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昭君的传说经过近二千年的流传,已成为故事化的民间文学题材。以此为题材的同一文学样式有多个版本,以此为题材的不同文学样式又有许多种。在昭君故里的湖北省南郡秭归县(今隶属兴山县),却以一种别样的民间文学样式——民间歌谣,流传着“昭君文化”。民间文学中异文现象与异形现象整合的传播,有效促进了南方巴楚文化与北方华夏文化的交融,这对研究巴楚文化、民族精神、民俗风情具有借鉴作用,对于弘扬中华文化、构建和谐边疆、沟通南北经济、持续融合民族友好团结,都具有重要的现实和人文意义。  相似文献   

2.
指出了在古代巴、楚两个民族交错杂居的长江三峡地区 ,不宜用“巴楚文化”来作为这一地区的地域文化名称。因巴文化和楚文化各有特点 ,虽有一些相互影响或部分融合现象 ,但尚不构成一种新的文化 ,故仍不宜随意命名。同时 ,对“三峡地区是楚文化的摇篮”的提法 ,也认为不妥。对有的学者还用“巴楚文化”这一词汇来涵盖从古到今的地域文化 ,更觉不宜  相似文献   

3.
三峡景观传说是三峡地区劳动人民生活的沃土里绽开的奇葩,它们不仅真实地反映了三峡地区劳动人民生活的面貌,也展示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才华。文章从民间文学和价值学的角度对三峡景观传说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初步凸现了三峡景观传说独特的思想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4.
巴楚文化:一个古老而崭新的话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区域文化的研究方兴未艾,而对两种区域文化交融而生成的“第三种”边缘区域文化(如巴楚文化)的研究不多见。文章认为,巴楚文化是一种古老的文化,但又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它对于整个民族传统文化系统的研究,尤其是土家族文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巴楚民族都是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民族,三峡地区作为古代两个民族争夺与交融的特定区域,他们对本地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过深刻影响。三峡沿江两岸大量的古民居建筑群,作为峡区古代文明遗存的有形实体,其集聚形态、建筑特征都留下了巴楚民族文化的强烈印记。通过对巴楚族源及文化关系的梳理,探究巴楚文化与该地区古民居艺术的内在关系,进一步揭示三峡地区传统民居所蕴含的历史、艺术、文化价值,总结其艺术成就,为研究和保护三峡民居文化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6.
在鄂西,不仅“清江秀绝三巴地”①,而且“天边秀色鄂西山”②。也就是在这风景如画、山水相依的地方,孕育了有“骎骎大国风”③的文学艺术,因而被称为‘诗的家乡,歌的海洋”④。历史上,鄂西的民间文学,无论是内容及形式,还是情感及艺术都已达到了相当的高度。研究鄂西丰富、优美的民间文学,诸如神话、传说、故事、诗歌等,对于探索和评析鄂西的文学现状和发展,不是没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美学的根本出发点是“人”,围绕着“人”来谈美从而使整个中国美学充满“诗意”的精神。中国美学是一种感悟的美学。西方美学的根本出发点是“物”,围绕着“物”来谈美从而使西方美学表现出一种“求知”的精神。西方美学是一种理性分析的美学。  相似文献   

8.
作为口头传统的民间文学,长期被以书写为载体的中心叙事所忽略,进而影响到对其价值及意义的客观评价。文章基于阿兰.邓迪斯的"民"的界定,聚焦民间文学的文明形态、民间话语对文本的建构、传说、神话、史诗等民间文学对文明的表述,说明史诗、传说、神话等口头叙事承载着人类集体记忆,具有巩固传统和延续文化的功能,其种种表述方式是对人类文明的确证。进而说明民间文学是书写形式文本等精英文化的源头,属于文化中的大传统,以此回应叶舒宪教授所提出的"重估大传统"之论。  相似文献   

9.
从英雄片看吴宇森的“暴力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宇森经过近二十年香港电影文化的浸染,在继承了香港电影优秀传统的同时,勇于革新,形成了“暴力美学”的个性化风格,并拍摄了一大批以“暴力美学”为指导的英雄片系列。激烈、火爆、诗意、唯美的影像,传递了动作美学、风格化表达及传统文化精神,给暴力题材电影带来了新的维度。  相似文献   

10.
神话、传说与民族精神是一种表与里的关系,民族神话、传说蕴含着民族文学的叙事密码和叙事精神。中国现代文学在理论上大力阐扬民族神话、传说的叙事精神,其意在恢复叙事效果上的“新鲜感”,实现叙事文风上的“古风”意韵,在叙事经验中抵达对“神思”的妙用。中国现代文学对民族神话、传说叙事精神的理论阐扬,实质上是“复元古”意识下的写作精神重构,沉潜地表达了对文化传统——民族精神的归心;在如何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成为时代潮流的当下,中国现代文学在理论上对民族神话、传说中深层次意蕴的发掘,于当代中国文学叙事的民族性建构,以及相关的文学批评等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在以“物”向“心”倾斜、“天”向“人”倾斜的中国“心学”文化哲学影响下 ,中国传统美学所崇尚的“内重外轻”、“贵神贱形”、“心融万有”、“无我之境”等思维取向模式 ,带有浓重的“向心”文化色彩。中国翻译理论受传统美学影响 ,并从传统审美文化精神中汲取养分 ,吸收了其由表及里、由实及虚的思想 ,强调审美主体的自我人格欣赏 ,提出了相应的“三似”论、“神似”论、“离形得似”、“心神交融”、“感应”、“意境”、“妙悟”、“化境”说等翻译观 ,不可避免地具有传统美学的“重心”特色和“向心”文化痕迹  相似文献   

12.
日本古老而神圣的木质建筑表明,古代日本人发明了一种普通而又复杂的环境美学语言,他们深刻意识到改造环境这一行为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充溢着神话、信仰和精神的艺术行为。传统的建筑表现木和树的美学品质,传统文化也以一种质朴的方式去关注平常物本身,通过对平常物的阐释和理解,传统文化实现了和自然的交融贯通。  相似文献   

13.
“尚武的精神”和“睿智的思维”是希腊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契合点,本文试图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大迁徙形成的民族;商业经济的发达)来揭示其契合的原因;同时寻找出两种文化在哲学领域的撞击点;进而阐述了“尚武的精神”和“睿智的思维”在文学艺术中的表现,从而寻求一种人类文化共同的规律和一种跨文化美学汇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对王昭君出生地在兴山和“家家”(外婆)家在巫山进行历史考证,探讨巫山两个昭君村的地理方位及其文化影响,认为昭君“家家”家在巫山的传说是昭君文化在跨省域(蜀楚)三峡地域间,由于经济文化(婚姻)的交往形成的昭君地名及传说,说明昭君文化是三峡地区共同的文化财富和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5.
“民歌中有很多新鲜和纯朴的地方,而这就足够供我们的美感来欣赏”。在回族民间文学的世界里,那想象丰富、绚丽神奇的神话;悲壮雄伟、慷慨激昂的史诗,缠绵悱恻、情深意长的爱情故事;生动活泼、风趣幽默的各种传说等等,无一不洋溢着诱人神往的美,渗透着回族人民独特的审美观。审美观是一个民族心理、性格、思想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在民间文学基础上的民族审美观是由该民族的心理素质所决定的。列宁说:用民间故事作材料,可以“研究我们时代的人民心理的非常必需而重要的材料”。因此研究一个民族的心理素质及建立在其基础上的审美意识、审美观念,是很有意义和价值的。本文就拟从美学的角度对回族民间文学的美学意蕴做一些探讨,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该民族的某些心理特质。  相似文献   

16.
《广异记》记录保存了大量的民间文学作品,具有显明的民间文学特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这种特性:首先它是深受重视搜集整理民间文学作品的传统影响而产生,富于时代特色的社会文化生活是其取之不竭的故事源泉;其次,该书在资料搜集方法上具有民间文学性;第三,该书确实辑录了大量流传于民众口头中的神话、传说和故事,直接集中地表现了其民间文学特性。它是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和民间文学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17.
美学意义上“畅神”说 ,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自然审美的一种观点。中国古代自然审美观经历了一个由自在状态到自觉状态的理论发展过程 ,即中国古人对自然山水的认识 ,经历了“实用”、“比德”到“畅神”的历程。“畅神”审美观通过人与自然建立的精神关系 ,来达到对自然山水审美的超然境地 ,登上审美的最高层次。“畅神”自然审美观 ,强调心与自然相接 ,人与自然和谐 ,影响到中国美学 ,是情景交融、心物感应、物我合一这些富有中国民族特征美学观念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利用文献记载与考古发掘资料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对清江流域巴、楚文化进行粗线条的论述,从清江巴、楚文化的祖源开始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从当地原始文化发展变化看清江流域巴文化早期特点;早期巴人首领的考证;有关廪君的传说等。先秦时期清江巴楚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地域内重合交叉,巴楚杂居共处;民族间融合通婚,巴楚通婚互结;习俗上涵化混同,巴楚文化互见。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提出“人”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的观点,考察了美学范畴“人”的形成,由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从人生人“群”、人文诸方面论述了这一核心范畴的基本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形象的诗性书写是新世纪文学一种新的表意动向。这种书写实际上是一种重述中国的文学行动,它重构了中国经验与中国故事的讲述方式。这种诗性书写是通过回归与激活传统美学而实现的,传统文化精神与美学风格是它的基本资源依凭。美好人性人情、具审美现代性质素的文化乡愁与故乡记忆、具形而上性质的精神境界与意义世界、神秘地域文化与民族神话叙事等形构了中国形象诗性书写的审美意涵;在艺术形式与话语风格方面,这种书写氤氲着一种古典美学趣味,表现出鲜明独特的 “中华审美风范”。从深层文化意味来看,这种书写是新世纪文学关于中国形象的灵魂书写与精神烛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