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各方面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社会的转型,文化形态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其中,文化媒介的转型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变革。它对传统理论观念的冲击已经带来了震荡效应。理论界和评论界的纷争往往以改头换面的论题回应着这场变革。而且,文化媒介的转型,还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历史进程,带有不可抗拒的历史必然性。因而,在中国社会的文化媒介转型处于过渡的初期时,用何种理论来策应这场变革就成了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不断地传播和发展,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地变革和转型,这正是由于当时中国的国情所致,也是由于两者之间有着相契合之处。在当下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政治多极化的社会发展背景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创新发展,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地结合,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文化转型价值指向论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饶涛 《中州学刊》2003,(1):111-115
本文从理论和现实的两个视角论述了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价值指向 ,认为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价值指向主要是通过与社会转型的关系得以彰显的。由于文化转型具有独特的运行机制 ,它关涉着中国社会的现状以及未来走向 ,并以文化范式的调适与更新、自我文化意识的确立、文化价值的现代转换三种突显形态对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生活发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
文化的位置——戴锦华教授访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的理解——不是很有把握,您最近提出“文化的位置”这样一个命题,应该是与您的另外一个表述密切相关的,即文化研究的工作不应只是批判性的解构,还应当是创造性的建构。在您的《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一书中,“文化”似乎主要是指一种需要从其中突围的意识形态镜城,而到了您提出“文化的位置”的时候,“文化”这个词好像有了更为积极的含义,代表着资本逻辑之外的另一种可能性。那么,“文化的位置”是在您的批判性工作进行到一定程度之后产生的问题意识呢,还是您从事文化研究之初就有的一种关切呢?●这个问题是我在思考过程中慢…  相似文献   

5.
一 寻求90年代热点动因的人口20世纪90年代是1840年以来中国文化转型的最为关键和重要的时期.美学.按照现在的通行理论,是一种关于审美文化的理论.审美文化,作为接连现实与理论的广阔场地,与中国的文化转型紧紧相连,从90年代伊始,就热点不断.本文不想对以往的热点作现象的回溯和分类的总结,也不想以此为基础对未来的热点作一预测和展望,而想以远离热点的方式来接近热点.已经和还将继续决定90年代的美学热点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构成本文的言说基调.这是一个很大很大的题目.可以从多种角度,多个方面去探讨.这里我选择读解中国式的都市文化,作为进入这一题目的一个入口.  相似文献   

6.
意识形态是这个时代的哲学主题,人们对这个时代的思考愈深入,就会愈益自觉地汇聚到一个焦点上,这就是意识形态及其转型问题。研究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转型涉及这样几个重要问题: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转型过程中形成哪些社会思潮及其思想论争;意识形态转型有着怎样的理论选择、现实基础,经历了怎样的转型历程与观念变革。中国私营企业主从有到无、又从无到有、再从有到优的历史命运,体现了国家意识形态对私营企业主从批判到允许再到鼓励、从消灭到培育再到引导的理论转变,这一社会历史现象是深入研究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转型的重要维度,它标示着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经历了从"革命型"到"建设型"再到"和谐型"的两次历史性转型。  相似文献   

7.
我国建国初期是一个重大转型时期,政治、经济都在发生剧烈而深刻的变化,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也艰难地向前过渡。经过文化建设与文化改造,新民主主义文化发生了实质性变化,这些变化使包含在新民主主义文化中的社会主义文化方向变成了现实。  相似文献   

8.
问 :克剑先生 ,我受《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的委托对您作学术访谈。我想从这样一个话题谈起 :从您的《自选集》的目录看 ,您把您的有代表性的著述分作“中学”、“西学”、“马学”、“困思”等篇 ,依我看 ,这样分篇本身就体现了一种治学风格。您是否可以先就您的这一治学格局说说您的治学动机?答 :简括地说 ,我选择治学这条路 ,首先是为着自己心灵的安顿 ,此外 ,也对民族的学术命运有一份承诺。我想在一百多年来西学东渐的背景下 ,以自己的方式 ,以一个中国学人的姿态 ,对纠结中的民族文化出路和世界文化危机问题作点有价值、有担当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化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转型期。加强对文化转型及其发展趋势的研究,提高对文化变革的认识,自觉地按照文化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不断繁荣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社会转型呼唤文化的转型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经历过三次大的转型。第一次,是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夕。那次转型,是中国文化走出中世纪,由封建文化向资本主义文化,即旧民主主义文化的转型。第二次,是从“五四”运动到建国前夕,是由旧民主主义文化向新民主主义文化的转型。第三次,是从建国开始到现在,是由新民主主义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的…  相似文献   

10.
王嘉良 《江汉论坛》2022,(9):97-104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固然不可缺少对世界文化新潮的有效汲取,但“传统内的变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越文化的新变精神,恰好与越地以鲁迅领衔的作家群体开创中国新文学的卓越建树形成同构对应关系,对此作出深入探究当能有效阐释文学转型话题。在新旧文学转型期间,越地新文学作家提供的理论话语与文学形态的现代性追求、文学新变在创新文本的全面覆盖、新文体变革传统的现代延续等,正好说明:越文化是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一种重要的“内源性”机制。  相似文献   

11.
我国法文化近代化的时间,大致从1840年至1949年,其转型主要发生于清末十年。我国近代法文化的转型是中华法制文明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这一阶段与中华法制文明不是异己的,而是一个变化、演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法的价值理念也随之发生变迁。虽然,这一过程是不充分的,并存在许多不足,但在许多方面却可以为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的法文化事业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接受世界文化新潮因素不可或缺,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同样不能低估,这可从汲取地域文化——越文化精神促成文体新变中找到印证。越文化蕴含的叛逆传统、注重变革的文化精神,在我国近现代文化思潮中长时期处于领先地位,而出于越地的以鲁迅领衔的新文学作家群体在开创中国新文学中做出广泛建树,其中文体新变尤为突出,因此从这两者的同构对应关系中探究文学转型便是颇有意义的话题。文体新变包括文体理念的更新、新文学各种文体(样式、体制)的创造以及新文学文风的刷新,这些都可在越地新文学作家的文体变革实践中得以论证。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化现代转型随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文化现代转型随想冯天瑜一今日我们所面临的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又常青的题目,它既与运作已久的“古今之辨”一脉相承,同时又包蕴着丰富的新内涵。简言之,所谓“文化转型”,是指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整体性变革。如果说,历史的多数时...  相似文献   

14.
学术范式转型与批判意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学术范式的转型是学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重要标志。这一问题的现实根据和理论根据 ,及近百年来中国学术从进化论到历史唯物论等的范式转换 ,我们均作过讨论 ① 。需要进一步探讨的是学术范式转型的机制问题 ,换言之 ,学术范式的转型是如何发生与进行的 ?必须指出 ,这一转型过程并不是自发地产生的。从大的范围看 ,学术范式及其所包含的思维范式一定程度是社会文化的产物。例如“述而不作”之所以成为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治学方式 ,就同以农耕经济为中心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比较而言 ,更为原始的狩猎经济属于短时效 (一天或至多一个狩猎季节…  相似文献   

15.
论文化转型的机制和途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较大的历史尺度上,文化所代表的生存方式总是特定时代、特定民族、特定地域中占主导地位的生存模式。在人类历史和文明的重大转折时期,必然会发生深刻的文化危机并导致深刻的文化转型。从人的生存矛盾的角度着眼,文化转型的机制大体上可以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人的主体性和对象性活动中所包含的超越性与自在性的矛盾;二是自觉的文化和自在的文化层面之间的互动。从自在的文化与自觉的文化之间的两种基本的关联模式可以清楚地看到文化转型的两条不同的路径:当自觉的或自为的文化同自在的文化之间形成必要的和恰当的张力或冲突时,这一文化的转型会采取内在创造性转化的途径,即采取文化创新的方式;而当这两个文化层面之间缺乏必要的张力和冲突时,这一文化的转型只能采取外在批判性重建的途径,即采取文化整合的方式。  相似文献   

16.
文化转型与鲁迅的小说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从19世纪40年代迄今,中国一直在东、西方文化大碰撞中经历着一个漫长的文化转型期。20世纪初愈演愈烈的文化冲突中出现的五四时期,我视之为20世纪中国文化转型的第一次高潮。改革开放迎来的真正的百家争鸣众声喧哗的80、90年代,我视之为20世纪中国文化转型的第二次高潮。介于两次高潮之间的30-70年代,我视之为因战乱和与西方的隔绝等原因导致的20世纪中国文化转型期的徐缓停滞期。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完全可以说,20世纪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文化转型的世纪。所谓文化转型期,总是相对于文化定型期而言的…  相似文献   

17.
一个民族的文化自觉,是对自身文化的自知之明和自主选择。离开了应有的文化自觉,就难以有文化自信,就无法走向文化自强,更谈不上文化的自主创新、自我转型和对外交流。在对外交流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和把握中国文化的发展历史、现实状态和未来走向,承认文化多样性,这样才能在全球化竞争中保持中国文化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化在近代开始现代转型 ,在五四时完成现代转型。语言是构成文化的深层的基础 ,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从根本上可以归结为语言的变革 ,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正是通过语言变革而完成的。现代汉语的现代性从根本上规定了中国现代文化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9.
○刘老师,2005年底,新浪网将您评选入围“年度文化人物”之一,与季羡林、金庸、刘心武、贾平凹、纪宝成等另外11人并列。从您的简历来看,您在1992年晋升为教授,1994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听说是当时国内文科最年轻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之一。您自己对此是怎么看的?●2005年11月14日,新浪网推出入围2005年度文化人物的名单,我是在公布后的第五天才知道的。对此,我是持以平常心的。毕竟其他人知名度都很高,特别是季羡林先生,我一直很敬佩。至于把我入榜,我想可能是2005年刚好是科举一百年祭,这是当年中国文化界的一件大事,大概是要找个代表人物吧,…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现代化转型在物质层面上是一日千里,而在更深的层次上却屡遭挫折。究其原因,主要是受价值观功利化的影响造成的。在我国,价值观的功利化不仅从现实、历史和文化三个层面都有鲜明的表现,而且还有其深广的思想渊源。功利化的价值趋向,已经成为我国现代转型的一大障碍,其根源在于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我国文化中公私不分的传统。我们应当在深入挖掘并融合中西方有关公私关系思想资源的基础上,形成适应中国实际的新的公私关系思想,将我国的现代化转型导向光明的未来。这也是我国文化转型所面临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