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天人合一”观是中国古代文化对人与整个客观世界关系的独特看法,它包含着深邃的哲理和丰富的内容,曾深刻地影响和促进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并孕育了独放异彩的中国古代体育的繁荣。从发展的观点看,“天人合一”观在总体上与人们追求未来体育和谐发展的趋向也是一致的。因此,在回顾历史、探索未来体育发展的同时,对“天人合一”观的积极开掘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刷新了原有的课程观、教学观和评价观,呼唤着课堂教学的变革。这就要求我们要去重新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策略,要求教学一线的老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对教法和学法进行有益的摸索和探讨,如何才能提高40分钟课堂教学效率呢?我认为:组织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存在着比较完整的领导本质观。探讨中国古代的领导本质观,应以“王”作为出发点和中心范畴。中国古代领导本质观不但对古代帝王将相的统治、领导活动予以规范,也对现代社会的领导活动有着某些深刻的影响,应成为中国现代领导理论的一个重要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的教育是"小学而大遗"的.到了21世纪对语文教学还持"语言文学"之说者,属于一种偏见."语言文章"说是对"语言文字"说的一种扩展.按照语言文化教学观构建的教学模式就叫做"扩展教学".语言文化教学观也称为"大语文"教学观.利用"大语文"的兼科特性进行语文扩展教学,使语文成为一门融"人文、社科、科普"知识于一体的综合课程,可名曰"广义语文".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诗翻译模糊美中的隐秀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诗词的模糊美在英译过程中的流失成为诗歌翻译的一大憾事。刘勰在《文心雕龙》提出的文学文本的隐秀观给诗歌翻译提出了借鉴方法。译诗应当像原诗一样有隐有秀,隐秀适宜。本文试图在隐秀观的观照下,对原诗词的模糊性特征进行分析并根据相应的翻译策略,对诗词模糊美在翻译过程中的保存和实现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的知行观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他主张行是知的源泉和基础,是知的发展动力,是检验知的正确与否的标准,并主张通过行而求得知,然后用知指导行。在知与行的难易关系对比中,孙中山主张知难行易,且知行过程中的难易具有相对性。孙中山的知行观继承和发展了古代中国哲学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思想,具有明显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因素。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行为科学的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决策思想进行了述评。作者从古代哲人与军事家的论著中提炼出了决策的人本观、决策的辩证法、决策的权变观等思想,并对其中所包含的行为决策思想进行了深入反省与认真剖析。其目的在于揭示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乃至世界管理决策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礼治”和“德治”两个方面论述了儒家的法律观,并分析了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进程。认为《唐律》的出台标志着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完成,对中国及东南亚法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先秦两汉的历史背景着手,具体探讨了在从“百家争鸣”走向“独尊儒术”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中的孝道观的嬗变轨迹,指出经过汉儒的整合,孝“德”无论是在内涵、外延还是社会功能上都较古代宗法社会时期有了大的飞跃,并对这一时期孝道观内在的三大矛盾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0.
对西方哲学记忆观的历史演进进行了考察。记忆与人的意识、思维、理性等精神能力和精神活动密切相关,它经常成为哲学反思和思辨建构的对象。西方哲学的记忆观经历了古代本体论记忆观、中世纪基督教神学记忆观、近代认识论记忆观和当代生命哲学记忆观等几种历史类型。  相似文献   

11.
冯友兰先生引进了西方逻辑分析的方法 ,力图将长于体悟的中国哲学奠定于理智分析的基础之上。他分析了理、气、道体、大全四组概念 ,又对人本身进行了分析 ,认为通过概念与经验的联合而能通达于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2.
自古以来,教师的角色定位就是教书育人,看似平凡的几个字,但如努力践行实则困难。作为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廖世承在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及师范教育等领域有诸多造诣与建树,在其师范教育思想体系中包涵了师范教育的目的、内容等诸多层面的阐述,其中不少含有丰富的理论观点,综观廖世承的师范教育理念,其对我国当下的师范教育建设仍有甚大助益。  相似文献   

13.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资源已成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可以丰富和延伸古代汉语的教学内容,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提升学生对古代汉语知识的理解力。网络的互动性使古代汉语教学实现了师生间的动态交流,这对学生的知识内化具有重要作用,也有利于构建新型的师生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4.
“和”与“中和”美学意义辨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与"中和"是中国古代两个重要的审美观念,前者出现于公元前8世纪,人们用以表述听觉、视觉、味觉获得的美感;后者出现于公元前5世纪,是儒家学派对人的情感做出的规范。前者与西方"美在和谐"的观念相通,可确认为美的基本原理之一;后者依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政教原则,屡遭儒教反叛者的抵制和批判。  相似文献   

15.
张汝舟先生系统梳理了从观象授时到四分历产生的全过程,建立简明实用的星历观,还原四分历的算法,首创史学研究中“三证合一”的系统方法。他的理论解决了汉以前天文历法中的诸多疑难问题,成功运用于西周纪年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整套理论建立距今已有六十余年,置于今天蓬勃兴起的天文学史研究中,依然是独树一帜的。文章从张汝舟先生厘清“岁星纪年”“三正论”的迷雾,阐明“中流伏内”是古人定量描述星位的方法,观象授时几部要籍的比照释读,揭开“三统历”的真相,发明四分历的修正算法等几个方面具体阐释汝舟先生对古代天文历法、古史年代学研究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欧阳修,文学创作成就斐然,诗、词、文章皆具极高造诣;他全面而辩证的思维,集成了前人文论的精华,加以改善,建立了自身完整成熟的文学理论批评,大致分为三个层次:重道亦重文,其道纯实充于内,又外而生发出辉光之文;辩证文道观指导下,合理看待古文与时文;文学创作上对文学理论主张的切实践行,引导着当时文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他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教育思想。从孔子的教育思想看现代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案、培养途径,对理解现代人才培养模式的涵义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有着现实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伦理财富思想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理论内涵。探究中国古代伦理财富思想,对于如何正确定位古代伦理财富思想、如何科学认识古代伦理财富思想的现代价值、如何实现古代伦理财富思想的现代转换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刑事诉讼证明论中,涉及举证、证明、提证等概念。由于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不同,难以取得较一致的认识。举证,重点在举,提出、拿出;证明是证实、查明,侧重于结论;提证是收集、调取及审查核对.司法机关、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在不同诉讼环节上,在这些不同的方面职权、职责、权利、义务是不同的.简言之,可用“谁主张,谁举证”,“谁结论,谁证明”,“谁审查,谁提证”的公式来概括。明确这些概念及其区别,对于深入研究刑事诉讼证明论是必要的,对完善我国刑事诉讼结构也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20.
从控制论、信息论的观点看,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教与学之间的信息传递与反馈过程。而对体育教学的一系列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控,是力求提高学校体育教学的总体效益,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