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8 毫秒
1.
在本期“民族研究”栏目中,著名民族学家李绍明先生以四川理县桃坪羌乡为视点,从该地区的远古文化遗迹说起,追溯了当地的行政建置和族体问题,并从桃坪的铁林、天元和白空三座羌族神庙入手,深入探讨了羌族的宗教信仰问题。李先生认为,这三座寺庙既保留着羌族民间信仰形式的精髓,但在汉、藏等民族的人为宗教文化的影响下,又显示出其宗教信仰具有从自然宗教向人为宗教过渡的特点,为研究羌族宗教信仰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龚荫教授对我国古代南方边疆地区的民族教育文化与民族发展的关系进行了解析,并找出了南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发展缓慢、落后的原因。 小说是鲁迅获得巨大文学声誉的起点,对鲁迅小说的研究同样也是整个鲁迅研究的重点。事实上,但凡意图进入鲁迅精神世界的学者,都会力求对鲁迅小说的精神形式作出自己的描述。在“鲁迅研究:重读鲁迅小说”栏目中,鲁研专家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宋剑华和博士生常琳,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剑龙,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袁国兴,皆有各自独到见解。小说修辞学为我们理解《狂人日记》多方面的诗学因素提供了新的角度。学界新锐曹禧修博士另辟蹊径,认为在《狂人日记》的审美活动中,与其审人物形象,不如审人物角色;与其审人物形象中的性格美,不如审人物角色话语中所裹挟的思想含量和技术含量;与其审人物的思想,则不如审作者的修辞策略。 在“历史研究”栏目,鲜于浩教授论述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历史地位,指出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初步实践,它既为近代中国的政党政治提供了新的平台,又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批革命和建设人才。黄修明教授论述了中国古代“孝治天下”的原则对巩固封建皇权、维护封建王朝统治秩序长治久安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指出以“孝”施政具有严重的政治弊病与道德缺陷。  相似文献   

2.
《狂人日记》提供了思考现代文学中现实主义、现代、主体等一系列理论命题的契机。作为巴赫金“思想小说”意义上的《狂人日记》,描绘了一种理性的、以“恐惧”为内核、有行动能力的现代主体。接续着以竹内好和伊藤虎丸为代表的战后日本鲁迅研究的思考,指出这样的主体形态是中国独特的现代历史进程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莫言小说《生死疲劳》中的前景化语言在刻画人物性格、突出人物社会地位等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葛浩文在翻译时为达到其翻译目的,在处理前景化语言时,采用了保留前景化、去前景化和创造前景化翻译策略,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小说主人公西门闹这一人物形象,其翻译策略对于文学翻译中如何忠实传达人物形象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也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人们基本上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来评判《狂人日记》,一个突出的共同点是把“狂人”看作可以归类的具体的人物形象。但不管是“狂人说”、“战士说”,还是“统一说”,都与文本所呈现的真实存在很大的距离。其实,《狂人日记》不是现实主义小说,而是现代主义小说;“狂人”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人物形象。只有将作品当作整体性的隐喻象征符号系统,才有可能破解深藏的意义密码,把握其“表现的深切”与“格式的特别”。  相似文献   

5.
布鲁姆是乔伊斯作品《尤利西斯》中的重要人物,在这个人物的塑造上,乔伊斯倾注了毕生的精力。自《尤利西斯》问世以来,布鲁姆这个人物形象就饱受争议,围绕着这一人物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是“英雄”还是“懦夫”,学者们进行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分析和争论。跳出二元对立的模式,从城市游荡者的角度重新审视布鲁姆这一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6.
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狂人日记》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在小说《狂人日记》中所体现出的思想深刻性 ,在于“立人”主张的提出 ,而“立人”的根本 ,则在于从思维层面重铸新人———这一过程无疑是艰难的 ,曲折的 ,对此 ,鲁迅有着清醒的自觉。在《狂人日记》中 ,鲁迅思想的深刻性 ,是借助于独特的艺术技巧得以实现的。具体而言 ,其艺术技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两种人物系列的精心设置、两种写作手法的精思妙用、两种“语言”形态的着意并存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其“忧愤深广”,“表现的深切”,人们已经从多方面作了论述。而它“格式的特别”,体现在什么地方,艺术上有什么“特别”之处,长期以来,这个方面的研究显得比较薄弱,有必要作进一步的探讨。 1923年10月8日茅盾在《时事新报》副刊《文学》上发表了《读〈呐喊〉》一文,盛赞《狂人日记》是“前无古人的文艺作品”,它的“题目,体裁,风格,乃至里面的思想,都是极新奇可怪的”。同时指出:“在青年方面,《狂人日记》的最大影响却在体裁上,因为这分明给青年们一个暗示,使他们抛弃了‘旧酒瓶’,努力用新形式,来表现自己的新思想。”无论从思想与艺术哪方面来说,《狂人日记》都称得上是划时代的作品。在思想上,  相似文献   

8.
“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刘向在《战国策序》中指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宜为《战国策》.”这不仅指出了该书命名的涵义,而且也明确了它的内容.基本上是策士们凭“三寸不烂之舌”游说诸侯国君,或发表政治见解,或提出斗争策略.内容决定形式.因此,《战国策》的显著特点便是运用对话方式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使人读了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唐且不辱使命》通篇即由对话组成,篇幅虽短,但情节极其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相似文献   

9.
以往关于《魔道》、《夜叉》这类怪诞的小说分析极少。只是指出它们对于人物的变态和病态心理作了一定程度的解剖和表现。这样的结论对于文本主题的开掘还远远不够。《魔道》是一篇极度寓言化了的小说,文本中种种隐喻符号传达了丰富的性文化的含义。从鲁迅的《狂人日记》到施蛰存的《魔道》,时代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令男性人物感到恐怖的已不是“大哥”式的家长,而是“妖妇”城市情欲世界的征服者,她们令男性陷入一种人格与精神分裂的状态中。文本中这几个令“我”神魂颠倒、恐惧害怕的女性形象,有着从陈夫人、巫婆到埃及艳后的僵尸的流变,即从年轻、衰老到死亡的变化过程。这其中蕴含着作家及小说中的“我”对美人迟暮的恐惧。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的《狂人日记》这两篇艺术珍品,都以其独创的典型艺术形象,列入了世界文学的画廊;都以其强烈的呼喊和反抗,震动了当时的社会;也以它们的“同名”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和深刻的思考。本文仅就这两篇同名小说,在思想艺术上的异同,谈谈鲁迅在创作他的《狂人日记》时,对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的借鉴和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