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郁达夫的作品自从问世以来,便陷入"白者嫌其已赤,赤者嫌其太白"的尴尬境地。近些年学者们开始从他的生活经历、性格特点、气质因素以及社会环境、时代思潮、民族传统等多方面进行探讨,逐渐摆脱了以往认识由于政治因素的片面性。笔者认为,在他的散文世界里,其实就很容易看到一个完整意义的郁达夫。  相似文献   

2.
论周作人与郁达夫五四散文观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作人与郁达夫以散文家的资质解读五四散文。作为五四文学的在场者与创造者,周作人注重散文主体的“性情”与“趣味”,郁达夫则瞩目文本中人性与社会性的“调和”。这不仅凸现出他们操持的散文观念的差异,而且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五四散文因其开放而得的多元品格。  相似文献   

3.
张小平 《兰州学刊》2006,(12):168-170
当我们把审视的目光投注到郁达夫身上时,其不可忽略的两点就是其自叙情结和“零余者”。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质点上的一定联结,这一联结透过表层的文本表述进行着深层次的暗合和渗透。“零余者”形象于此亦具有更大程度上的包容性。这其中作者本人的忧郁天性和文学禀赋与彼时的存在状态在一定程度上的碰撞和整合是一个不可忽略的质素。这一质素通过作家的过滤和组接投射到文本中时,文化的意蕴就显得突出和重要起来。本文作者力图在文化这一层面上通过对郁达夫小说“零余者”形象及其潜性因子的透视和梳理,洞悉郁达夫小说具有的显隐两方面的文化内涵,阐释文本内外作者与“零余者”之间薄发出的文化张力。  相似文献   

4.
小说、散文、诗词是现代作家郁达夫的强项,人们研究也多着眼于此。殊不知他对戏剧也有独到见解。本文试图从四个方面阐述郁达夫带有鲜明时代印记,而又稳健、平衡、较为辩证的戏剧理念。  相似文献   

5.
《东岳论丛》2021,(1):29-37
郁达夫留日小说在显性层面贬抑传统中国,又在象征、隐喻、寓言的层面颂扬传统中国,将其作为对抗西方文明、克服身份危机的文化策略。其主人公歆羡西方文明又为西方文明所否定,由民族屈辱感获得民族自觉,使得主人公文化身份与民族身份从分裂走向统一,破除了对西方文明的崇拜并发起对西方文明的抗争。以往的研究将郁达夫的留日小说看作东方主义叙事,固然有助于说明郁达夫的文化倾向,却将其认同危机简化为东方主义心态,消除了反抗的可能性和主体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超越性亏空:郁达夫出世心态的文化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隐意绪、逃禅意向和自然意趣是郁达夫出世心态的现象学呈现 ;所反映的是郁达夫文化心理结构中儒、道、释文化和西方启蒙理性所隐含的某种超越性亏空。这种亏空 ,既是郁达夫出世心态的文化根源 ,也是整个汉语思想界的现代性缺损 ,它由此带来了今天现代化过程中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7.
郁达夫是新文学史上独具特色的作家,他的成功与他自身的努力是分  不开的;同时,他的成功又与上海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上海的出版文化和读者结构两个方面,是影响其文学活动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二十年代初,郁达夫就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创作作出过重大贡献,二十年代末他又开始以散文标能擅美,蜚声文坛。当然这仅是笼统说法,达夫的散文写作实际还大可向前推移,收入《奇零集》的《小品五题》以及名篇《苏州烟雨记》、《一个人在途上》、《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就均成文于1926年前。不过,这时期在散文坛上,达夫似乎还不足以与朱自清、冰心、俞平伯诸名家相颉颃,读者注意的也主要还是他的小说。二十年代末起,随达夫创作热忱日渐转向散文,佳构层涌,劳绩日显,先后结集的《断残集》、《达夫日记集》、《郁达夫游记》、《履痕处处》、《达夫散文集》、  相似文献   

9.
婉美而精致的诗性品格构成了南宋文化的审美特征,它以“集体无意识”的方式对郁达夫的性格气质、审美情趣、艺术思维方式和文学表达形式的生成都具有十分深刻的影响。从源流上讲,郁达夫对精神家园的渴求;在作品中对感伤而唯关意境的倾力营造;对小说意象独具匠心的艺术构造以及他身上独异的名士风流气质等,都与其受南宋文化的浸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南宋文化的审美品格影响了他的审美心理和创作风格,使他在浪漫主义文学上取得了重大成就。他柔性的艺术审美品格及独特的“自我抒情体”范式,对丰富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艺术表现和传达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郁达夫与公安派的个性解放要求 ,是以狂放与清闲两种形式表现出来的 ,实质上是愤世嫉俗的曲折流露。披露性灵 ,袒露自我 ,是三袁与郁达夫散文创作的共同特征 ,前者源于李贽的“童心说” ,后者主要受到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 ,故显得更炽烈、诚挚一些。他们的游记都追求“情与境会”的境界 ,且充满诙谐之趣 ,但前者多为名士笑谈 ,后者则于幽默之中寓有讽刺。  相似文献   

11.
母亲与母亲意象,对郁达夫的个人生活和文学创作产生和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影响。在小说创作中,郁达夫使用了两种方式来描述母亲形象。第二种处理方式,成为他在1927年之前的散文创作的主要的和直接的表现手法。郁达夫时常喟叹的身世之悲与伤感情怀,反映着作家早年生活的长期贫困和母子关系紧张冲突的事实存在,这与他在早期作品中,对母亲形象的回避和怨望、乃至指责现象的产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通过对郁达夫的小说《沉沦》的文本细读,去品味隐藏在文本中的或隐或显的身份焦虑。从某种意义上说,郁达夫及其小说人物的认同危机和身份焦虑,与其在"他者"文化的观照下的文化震惊和"文化恋母"息息相关。他的小说由是成为海外知识分子的身份焦虑与自我建构的艺术写照。  相似文献   

13.
劲质贞心郁未开──郁达夫诗人风采冯健男郁达夫(1896—1945)是现代著名小说家和散文家。他是不是诗人呢?应该说是的。因为他写了大量的诗,而且写得好。但他并不以诗人闻名于世。这是因为,第一,他写的是旧体诗,在《郁达夫文集》和《郁达夫诗全编》里,旧诗...  相似文献   

14.
郁达夫是以小说、散文和诗词创作闻名于世的,人们对他的研究,也往往偏重于此,至于他的戏剧理论,自然就很少有人问津了。郁达夫从小喜爱戏剧,早在中学时期,就“看了不少浪漫曲本,其中最爱读的是《桃花扇》和《燕子笺》等。”①留学日本时,又接触了大量西洋戏剧。步入文坛之后,除了醉心于小说、散文和诗词创作外,对戏剧的兴趣也是有增无减,尽力于戏剧的创作实践和理论上的探索。1922年发表剧本《孤独》;1925年写成理论专  相似文献   

15.
郁达夫用一支饱蘸情感浓汁的笔,去描绘经过自己心灵熔铸的脱胎于客观世界的艺术世界,描绘那个世界中人物的心理、情感、潜意识等,创造了他所独有的小说意境。本文就此略作探讨。 一 郁达夫的小说往往在意和境的和谐统一中,体现出现实主义的深度和理想主义的高度,意境的创造是以生活为依据的,必须生活中实有其景与情相触,即景真情真,否则意境便不可能产生,更谈不上释出意境之美。郁达夫常常以自己的遭遇、经历作为小说的素材,忠实地勾勒生活的真实和个性的解放。所以,他笔下的文学画面,几乎都是他个人经历的印痕。这与他在理论上提倡“自叙传”是一致的。于是便导致他的小说有着其他作  相似文献   

16.
对郁达夫若干小说的文本分析,可以深入地揭示作者在小说中所体现出的“弱者心态”,结合时代的大背景对这种心态产生的原因进行扼要分析,能够对其作文化意义上深度解读.  相似文献   

17.
郁达夫小说研究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拟从郁达夫小说的题材、人物形象、艺术风格、心理分析和自卑心态五个方面对郁达夫小说进行比较全面的研究,力求反映出郁达夫小说的某些带有本质规律性的东西来。一、郁达夫的小说题材在郁达夫的大多数作品里,男女之间的关系占了很多的篇幅。郁达夫之所以喜欢这类题材,与他受外国作家影响和其独特的审美趣味有着紧密的关系。屠格涅夫、卢梭等外国作家对郁达夫的影响深远,而这些作家都是描写男女爱情的圣手,同时,郁达夫自已也认为,人类有一种感情是“比较的注重他人的安宁、快乐,而自已常处于一种牺牲的地位”。这就是爱情。“古…  相似文献   

18.
郁达夫与外国文学的接触 ,是从阅读俄国文学作品开始的。在郁达夫欣赏和喜爱的 19世纪俄国作家中 ,最得郁达夫的偏爱并且在创作上对郁达夫影响最大的是屠格涅夫和陀斯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不仅是郁达夫文学创作上的启蒙导师 ,而且他在多余人形象的塑造以及抒情气氛的营造等方面都对郁达夫产生了巨大影响。陀斯妥耶夫斯基则以其对描写人类痛苦的偏爱和对病态人格的刻画对郁达夫构成了有力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魏晋文学视角来观照郁达夫的散文创作,并从生命情绪、自然主题以及优美文字等三方面进行比较,力图探寻两者间的联系,并对个中原因作了探析.  相似文献   

20.
武继平 《东岳论丛》2011,32(3):119-125
郁达夫是唯一访问日据下台湾的中国大陆作家。时值"七七"事变勃发6个月前的郁达夫访台究竟属于什么性质?在台滞留期间他有过什么活动?访台与之前的访日又有何关系?台湾的官方报刊传媒当时对郁的访问反应如何?访问前后在台湾他又是怎样被阐述、怎样被想象的?关于那次访问,郁达夫有无留下相关著述?这些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日关系史上必须弄清的问题,可以说过去研究界由于资料匮乏而未能把握。本文通过根据发掘于台湾和日本的原始资料进行的详细考证,实现了对该段史实的总体如实把握,从而获得了进一步丰富文学史书写的可靠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