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社会学理论范式中,存在诸多二元对立的困境,如何超越这些二元对立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科学界的重大课题.在试图超越这些对立的努力中,布迪厄和吉登斯的贡献尤为引人注目,两人分别提出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实践理论和结构化理论.布迪厄虽强调实践性,但其惯习概念具有明显的时间属性和决定论倾向.吉登斯的探索虽略显概念化,但其结构二重性也突出行动的能动性.  相似文献   

2.
当今世界,各派女性主义理论对女性问题的探讨都建立在对"男"、"女"概念划分的基础上,而这种二元对立范畴又延伸出男性化-女性化、男权主义或女权主义等一整套相关的二元对立关系,其性别二元对立的理论前提,使得女性主义理论不仅没有达到消除和抵抗男权制的目的,甚至还通过二元对立的方式固定了等级性的性别模式。因此需要新的理论来打破二元对立的模式,进入到真实世界的流动中去。"近女性"概念寓于"流"中,以其解辖域化的方式,彻底分解了围绕性别乃至围绕其他等级制所组建的资本主义/男权制的整体概念,将此作为理论分析的起点,以最大程度避免男权制意识形态的控制,为重新寻找主体的存在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吉登斯的努力与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文华 《学术论坛》2001,(5):131-134
吉登斯在<社会的构成>一书中将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等领域的成果融合起来,建构了一些具有一定解释力的概念,进而形成了他的结构化理论.这一理论被认为是解决了社会学理论中的二元对立问题.本文试图理清结构化理论的基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4.
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的思想发展历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遵循了梳理、建构和诠释的学术道路,但是国内外对吉登斯思想的研究着重于现代性、结构化、民族国家、第三条道路等,却很少关注其自我认同的理论,主要原因为第一,吉登斯的学术理论上的立足点在于他的结构化理论;第二,限于学科观念上的窠臼,很多学者仍然认为,自我认同的研究更多的是心理学的研究范围而不是社会学所应研究的问题;第三,限于研究方法上的二元对立,很多学者仍然将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分离成相互对立的二元;第四,吉登斯的学术问题点转移太快而掩盖了自我认同理论.鉴于自我认同理论的重要性,我们呼吁,要加强对吉登斯自我认同理论的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虽然摄影艺术具有显著的西方特质,但民族化是摄影艺术在中国存在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艺术规律与审美法则的必然要求.中国摄影艺术民族化形成了自觉的诉求,取得许多技法创新,初步形成了有特色的摄影理论,但也有摄影主体性缺失、忽视摄影艺术特点、存在二元对立思维等不足之处.只有坚持摄影主体性、尊重摄影艺术规律、加强理论研究、反映现实生活、不断创新,才能逐步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质的民族摄影艺术.  相似文献   

6.
UNESCO主导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与分类体系从引入中国开始,就经历了一场“理论的旅行”.中国当前的遗产实践缺乏反思地将世界遗产体系中“物质”与“非物质”的二元对立复制到自身之中,并使二者之间的矛盾不是趋于弥合,而是更加突出.不论是跨文化转译的意义选择与误读,还是保护实践中所产生的一系列困惑,都表明了遗产理论中国化进程的艰巨程度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解构主义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解构主义理论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ism)亦可称为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 lism),它是对结构主义哲学意义上和实践意义上的否定.结构主义从索绪尔的语育学那里,获得了二元对立逻辑,作为指导自己的根本方法.而解构主义,就要分解这种二元对立逻辑,它力图证明这种二元对立,潜藏在另一组二元对立之中.比如上/下这组二元对立,它可以随着所处位置的不同而转移,一座三十层高的大厦,你如果站在底层,那末所有二十九层当然都在上面,如果从飞机上鸟瞰,那末即使第三十层也在下面.如果说,结构主义主要寻找对象中二元结构的确定主义,那么,解构主义主要寻求符号结构的不确定意义,动摇以语词为中心的永恒原则.  相似文献   

8.
《理论界》2021,(1)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是用黑格尔概念辩证法重新解释希腊原子论的文献。为了回应近代哲学中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现象与本质的二元对立,马克思将德谟克利特阐释为近代经验论的代表,将伊壁鸠鲁阐释为近代唯理论的代表。在马克思的阐释之下,二者的原子论具有了近代哲学二元纷争的意味。马克思用概念辩证法将原子改造为既具有物质性规定又具有观念性规定的整体的辩证原子概念,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的整体的哲学思想,跳出了主客二元对立的模式。  相似文献   

9.
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的思想发展历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遵循了梳理、建构和诠释的学术道路,但是国内外对吉登斯思想的研究着重于现代性、结构化、民族国家、第三条道路等,却很少关注其自我认同的理论,主要原因为第一,吉登斯的学术理论上的立足点在于他的结构化理论;第二,限于学科观念上的窠臼,很多学者仍然认为.自我认同的研究更多的是心理学的研究范围而不是社会学所应研究的问题;第三,限于研究方法上的二元对立,很多学者仍然将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分离成相互对立的二元:第四,吉登斯的学术问题点转移太快而掩盖了自我认同理论。鉴于自我认同理论的重要性。我们呼吁。要加强对吉登斯自我认同理论的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徐连明  文军 《江海学刊》2007,(2):127-132
社会学对意识形态的研究有其特殊的学科旨趣。传统的意识形态概念是建立在“真—假”二元对立之上的,而社会学的意识形态研究倾向于超越这一二元对立;传统的意识形态理论具有浓厚的政治学色彩,而社会学的意识形态研究更多地转向有别于政治的文化领域与日常生活领域。另外,社会学还提出了意识形态终结论以及总体性意识形态等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学在意识形态研究中所表现出来的诸多特征和共性是与社会学的学科范式相关联的。  相似文献   

11.
当代实践美学的审美关系概念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基础之上,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以人的感性实践克服认识论哲学的主客体二元对立,梅洛-庞蒂等现象学哲学家同样致力干解决这一问题,不同的是他们主张以身体的主体性取代意识主体性,从而克服认识论哲学关于感性与理性、主体与客体二元对立的成见,揭示出人与世界的本源性关系,并将艺术活动视为领悟这种关系的重要方式.身体主体性思想对于完善实践美学的审美关系理论,探究艺术的审美本质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关于成对概念,现在流行着一大套说法,例如:本质/现象、主观/客观等二元性是西方哲学特有的痼疾;西方人重分而中国人重合,一个主要证据就是西方哲学采用两分式的思维而中国人主张天人合一;应当克服二元性,能够克服二元性;要么改变概念思维统治哲学的局面,改而采用诗意的思维,要么,假若哲学真与概念思维结下了不解之缘,那就干脆结束哲学。这些提法,我以为基本上是错的,或可疑的,或不中肯的。一个突出的可疑之点是我们正在讨论的这个课题名目繁多,对立概念、成对概念、对立思维、两极性、二元、二元宿根、二值性、二值体系、…  相似文献   

13.
在1917-1927年中国新诗的发展中,胡适的经验主义的诗歌思想及其创作与郭沫若的浪漫主义的诗歌思想及其创作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相比之下,胡适的诗歌思想和创作更具有一种开放的包容的现代性.胡适企图在艺术上整合人类生活中理智与情感的二律背反.梁实秋和闻一多从新与旧的简单的二元对立中摆脱出来,但依然没有摆脱理智与情感的简单的二元对立.李金发的创作不存在新与旧、理智与情感的简单的二元对立,但要在更高层次上整合人类的生活经验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理智与情感的二律背反,在更高层次上整合中西方诗歌艺术,这一艰巨任务只有经过30年代戴望舒、卞之琳等人的摸索,由40年代的冯至和九叶派诗人来完成了.  相似文献   

14.
长久以来社会学研究一直壁垒分明地划分成宏观分析与微观探究,两者在研究方法、研究主题、研究目的等方面呈现一种二元对立的关系,始终无法统整合用,教育社会学的发展也陷入了这种纷争之中。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试图将结构与行动两者统整在连贯的理论系统中,主张过去有关结构与行动、个体与社会、主体与客体等概念之间的关系都应该重新组织,两者不再是二元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吉登斯虽然并未直接论述其理论在教育情境中的应用,但是他所提出的结构化理论却对教育社会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经典社会学的社会发展理论以现代性与现代化问题为共同关切,并具有明显的二重性特征,即:兼有共时性的类型学分析与历时性的阶段论把握.这种二重性特点赋予经典社会学发展理论足够的理论张力,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经典社会学发展理论为人诟病的二元对立问题.  相似文献   

16.
如何超越二元对立思维框架,是21世纪中国艺术美学创新的基本问题。在这一基本问题的探讨上,我国出现了后二元对立和前二元对立两种超越模式,后一种超越模式主要源于海德格尔终极构成的境域论思路。按照这种划分,我国学者过去讨论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的天人合一基本思路仍然属于在二元对立基础上加以整合的后二元对立框架,尚未达到在二元对立发生之先敞开的前二元对立的境域论高度。其实,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探讨的恰恰可能是前二元对立的世界,所以,海德格尔的前二元对立思想与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的基本思想具有会通之处,这种会通探索拉开了中国传统艺术美学思想当代转换的深层帷幕。  相似文献   

17.
二元对立是文学结构主义批评理论中最基本的概念。在结构主义批评中,二元对立不仅被视为语言符号系统的规律,而且被视为人类文化活动的各个符号系统的规律。对于霍桑短篇小说的代表作《拉帕西尼的女儿》,评论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通过对小说中4位主人公人物性格的二元对立的分析,读者可以发现小说表层结构下凸显的人性善恶的主题及霍桑对人性的诠释。  相似文献   

18.
存在论美学:走向后实践美学的新视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认为,实践论美学抹煞了审美活动与生产劳动等其他社会实践的根本区别,恰好忘记了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精髓——对特殊性与差异性的把握。更重要的是,实践论美学的哲学基础与理论出发点是二元论的。它始终站在二元对立的立场上去理解、看待“实践”这一实际上消解了二元对立的核心概念,从而造成一系列的理论困境。作者进而指出,正是在实践论美学的矛盾之处,给存在论美学以存在的依据。对此文章作了简要而明晰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符号在日常使用中只是思想意指对象的声音记号(音响形象).索绪尔把符号定义为音响形象(能指)与概念(所指)的联想性统一,这构成了“符号”的理论概念.在思想使用“语言”的“言语活动”中,符号是具有意指性的音响形象,其意义来自思想和事物,语言与思想和事物的三元关系是在自我意识平面上展开的.而在语言学的理论平面上,能指与所指的符号统一体不具有意指性,其意义来自符号之间的对立关系,它把思想与事物的外部对立扬弃为符号的内部联想关系.“联想”不是意识的能动联结,而是在社会—语言形式平面上实现的“差异性的相似性”.“符号”的理论概念作为语言学的科学基础,具有重大的认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当代人间佛教是与《维摩诘经》、禅宗一脉相承的思想体系。自太虚大师倡导以来,因其契理契机,已经成为当今佛教的发展方向和主流思潮。文章依据《维摩诘经》的"不二法门"思想,详细阐释了佛本与人本、神圣与世俗、超越性与人间性等当今佛教的重要问题,消解了它们之间的对立与矛盾,认为佛教理论并非二元对立的矛盾性结构,而是超越一切对立的圆融性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