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徐继承 《高等函授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8):58-60
全球史观作为构建世界近现代史体系全新史观,适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随着全球史观的兴起与发展,它突破"欧洲中心论"的窠臼,克服传统史学观念和的研究方法上的弊端,反映世界近现代史发展的全球性和整体性,从而为中国世界近现代史体系的重构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天津社会科学》2019,(3)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范围内的贸易摩擦频繁发生,贸易摩擦由此成为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的重要冲击力量。在贸易摩擦冲击下,全球经济治理规则的重塑诉求包含统一理念与制度、变革多边治理规则、实现区域治理与多边治理的协调等。然而,区域经济治理制度的排他性以及治理机制的碎片化带来了全球贸易体制的割裂和双边规则的重叠,引发了多边治理与区域治理之间的矛盾,成为阻碍全球经济发展的桎梏。贸易摩擦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只有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持续推进基于多边贸易机制的区域治理制度建设,强化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深化国内改革,激发民营经济活力,提升经济硬实力,才能化解贸易摩擦带来的消极影响,积极参与到全球经济治理规则的重塑中。 相似文献
3.
"反对民族国家"是西方学界基于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遭遇挑战的所谓"现实"而形成的主要论调,认为"民族国家终结"已然来临,倡导建立"世界政府",主张用"全球治理"替代民族国家。但分析表明,"民族国家终结论"把民族国家看作是"拟制性"共同体的观点有失偏颇,没有注意到民族国家对全球化的反作用,存在诸多逻辑不周延与论据支撑不足的问题。"世界政府"存在难以忽略的理论漏洞,其在洞见问题的同时选择了错误的解决问题方式。否定国家主权的观点则是建立在对当代国家主权新变化的错误理解之上。"全球治理"对于"国家无能论"的理论预设并不成立,全球治理并不意味着民族国家终结,它所关注的全人类共同命运的价值取向并未得到国际社会公认,不同国家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不平等地位也导致全球治理在目前并不具有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何新华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1):6-14
欧洲近代国际体系是世界历史上唯一向全球国际体系转变的区域性国际体系。从诞生到成熟 ,欧洲近代国际体系在内部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欧洲近代国际体系在内部发展的同时 ,又伴随着向外部世界的扩张活动。到 19世纪末期 ,欧洲国际体系最终跃升为全球国际体系。 相似文献
5.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3)
当前,国际关系正发生深刻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种全球性问题日益凸显,国际体系和全球治理体系正经历新的变革与重构。顺应时代潮流,汲取中国文化元素,中国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树立平等互利正确义利观等重要思想,积极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新型国际安全体系和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这是推动建设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的中国智慧与方案,展现了中国负责任世界大国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 相似文献
6.
7.
萨斯基亚 《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0,17(3):151-159
引言全球经济体系必须实施范围极广的一系列标准 ,方才可能运转。实施这种标准的最为显著的例子见于一些超国家的机构 ,突出者如世贸组织(WTO)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另外还有两种机制 ,虽然不那么突出引人注意 ,但却在这方面一贯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其中之一是整整一个新世界的私营机构 ,诸如金融公司和征信机构 ;另一类是在各个民族国家内部运转、为全球资本和市场提供保障和保证的形形色色的立法和司法机制。民族国家之参与国际经济制度的运转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但在过去十年中这种参与已经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而大为加强。这…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14,(11):168-173
"反对民族国家"是西方学界基于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遭遇挑战这一现实而形成的重要论调,它倡导建立"世界政府",主张用"全球治理"替代民族国家。分析表明,世界政府是基于全球经济政治现实而做出的合理设想,但其中存在着难以忽略的理论漏洞;它洞见到了问题之所在,却在解决问题时选择了错误的方式;它否定国家主权的观点是建立在对当代国家主权新变化的错误理解之上的。而全球治理的问题在于,它的预设条件"国家无能论"并不成立;它以国家主权为基础,它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民族国家的终结;它主张关注全人类的共同命运,这一价值取向并未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而不同国家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不平等地位也导致全球治理至少在目前并不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大庆社会科学》2013,(4):77-77
张丽平指出,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表现非常抢眼,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中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层级正在发生变化,正在由外围经济体向核心外围经济体转变。这意味着中国正在摆脱单纯的国际支付规则接受者身份,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力在逐步提高。中国的这种转变不会改变国际货币体系的现有结构,因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主导权依然掌握在中心国家——美国手中。而且由于资本项目存在严格管制、人民币国际化刚刚起步、国内金融市场尚不发达等原因,中国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力很弱。但是,作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一分子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这种转变本身就意味着一种进步。中国地位的提升为国际货币体系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建设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中国应在国际货币体系建设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此,中国应该在四个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一是要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经济实力是推动中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角色 相似文献
11.
一、准确判断时代主题、国际战略形势的发展趋势和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定位,是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体系的立论依据(一)把时代主题精辟的概括为“和平与发展”在二战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对国际局势的基本判断是“世界大战是不可避免的”。随着邓小平对国际局势新的认识,20世纪80年代他作出了“争取比较长期的和平是可能的,战争是可以避免的”〔2〕P233判断。1988年小平同志在会见印度总理拉甘地时又明确指出:“当前世界上主要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发展问题。和平是有希望的,发展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3〕P281关于“和平…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认同的整合与分化角度对相关的理论研究进行了评述.首先从认同整合的角度回顾了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及"公民权"和"人民"两种认同整合机制;其次,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阶层认同分化的角度分析了民族国家面临的政治挑战;最后,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世界各民族国家以及当代中国在这一问题上面临的双重挑战. 相似文献
13.
制造业是产业革命的主力军,可以说,没有制造业的发展就没有今天人类的现代物质文明。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制造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兴旺的基石,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力量,没有制造能力的民族是没有竞争能力的民族。因而,有关产业竞争力尤其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也就迎合了世界经济不断走向全球化态势的新的需要,成为各国政府、学术界、企业关注的热点问题。对于正处在国际产业结构大调整和国内经济结构转型关键时期的中国而言,如何利用既有优势,正视和剖析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提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成为其在未来几十… 相似文献
14.
环境要素对国际投资具有较强的实际价值.国际投资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是当前国际投资自由化、全球化进程中一个不可小觑的问题.国际投资对东道国的生态环境破坏是发展中国家比较担心的,怎样提高外商投资的质量是很多国家考虑的问题.本文认为可以通过投资"环境准入"制度、变相的"国民待遇"、加强生态投资以及全球环境保护投资等措施,提高外商投资的质量,以实现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组建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动态联盟已经成为敏捷制造的必然要求.从信息经济时代这一宏观背景出发,根据信忠化环境与信息化资源在动态联盟中的微观体现,探讨信息化条件下动态联盟的构建体系,并分别从伙伴选择、成本控制、利润分配三个基本环节提出建立伙伴选择评价指标体系、在合作博弈中减少交易成本、通过委托一代理机制按风险比例分配利润,有利于从经济理论的角度研究动态联盟体系构建中面临的信息化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