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四一年十一月十六日,在重庆,敬爱的周恩来同志为纪念郭沫若同志创作生活二十五周年并庆祝他五十生辰,特地为《新华日报》写了一篇《我要说的话》,精辟地论述了郭沫若同志的思想发展、走向革命的战斗历程,以及他在中国文化革命运动中的卓越贡献。同时,周恩来同志根据毛泽东同志对鲁迅的  相似文献   

2.
郭沫若是发轫于五四运动的一代文化伟人和文学巨擘。周恩来同志曾在一九四一年十一月十六日重庆《新华日报》刊出的《我要说的话》一文中,正确地指出:“他的创作生活,是同着新文化运动一道起来的,他的事业发端,是从五四运动孕育出来的”。郭沫若的五四时期作品,是五四运动的产物;这些作品以独特的狂飙突进的气势和革命浪漫主义的格调,明确地体现了五四运动的时代精神。研究这一时期郭沫若的思想和作品,对于我们了解五四运动在文化战线方面的业绩,对于我们全面研究郭沫若思想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周恩来在重庆工作时,十分重视为人祝寿。冯玉祥将军60大寿时,他撰写了《寿冯焕章先生六十大庆》的专文,发表在《新华日报》上,以示庆贺;著名作家郭沫若50岁生日时,他亲自安排专人组织庆祝,并为《新华日报》特设的《纪念郭沫若先生创作二十五周年特刊》题写刊头,撰写热情洋溢的代论《我要说的话》;著名作家茅盾50岁生日时。  相似文献   

4.
<正>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的今年,又是在周恩来同志逝世九周年的前夕,新华日报群众周刊史学会编辑出版了一本《坚持团结抗战的号角——新华日报代论集》,作为一份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献贡献于全国广大读者,并以此纪念当年领导《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的我们敬爱的周恩来同志,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新华日报》是我们党于抗日战争时期在国民党统治区创办的一个公开的日报。它是根据党中央的决定,于一九三八年一月十一日创办于武汉,在武汉陷落的当天即十月二十五日转移到重庆出版,一直继续到一九四七年二月二十八日,在全面内战爆发半年之后被国民党反动派封闭,其存续的历史共有九年多时间。按其任务和作用来说,它是党的喉舌,是人民的  相似文献   

5.
一九四四年四月我曾到重庆去过一次,一九四五年一月才回延安。一九四五年九月,日本投降以后,我又到重庆去工作,一直到一九四七年三月被国民党反动派强迫撤退为止。这两次在重庆的时候,曾为了《新华日报》副刊和其它杂志副刊的需要,写了一些杂文。现在编起来,就叫它《星火集续篇》。  相似文献   

6.
憶刘澍德     
澍德同志离开我们整整十年了。但在我,他的音容笑貌宛然如在目前,似乎他还没有告别人间,而是到远处什么地方度创作假,写他的《归家》的续篇去了。我多么希望再能看到他那清瘦的身影,听到他那豪放的言谈和熟习的东北口音,读到他的新的作品  相似文献   

7.
我在中央宣传部任新闻局局长期间 ,发现一个颇有意义的事实 :重庆的同志会办报。这也许是抗日战争时期重庆曾是大后方的中心 ,出现了《新华日报》等著名的报刊 ,形成了重视办报的传统。新的历史时期 ,改革开放 ,重庆像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许多报刊 ,有的跨市、跨省 ,甚至在全国都很有影响。特别使人高兴的是 ,重庆涌现了一批能干的中青年新闻工作者。我所认识的龙良贤同志 ,和现任《中华英才》画报总编辑王霄鹏同志 ,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龙良贤同志从向报社的投稿开始 ,进而自己参与创办报纸。他的还不算太长的新闻生涯 ,一直处在十分紧张忙…  相似文献   

8.
郭澄清同志经过几年的勤奋劳动,艰苦创作,终于完成了他的三卷集长篇小说《大刀记》。这部作品现在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山东人民出版社同时出版了。这是贯彻执行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的丰硕成果,是百花盛开的无产阶级文艺园地的又一朵灿烂新花。为此,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热烈祝贺这部长篇小说的问世。《大刀记》描写的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冀鲁平原游击战。我八路军一支游击队(即  相似文献   

9.
六月四日至七日在南京举行了《新华日报》《群众》周刊史学会南京分会成立会。一批著名的老新闻工作者从北京、上海、浙江、安微、重庆、成都、南宁、江苏等地云集南京共商成立事宜,抓紧编好报史刊史。会议期间,中共江苏省委书记韩培信,中顾委委员江渭清,省委常委、宣传部副部长胡福明到会讲了话,管文蔚同志到会祝贺。老一辈新闻工作者。新华日报、群众周刊史学会总会负责人石西民、林肖硖、谢冰岩、陆诒等专程来宁,先后在会上讲了话,省社联常务副主席王淮冰同志自始至终参加了会议。重庆分会会长林晞在闭幕式上致了贺词。与会同志回顾了“一报一刊”的光荣传统,指出:《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是抗  相似文献   

10.
《解放日报》顾问、新闻界老前辈魏克明同志,最近与世长辞了。 魏克明同志是党在新闻战线上的忠诚战士。他从一九三九年起就献身于党的新闻事业。数十年来,无论在烽火连天的战争环境中,还是在全国解放后的和平日子里,他始终勤勤恳恳,严肃认真,而又富有创造性地战斗在党的新闻工作岗位上历任《新华日报》华北版、《新华日报》太岳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省哲学界就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原理展开讨论,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意义。一九七二年,我参加广东省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讲义》编写组,由我同另一位同志负责编写《认识和实践》这一章,是把“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作为认识论这一章中的一节来写的。一九七三年到一九七四年,我又参加该讲义的修改工作。张江明同志对该讲义的修改问题,从体系到一些具体观点提出了他的意见,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把“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作为讲义的第二讲,代替原来的“物质和意识”那一讲。张江明同志的观点就是要把“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一  相似文献   

12.
在郭沫若的历史剧中,《孔雀胆》是一部争议最多的作品。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郭沫若历史剧研究的不断深入,不同观点的论争日益热烈起来。 1942年秋,郭沫若写成了历史悲剧《孔雀胆》。当他把初稿拿出来征求意见时,人们对剧本所选取的历史事实和表现的主题思想就有不同看法,后来经过作者的几次修改,仍未消除这些争议,而且一直延续到今天。当时,周恩来同志就认为“剧本写得不错,但史实很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为了纪念与缅怀周恩来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报刊活动家,在抗日战争时期与解放战争初期领导《新华日报》在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坚持和平。民主、独立等方面的丰功伟绩,本文将集中就他的新闻思想,他对新闻学基本理论的贡献,作一论述。由于当时白色恐怖的政治环境,他的讲话一般都不允许笔记,文字资料留下来的不多。本文是根据《新华日报》版面资料和报馆一些老战士的回忆文章整理与综合的。1、革命的喉舌。周恩来为《新华日报》创刊的题辞:“坚持长期抗战,争取最后胜利”,是他对这张报纸的出版宗旨的提示。《新华日报》的酝酿、筹备…  相似文献   

14.
于光远 《学术界》2001,(5):245-246
在把《希望更多的人来做“文化扶贫”的工作》寄去广州《同舟共进》时 ,我还不知道合肥已出版了《文化扶贫与村民自治》这样一个刊物。在收到创刊号时我特别高兴。许多在安徽这块土地上进行改革工作的老同志为这个刊物题了字 ,也有几位同志写的贺信 ,其中的王郁昭同志 ,他正在担任扶贫方面的负责工作。题字者中也有我无缘相识的 ,但闻名已久的袁振同志等等。在创刊号上我还很高兴地看到现任安徽省委书记王太华为出版这个刊物的批示。当时我就想写一篇短文对这一刊物的创办表示祝贺。现在我在合肥。这次我来合肥又收到六月十五日出版的这个刊…  相似文献   

15.
我搞创作的时间不长,三十几年,作品也不多,没有多少话可说。有的同志大概看到了去年三月十七号《人民日报》上发表的《保卫延安》重印后记吧,那只有万把字的文章,我就写了两个月,由此可见我是平庸之辈!  相似文献   

16.
读冯契同志《<智慧说三篇>导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去年(1994年)冯契同志80岁生日时,我曾给他写过一封信。在信中除了祝贺他的生日外,我特别提到他早年的那篇论文《智慧》(刊于《哲学评论》第10卷第5期,1947年6月),因为我认为他的那篇文章是一篇重要的哲学论文,并且希望能读到他有关这一哲学论题的新作。后来收到他的新作《智慧的探索》,由于各种杂事,而没有能早日读这本书。今年3月9日突然接到华东师大哲学系的电报,告知冯契同志于3月1日病逝。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因为去年12月初,我到上海,还和冯契同志通了电话,但没有抽时间去看他。现在想来,非常后悔,当  相似文献   

17.
三年前,我与黎毅先生还是一面之交。当时我读了他刚出版的《黎毅短篇小说集》,不禁拍案叫绝!于是写了一篇评文——《窥到下层人物心灵的作品》。不久,收到黎毅先生给我来信。信中充满着幽默感,说“我不自量力‘倾囊投资’出了这本集子,今天读了尊作,本钱已经‘收回’,而有盈余。”他还自谦形容自己,“说起话来,结结巴巴,听话的人可能不知所云。”故此,他建议往后要以书信“作笔谈”。即“心内有话,慢慢想,慢慢写。”谁知自那以后,我们的信件往返不断,成了“心灵之交”。每读他的信,总觉得像读他的作品那样“过痛”,窥到他…  相似文献   

18.
在去年《学术月刊》第四期上,发表了张少康同志写的《也谈古代文学理论中的现实主义问题》一文(以下简称《也谈》),就拙作《略谈古代文学理论中的现实主义问题》一文(以下简称《略谈》)中的某些论点提出商榷。我读了少康同志的文章,感到很受启发,他的有些意见我是同意的;但是,有一些意见,我认为他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甚至误解了我文章的原意。为了探讨问题,现在我把这些问题提出来,继续和少康同志商榷,并向广大读者请教。  相似文献   

19.
正从小到大,我妈求过我不要打游戏,我爷爷求过我跟着他拉二胡。只有我爸从来不求我。唯独有一天,他求我看一本书。记得当时在新华书店,他试探地、讨好地,几乎是谄媚地对我笑着说:"我给你买一本《林海雪原》,好吗?"我不愿意。这书的名字太正气了,我想买的是另一本《豪夫童话》,黄色的封皮上画着童话小人,很可爱。他说:"那就两本都给你买,《林海雪原》也买,好吗?"到现在我还记得他那眼巴巴的样子。反复恳求下,我才终于勉强答应。他从售货员的手上接过那本  相似文献   

20.
我是1942年2月从日军占领下的香港到达桂林的。同行的有夏衍、金仲华、蔡楚生、司徒慧敏等十六人。他们都先后去了重庆,我留在桂林,进了欧阳予倩为馆长的广西省艺术馆当研究员。当时从香港撤退到桂林的文化人很多,记得新波和特伟比我先到桂林。而叶浅予,戴爱莲在后,但叶浅予不久就去了重庆。所以在我们发起搞画展时,他没有参加。经过紧张筹备之后,《香港的受难》画展,于1942年12月在桂林举行。参加者有盛此君、新波、杨秋人、温涛、郁风、特伟等六人。《广西日报》还为此画展发表了孟超、华嘉、韩北屏写的评价文章和开幕消息。接着又于1943年在重庆举行,并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