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老子思想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方略叶志坚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古老文明,是具有十分丰富的管理思想的珍宝。而老子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具有特色的部分之一,其代表作《老子》一书就有不少关于管理原则、管理方法的深这思想,它可以成为指导现代企业管理...  相似文献   

2.
老子管理思想具有鲜明的柔性化特征。在《道德经》中,老子对柔性管理的产生原因、追求目标、创新法则、组织设计、人力要求和制度安排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论述。老子柔性管理思想不仅在现代企业管理实践中得到了印证,同时对于丰富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含有丰富的管理哲学思想,文章尝试从其思想本源出发,剖析老子哲学思想中所渗透出的企业管理精髓,为今天的企业管理服务。  相似文献   

4.
《老子》主要是一部讲哲理的书,也有学者认为它是一部兵书,但绝非是讲经济管理的书,书中直接涉及到经济管理问题的地方很少,故只能从间接意义上研究《老子》的宏观、微观管理思想,也就是说,只能从《老子》管理哲学的视角进行研究和探讨。 近来拜读了张绪通博士的新著《道学的管理要旨》一书,受益匪浅,启迪颇深。在该书中,张先生把道学管理深刻而又生动地表述为:“水式的管理”。他说:“道学的管理,最简捷  相似文献   

5.
虚静思想是《老子》中需要凝练的概念,它是《老子》思想中较有特色的内容.《老子》之道的本体状态、观物的态度和思维方式、统治术的指导思想,都与虚静思想直接相关.《老子》的虚静思想在《管子》四篇中得到继承和发展,表现为在政治学方面的运用.首先表现在因应学,它以形名学为起点,总结出一套依"法"自治的无为而治,具有时变的特质.其次表现在统治术,四篇借助身心关系等比喻,继承《老子》无私无欲观点,并对虚静思想进行操作化阐释.再次,表现在为与不为问题的遗留,《老子》的无为而治经过因应和时变的发展,成为《管子》四篇中系统可行的无为而无不为,但同时也加深了"为"与"不为"的矛盾.最后,《管子》四篇剖析了人欲和私心对政治统治的危害,挖掘出《老子》虚静思想的根源,试图建立起一套去私人化的社会管理系统.《管子》四篇丰富了《老子》虚静思想的内涵,并运用到政治学上,促进虚静思想在战国时期新社会背景下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朱恩田新著《重读老子》(以下简称《重读》)一书 ,已由辽宁大学出版社于世纪之交出版。捧卷重读之后 ,受益匪浅。全书资料丰富 ,融会古今研究成果 ,考辨精当 ,论述透辟 ,言之成理 ,持之有故 ,自成一家之言 ,堪称为研究老子及其学说的一部全新力作。全书以老子其人、再说老子其人、《老子》其书、老子哲学、“老学”的传授与演变、老子与道家道教、老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道文化的精髓、道文化与养生、道家与企业文化等 10个专题 ,以及《老子》注译、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释文、简本《老子》及译文等三项内容 ,互相比勘参证 ,对老子的姓名…  相似文献   

7.
一九七三年十二月,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了一大批珍贵的古代帛书.在这些帛书中,有两种《老子》的写本,一种在卷后附有四篇久已失传的古书,人们称之为帛书《老子》甲本;另一种在卷前附有四篇久已失传的古书,人们称之为帛书《老子》乙本.帛书《老子》甲本连同卷后古佚书由文物出版社于一九七四年按原大影印出版,同时附有《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的释文.  相似文献   

8.
《老子》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宏宇 《南都学坛》2004,24(4):118-119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奠基之作,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瑰宝。它不仅是一部美妙的哲学诗篇,而且也是一部深刻的管理典籍,是中国管理思想遗产的珍品。《老子》中所包含的"自然无为"的管理艺术、"柔弱胜刚强"的辩证管理方式及"言下"容"慈"以身后之"的领导素养和领导艺术对现代企业管理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解题]我对老庄学派的继承关系从来就持怀疑态度,尤其是《老子》和《庄子》的以无为与逍遥为代表的政治哲学及理想社会观,在我看来,似乎是两个互不相关的思想体系,甚至互有抵牾.我近期读《老子》,比较通行本《老子》和《帛书老子》,偶而发现庄子政治哲学及理想社会观的雏形于《老子》第五章,但不敢自以为是,于是乎述之于纸,欲以求正.  相似文献   

10.
从《老子》认识、修养方法及其方法论三方面说明,《老子》只有朴素的自然辩证观,但没有转化成为它的方法,所以不能称《老子》的思想方法为朴素辩证法,也不能说它有朴素辩证法思想。文章还探讨了《老子》辩证观没有转化成为辩证法的理论原因  相似文献   

11.
太史儋与《老子》无关——与郭沂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第一部分对郭沂先生所提出的太史儋作今本《老子》的证据 ,一一予以辩析否定。第二部分探讨了《老子》书的演变 ,以太史儋之前文献中出现的属于今本《老子》中的文字 ,证明今本《老子》非太史儋所为。最后一部分以李水海对今本《老子》中楚语考证为据 ,坐实今本《老子》决非周人太史儋所能为  相似文献   

12.
蒋锡昌的《老子校诂》可说是民国时期训校《老子》最高水平的总结性著作.其书融前代八十四种《老子》版本进行校勘,足见其校勘之广度.蒋氏的研究其实为我们重校王弼本《老子》提供了一个借鉴.蒋氏之训诂理路承自王念孙,多以汉魏古训为遵,探求文本原义,其训诂多平实可信.  相似文献   

13.
敦煌遗经S.2295《老子变化经》数次出现白鹿意象,既是基于东汉人以白鹿为祥瑞的宗教文化心理,也有造经者故意将老子神迹指向蜀中天师道的目的。《老子变化经》中老子分身应化、为帝王师等神话元素,是早期天师道为建立政教合一的统治模式、树立老子的教主地位、强调老子的治国理念而进行的建构。《老子变化经》对老子与道混一、出生异相、变化神通、为帝王师等情节进行了系统叙述,建构了较为完整的老子神话体系,开启了后世道教徒神化老子之风气,在老子神化史、道教发展史中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从郭店简本《老子》看“绝仁弃义”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3年发现的竹简《老子》甲本中 ,有“绝为弃作”的说法。一些学者认为这是《老子》原本的说法 ,今本《老子》的“绝仁弃义”是后来的改动。但本文认为这并不是今本的改动 ,而是简本《老子》对原本《老子》的重大改动  相似文献   

15.
一、易象与《论语》《老子》一书八十一章,包含二十五个《易》卦.一卦所含章数,多者四章,其次三章,少者一章.其详见拙著《老子秘义》.《老子》作者的这种创作方法,给我很大的启示.这是不是整理先秦(也包括秦汉)古籍的一条道路?经过一段时期的考察,我得出的结论是:先秦经籍多以《易》卦作为基础从事创作.孔子作《春秋》就是运用这一方法.他每书一事,其是非曲直,皆凭《易》卦决断.读《春秋》者,探赜索隐,在于知道每事所据的《易》卦,然后微言大义,便可了然于心了.  相似文献   

16.
《老子》一书中蕴含着对社会群体中有机联系及其管理模式的深刻理解。这种有机管理思想不同于以西方逻辑分析思维为基础的管理模式,对于协调有机体各要素之间关系有特殊的价值。从现代管理角度探讨这种有机管理思想,发掘其现代价值并使之具备可操作性,对于发展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管理理论,提高华人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思想方法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老子,相传是春秋末期的老聃,其姓名和生卒年已难详考.较早记载关于老子事迹的,是司马迁的《史记》一书.但《史记》的记载过于简单,甚至模糊不清.西汉时期,“黄老之学”曾经盛行,有关老子的种种神话传说,已经在社会上广泛流行着.人们对老子的认识也有所不同,象司马谈、司马迁父子,崇尚道家,其对老子的认识,便接近韩非;象汉武帝,在信方士、学神仙的时候,也讲老子,而他心目中的老子,却是那些燕齐海上“惯于阿谀苟合之徒”所塑造出来的形象.这当然与司马迁的认识不一致.但是司马迁客观地罗列了这些传说,他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一共举出了三个老子:一个是和孔丘同时的老聃,一个是老莱子,一个是周太史儋.  相似文献   

18.
韩非著《解老》《喻老》时老子著作是否已名为《老子》,学界多持否定之说,此论略为武断。因为仅依帛书并不能判定此前无《老子》书名,且书名不存,《解老》《喻老》又从何而来?正确的方法是通过两部著作之文脉学理的比较与印证来确认二者之间的关系。由此得知:韩非当时已有《老子》之书名,《解老》《喻老》也确为韩非所著  相似文献   

19.
本文共分为四小节,第一小节对钱钟书先生《管锥编》中疏释《老子》七章, 以“老子操持权术”为结论,提出商榷意见。第二小节对传统观念以《老子》三十六章为阴谋权术观点,提出反驳意见。第三小节对韩非通过增字和改字篡改《老子》原文,将《老子》理论改造成君王御臣之术的做法,进行了清理和批判。第四小节通过对老子“三宝”观念的疏释,结合王弼的注,论述老子理论中醇厚的道德内涵。  相似文献   

20.
《老子》是我国先秦时期第一部体系完整、哲理宏富的重要著作。它发端于春秋末年(由老(耳冉)遗传),成书于战国前期,是我国西周至春秋战国之际哲学思维发展之集大成。它之成书,广泛吸取了前人思想之精华,尤其同《易》有着不可分的血缘关系。关于《老子》同《易》的血缘关系,历来的研究者多次提到过。宋人邵尧夫曰:“老子得易之体,留侯得易之用。”(转引自陈和祥评注《老子读本·老子总论》)这里所谓“老子得易之体”,画龙点睛地揭示了《老子》对《易》的继承关系。近人李大防在《老子姚本集注·自序》中曰:“老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