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前,教育部、科技部相继出台有关学术不端行为处罚措施,教育部还专门成立了“学风建设委员会”,专司学术打假。那么,这个“学风建设委员会”真有能耐专司学术打假?不免心生疑窦。  相似文献   

2.
目前.教育部、科技部相继出台有关学术不端行为处罚措施.教育部还专门成立了“学风建设委员会”,专司学术打假。那么.这个“学风建设委员会”真有能耐专司学术打假?不免心生疑窦。  相似文献   

3.
2006年1月17日,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章程》,并成立该委员会。按照《章程》规定,学风建设委员会是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下设的专门委员会,是全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学术风气等建设的指导机  相似文献   

4.
宁瑶瑶 《云梦学刊》2011,(1):161-162
值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组编《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北京师范大学伍铁平教授著《语言文字学学术批判和批评文集》和郑奇编著《较量》面世之际,“第二届全国学术批评与学风建设论坛”于2010年11月5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励耘学术报告厅举行。  相似文献   

5.
《社会科学论坛》2006,(8):158-159
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成立大会5月23日在北京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倡导严谨治学、实事求是、民主务实、勇于创新的学风。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周济同志出席会议并做讲话.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同志出席会议。  相似文献   

6.
学术资讯     
1.教育部将采取五大措施进一步加强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在2004年11月教育部社政司主办的“全国高校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教授提出:教育部将在新的起点上,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五大措施,使学术规范和学风建设达到新的高度。这五大措施分别是:第一,改进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规范和学风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与教育部门科研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有一定关系。教育部将进一步发扬学术民主,科学配置研究资源,不断完善高校学科评价、学术评价、成果评价的指标体系,牢固确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建立健全以学术质量…  相似文献   

7.
2006年1月17日,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章程》,并成立该委员会。  相似文献   

8.
在2004年11月教育部社政司主办的“全国高校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教授提出:教育部将在新的起点上,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五大措施,使学术规范和学风建设达到新的高度。这五大措施分别是:  相似文献   

9.
2004年6月22日,针对学术界的剽窃、造假、浮夸等现象,教育部社科委一致讨论通过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规范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加强学风建设和职业道德修养,保障学术自由,促进学术交流、学术积累与学术创新,进一步发展和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被写进了总则第一条.学术界有人对此<规范>做了高度评价,称其为"中国学术界第一部‘学术宪章'".为此,北京大学研究生索阿娣于2004年7月6日采访了<规范>主要起草人之一、中国政法大学杨玉圣教授.  相似文献   

10.
关于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若干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景来 《学术界》2005,(2):268-278
教育部组织制订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 ) ,经过 3年多的反复研究讨论 ,数易其稿 ,经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投票一致通过 ,并向社会正式公布 ,以规范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 ,加强学风建设和职业道德修养 ,进一步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各项学术研究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就 ,但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诸多原因 ,学术“失范”、违规现象时有发生。进入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理论界的很多专家、学者围绕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 ,以及诸多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11.
学术资讯     
1.“全国学术批评与学风建设论坛”在北京举办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高校社会科学评价中心、高等教育出版社、社会科学论坛杂志社、天津市语言学会协办的“全国学术批评与学风建设论坛”,2005年7月16日在北京  相似文献   

12.
田畔 《学术界》2003,(4):112-117
罗厚立先生把学术打假理解为破坏与建设并举 ,李逵与李鬼双赢 ,令人惊诧。打假与破坏不宜等同 ,打假也不是专斩有名之将 ,打假才是学术的真“建设”。罗先生持“批评者本身就是一种假冒伪劣 ,就是争天下”等等惊人逻辑 ,很可能被认作李鬼的“托儿”。  相似文献   

13.
《社会科学论坛》2010,(23):F0002-F0002
王宁,女,1936年7月出生,浙江海宁人。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汉字与中文信息处理研究所所长、国家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学、文字训诂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同时兼任全国哲学与社会科学研究“八五”至“十一五”规划语言学科专家组成员、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全国语言文字规范审定委员会委员、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等学术职务。  相似文献   

14.
我没有完全按照讨论"大师热"这条线走,而主要想针对学术打假的问题谈些具有建设性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天津外国语学院汉学院教师沈履伟2004年申报正高职称的科研成果<求是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出版)一书,明目张胆地全文剽窃他人公开发表的论文(现已查明篇名、刊号、期号及全文13篇).但莫名其妙的是,作为被剽窃者之一的天津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董志广,居然为沈履伟荒唐地出具了所谓"合作"的"证明",倒打一耙,混淆视听.天津市河西区人民法院在未搞清楚事实、未能认识到沈履伟学术欺诈的严重性和危害性的情况下,匆忙采信董志广的所谓"证据",下达了一纸荒唐的判决书(西民二初字第2352号).在教育部积极加强学风建设、严格学术规范、反对学术不端的大背景下,这一背道而驰的事件客观上怂恿了学术不端行为,在整个学术界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当前高校学风建设面临的新困境与新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高校学风建设出现新情况,表现出新特点,需要构建"以体制引领学风、以德育端正学风、以管理促进学风、以教风带动学风、以队伍支撑学风、以学术激活学风、以文化滋养学风、以典型示范学风、以考评激励学风、以助学保障学风"的,各方协调、全员参与、师生互动、保障有力的学风建设长效机制,来保证高校学风建设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和黄安年教授一样,王宁教授是今天出席会议的德高望重的长者.明明意识到我们的呼吁不一定起作用.但还在呼吁.这么多年,王宁老师跟王建民教授都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的主任,经常被人评估,也评估别人.两位都对此深有感触.王宁老师还是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的委员、学风建设委会的副主任.王老师是一直在体制里发出不同声音的人.王宁老师提出不要太悲观.但我个人觉得,还真不能太乐观.现在看.尤其是高校系统非学术因素对于学术的干预,特别是权力、金钱这两大因素的影响,不是越来越弱,而是越来越强.这确实是个叫人忧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日前,教育部发布并开始实施了由众多学者参与制定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该规范对学术引文规范、学术评价规范以及学术批评规范都做了具体的规定.规范的发布与实施无疑是我国学术界的一件大事.它的意义不在于有可能"凭这一纸规范就在第一时间有效抑制学术腐败"(那只是天真的设想),而在于我国学术界对于研究者学术研究行为的约束向体制化、规范化方向前进了一大步.下一步,就需要加强体制层面的学风建设.  相似文献   

19.
2005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学术批评与学风建设论坛"的主题是学术批评、学风建设与学术进步,围绕新形势下学术界和高教界的重建学术规范、加快学术发展的薪机遇和新挑战,围绕如何进一步繁荣学术批评、发展学科评论以及如何进一步巩固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的成果问题.而天津沈履伟剽窃事件诉诸司法案的个案不仅凸现了学术文章和学术道德的底线,而且关系到学术批评和司法诉讼的互动.我为这次论坛提交了一篇长文<评高校教授聘任中的唯学历倾向--兼谈博导称谓的误导性>,已经发表在2005年7月14日学术交流网和同日的学术批评网上,限于时间,现在不谈这个问题,而专就沈履伟剽窃事件诉诸司法案谈学术批评和司法诉讼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0.
"学木腐败""学木贿赂"与"学术打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强了惩治腐败的力度,且已初见成效.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腐败已经像恶性肿瘤一样在许多方面扩散开来.以本来应该干净一些的学术领域来说,如何铲除学术腐败、清扫学术贿赂、进行学术打假,就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