。但是东林学者没有亲自来推进,而只是扭转了风气,拓宽了论域。  相似文献   

18.
阳明心学在晚明小品文大师张岱与陈继儒的文学创作中都留下了深深的痕迹。不同的是,张岱着重于表现真我,一往深情,其小品文具有无序编排的结构和雅俗共赏的语言风格;陈继儒则更重视寻求自我,斗假求真,崇尚至情,其小品文表现出偏师制胜和雅致典丽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9.
朱子学与王阳明学发展到明清之际,一方面表现为朱王之间的分歧和对立,另一方面则表现出流弊丛生的局面。生活在明清之际的孙夏峰,试图通过对尊德性与道问学、性论、格物穷理及知行合一等相关概念的讨论会通朱子学与阳明学,以达到既解决朱王之间的分歧,又解决朱王后学之流弊的学术目的。孙夏峰对朱王的和会在一定程度上拯救了明清之际日渐颓废的学术风气,并且在他的影响下造就出一大批不尚空谈、注重躬行实践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20.
明代王阳明创立的阳明心学不仅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在其东传日本之后,又与幕府统治下的社会背景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阳明学。其注重人性、追求平等、强调实践的特点,使日本阳明学冲破了原有朱子学的桎梏,成为瓦解封建统治、推动社会变革的精神武器,促进了明治新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