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漫论左宗棠     
晚清待读学士潘祖荫在(奏保举人左宗棠人材可用疏)中写道:“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即中国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也。”左宗棠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就其一生活动考察,应该说他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抗英派,洋务运动中的主力派,“塞防”与“海防”之争中以“塞防”为先的兼顾派,中俄伊犁交涉中的抗俄派,中法战争中的抗法根。在上述几次反侵略斗争的怒涛中,他都起到了中流硕往的作用C也有人说,他还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反动派,这也是事实。不过在中国历史上,不少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诸如岳飞这样伟大的民族英雄,也镇压过农…  相似文献   

2.
湖北省屈原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次学术讨论会,1984年6月4日至8日在武昌举行。来自全省各地的一百多名专家学者、屈原研究和教学工作者出席了会议,大会收到学术论文五十多篇。现将学术讨论会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一、关于屈原的爱国思想有的同志认为,屈原留给后世最宝贵的东西,是他的强烈、执着的爱国主义精神。屈原以他的作品为中国古典诗歌奠定了爱国主义光荣传统,成为我国爱国主义文学创作的最早典范。此后,这种爱国主义便牢牢地植根在中华民族的心灵深处,成为维系和支持我们这个民族生生不息向前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有人说:“屈原的浪漫主义文学随着宗法思想秩序和思想规范在汉代确立而完成了历史使  相似文献   

3.
一夏东元先生写过一篇《略论洋务运动的多边关系》的文章,着重谈了洋务运动与太平天国的关系、与中国资本主义的关系、与洋务派及其中某些人物的关系,其见解新颖、精深,颇受启迪。沈葆桢是洋务运动中一个有影响的人物,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对他都有高度评价:曾国藩称他“独能伸明大义,裨益全局。”左宗棠称他“久负清望,为中外所仰。”李鸿章称他“筹略深远,成竹在胸,大  相似文献   

4.
<正> 随着丁玲同志重返文坛,不只莎菲(《莎菲女士的日记》)摘掉了“玩弄男性”的帽子;《我在霞村的时候》中的女主人公贞贞也摘掉了“叛徒汉奸”的帽子。然而,仅仅对作品中的人物落实一下政策,还不能算是尽了文艺批评的责任。真正的文艺批评,包含美学批评和社会批评两个因素。今天我们讨论《霞村》,不仅要拂去庸俗  相似文献   

5.
陈开科 《云梦学刊》2006,27(5):22-26
2004年,中华书局出版了曹天生,张琨等译的《19世纪中叶俄罗斯驻北京布道团人员关于中国问题的论著》,填补了19世纪中俄文化关系史研究的空白。我阅读了该书的部分篇章,发现“翻译态度”有问题。而且,阅其序,顺藤摸瓜,发现主编者还存在“学术创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研究学术讨论会”的相关成绩及特点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7.
2006年8月1~3日,“丝绸之路与文明的对话”学术讨论会在新疆喀什召开,会议由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新疆社会科学院、暨南大学文学院、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新疆师范大学、喀什师范学院共同发起主办,由新疆社会科学院、喀什师范学院具体承办。共逾百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与会者多为国内对丝绸之路研究颇有建树的专家、学者。大会共收到79篇论文,涉及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此次学术讨论会注重把丝绸之路的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和探讨,对于推进新世纪丝绸之路研究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8月1日上午,大会举行了开幕式。首先,由中国中…  相似文献   

8.
论辛词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数次提到辛弃疾词之境界,或说“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或说稼轩某词“语语有境界”。然而,辛词境界的本质内涵是什么?它是通过怎样的艺术操作而呈现的?怎样以“成高格”、“有名句”的境界,对辛词作出总体的美学评价?本文将就这三个问题说些研读辛词的心得。“雄深雅健”的感情境界综观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他首先是作为一位英勇的爱国主义战将,然后才成为一位杰出的词家,他渴望战斗的激情,他的悲愤、他的忧伤,不能在“武器的批判”中得到宣泄,于是转化为“批判的武器”,为此而找到了“词”这个载体。自  相似文献   

9.
1988年10月10日至14日,全国第三届《金瓶梅》学术讨论会在杨州召开。来自全国七十余名代表向大会提交论文近五十篇。主要观点概述如下:《金瓶梅》研究的哲学思考。宁宗一说,《金瓶梅》研究中,出现几组“二律背反”现象,是创作心理与小说本身固有矛盾的某种反映。正题反题,言各有据,对立的审美判断,在深入剖析小说本身的矛盾中,不难发现彼此之间的调合和统一的可能性。“二律背反”必将  相似文献   

10.
人们一般把张之洞称为后期洋务派首领。但从政治角度考察 ,称他为晚清统治阶级改革派的殿军更为合适。晚清统治阶级中实际存在三个派别 ,即守旧顽固派、改革派、投降派。张之洞不但全盘继承了鸦片战争以来改革派的传统 ,而且有较大发展。他与林则徐、左宗棠等改革派可说是一脉相承 ,志同道合 ;而和琦善、曾国藩、李鸿章等投降派 (习称洋务派 )比较 ,则是貌合神离。在师法西方上 ,他和曾、李等人虽有某些相似之处 ,而在对外态度与内政改革上 ,则截然不同。他们之间的分歧 ,实为爱国与卖国的根本分歧。过去把张之洞称为和曾、李一样的“洋务派” ,实际模糊了爱国与卖国的界限。将爱国者与卖国者相提并论 ,笼统称为“洋务派” ,是十分不妥的。  相似文献   

11.
一九八四年九月十一日至十五日,在长春召开的东北史地学术讨论会上,来自北京、辽宁、黑龙江、吉林等省市的科研、考古单位和高等院校一百二十多位史学工作者,聚集一堂,对东北古代史、东北近现代史、中俄关系史中的许多问题,进行了热烈而认真的讨论。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国外“征服王朝论”是这次讨论会的重点。我国是否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近  相似文献   

12.
由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社联、文联、文化局联合发起的湖北省首届屈原学术讨论会,于1982年6月24日至7月1日在屈原的故乡——湖北省秭归县举行。湖北省学术界及全国各地的一百多位楚辞研究者参加了讨论会,大会共收到专著及论文八十多篇。现将大会讨论的主要学术观点综述如下。一、关于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屈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其爱国主义思想主要包括:1、为了楚国的富强而积极推行政治改革,希望由楚国来完成统一大业;2、热爱人民,同情人民的疾苦;3、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同昏君佞臣进行坚决的斗争;4、  相似文献   

13.
最近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展开了对杨献珍同志的“合二而一”论的批判。我认为杨献珍同志的观点是非常荒謬的。如他说:“矛盾的統一,只是说矛盾双方是不可分离地联系着的意思。”这就是说矛盾的双方只有不可分离的联系,既没有斗爭,更没有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轉化。这是彻头彻尾的形而上学的观点,怎么能说这是辩証法呢?他还说到:“学对立统一规律,就是要学会把两个对立的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本事。”这是一种什么本事呢?根本不是通过斗爭解决矛盾的本事,而是道道地地的否认斗爭調和矛盾的“本事”。为什么我們要坚决地批判杨献珍同志的“合二而一”的謬論呢?因为他是反馬克思列宁主义的,他又伪装成馬克思列宁主义  相似文献   

14.
由四川省社科联、四川省社科院等15个单位联合发起的“首届杨锐、刘光第学术讨论会”,于去年底在四川绵竹县和自贡市举行。这是以研讨“戊戌六君子”中的两位川籍志士——杨锐、刘光第为中心议题的一次盛会。现将会议讨论的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一、关于划分资产阶级维新派标准的问题一种意见认为,过去,我国学术界以是否主张设议院作为区别维新派与洋务派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5.
1986年12月,我在上海参加第二次全国词学讨论会。会上有人谈起:理论界有一匹“黑马”冲出来,竟公然宣称“中国的传统文化理该后继无人了”。我当即在大会上予以驳斥:“不论它是黑写还是白马,哪怕是红鬃烈马,如果它把祖国的传统文化践踏得一无是处,我敢肯定说这绝不是一匹好马。”我之所以如此愤慨,是因为这牵涉到一个对传统文化的看法问题。换言之,它涉及马克思主义关于继承和发展的原则问题。关于文化的继承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  相似文献   

16.
“我是谁?”这是一个哲学的基本命题,历代著名哲学家对此都有自己的探索,林雨堂的答案则尤其独特,他说:“我只是一团矛盾而已,但是我以自我矛盾为乐。”林雨堂说他是一团矛盾,这不但是指他喜欢看到交通安全宣传车出车祸,喜欢看太监有儿子等诸如此类的外在矛盾,而...  相似文献   

17.
“湘阴双杰”郭嵩焘、左宗棠,是近代湖湘文化孕育出来的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在抵抗外侮,学习西方,富国自强的理论和实践中,既凝聚着二人浓浓的爱国情怀,又体现着二人爱国主义思想的差异。从爱国主义的历史功业来看,左宗棠超过郭嵩焘;从爱国主义思想认识来看,则郭嵩焘领先于左宗棠。  相似文献   

18.
四月十二至十九日,全国二十二个省、市、自治区的《三国演义》研究与教学工作者代表等一百六十余人,汇集于三国时期魏的故都洛阳,举行了第二届《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暨中国《三国演义》学会成立大会。会议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河南省文学学会主持召开。大会分两个阶段举行,四月十二日至十六日举行了第二届《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四月十八日举行中国《三国演义》学会成立大会。 学术讨论会共收到论文近七十篇。这些论文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对《三国演义》的主题、艺术特色、人物形象塑造以及作者、版本流传情况等问题作了比较广泛深入的探讨。 讨论会上,代表们就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一)关于《三国演义》的主题,会上争论的最为热烈。大多数同志认为,《三国演义》这部文学巨著,其主题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是多方面的、不应简单地以三言两语来概括。此外,有的同志认为,对古代文学巨著,不要提“主题”(“无主题说”),也有的同志提出“模糊主题说”。(二)关于历史小说的创作方法问题。会上集中对“历  相似文献   

19.
我既是《学术月刊》的一位忠实的“老”读者,也是《学术月刊》的一位新作者。说我是“老”读者,是因我1974年在西安工作时,因为特殊的工作关系,竟然读到了《学术月刊》“文革”前的所有经济类的文章。当时我还只是一个经济学的业余爱好者,并不可能完全读懂那些文章,但《学术月刊》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而“文革”后《学术月刊》一恢复,我就成了忠实的读者。后来我又成了《学术月刊》的作者。正是因为与《学术月刊》有  相似文献   

20.
英堂 《学术界》2001,(4):148-149
友人周祥森兄一直是学术批评网的热心人 ,他不仅把原有的有关学术评论的文章转给我在网上发布 ,而且还把新作首先送交学术批评网交流。有关“核心期刊”反思的文章———《“核心期刊”论对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危害》 ,是祥森兄最近完成的力作 ,是他在多年编辑工作中深思熟虑的结晶。网上发布后 ,受到不少有心人的看重 ,包括赞同 ,也包括异议。其中 ,另一位友人复旦大学张伟然先生撰写的《福乎 ?祸乎 ?———也谈“核心期刊”及其相关问题》 ,是专门的商榷意见。祥森兄旋即撰文———《编辑活动与“专家审稿”》回应伟然先生 ,你来我往。这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