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4 毫秒
1.
以往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劳伦斯在《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将查泰莱先生和他的女管家波尔顿太太描述成冷酷、虚伪与无知、虚荣的代表。本文则认为:查泰莱身上同样也体现了处于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的勤奋、实际、善于钻研等优良品质;而波尔顿太太的聪明能干、经验丰富与善良体贴等特征要远远多于她的性格缺陷。  相似文献   

2.
D.H.劳伦斯是英国现代主义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作品,特别是《查泰菜夫人的情人》曾引起过不少争议。作为世纪之交的作家,以弗罗伊德学说为代表的心理学对其影响很大。这里用弗罗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学说”对劳伦斯及其《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进行精神分析法解读,认为”本我战胜超我”才是劳伦斯的人格追求,也是其创作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3.
D.H.劳伦斯希望通过恢复男女两性关系的自然性来拯救危机四伏的西方社会,在他的作品里充满了对生命力的赞美。他这一思想与西方传统的“人文主义”思想很相似,却并非完全相同,这一思想可称为变异的“人文主义”思想,他的这种思想集中表现在《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  相似文献   

4.
D.H.劳伦斯是英国现代主义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作品,特别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曾引起过不少争议.作为世纪之交的作家,以弗罗伊德学说为代表的心理学对其影响很大.这里用弗罗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学说"对劳伦斯及其<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进行精神分析法解读,认为"本我战胜超我"才是劳伦斯的人格追求,也是其创作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5.
论戴·赫·劳伦斯关于人际关系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虹》、《恋女》、《恰太莱夫人的情人》等小说着手分析论证了劳伦斯关于人际关系的思想,认为劳伦斯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各种异化了的人际关系,表达了两种理想的人际状态:自然的均衡关系与和谐的性爱关系。文章指出,劳伦斯的这种建立在形而上的和谐人际关系尽管令人神往,但实际上只是“乌托邦”世界。因为,人性的自然本性特别是性爱,是不可能克服资本主义的罪恶的。  相似文献   

6.
在海德格尔哲学中,沉沦和本真是两种绝然不同的生存状态,代表权威和规范的“常人”使前者成为日常生存的一种基本形态,而使后者成为一种非常态的变体。《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女主人公康妮一度屈服于常人的压力,但在雉鸡的感召下,她找回了迷失的自我。康妮从孤寂隔离到与情人合一的过程实际上是从被物化的沉沦状态到追求个性完整的本真的历程,而作为大自然一部分的动物则诱发和见证了这一切。  相似文献   

7.
死亡与再生──谈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吕伟民一簇熊熊的火焰中,升腾起一只昂首振翅的鸟,“火中凤凰”,这是劳伦斯最喜爱的意象,这个意象中蕴含着他一生最关注的两个主题:“死亡”与“再生”。劳伦斯,这个旧世界的诅咒者和新世界的预言者,在他充满紧张思考...  相似文献   

8.
栾翔 《21世纪》2010,(5):20-21
英国《卫报》将她列入全球“最具时尚感”领导入前十,美国《时代》周刊称她是“21世纪的贝隆夫人”,《福布斯》杂志“全球百名最强有力的女性”排名中,她位居第十三  相似文献   

9.
潘金莲和查泰莱夫人两个女性形象相隔300多年,又各出现于中国和英国。用刚刚兴起的平行研究剖析这两个文学形象,我们不难看出,由于兰陵笑笑生和劳伦斯两作者所处的时代、国情、艺术修养等方面的不同,尤其是因为作者主观认识的差异等诸多因素,两位作者塑造查泰莱夫人和潘金莲形象的成功与失败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0.
劳伦斯对林语堂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对《红牡丹》的影响便是典型.人物形象上,两部作品均塑造了青春自然、热情坦率的男女主人公形象;主题思想上,均表达了“追寻”的主题以及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而在美学风格上,均表现出浓郁的象征主义与自然主义色彩.将两部作品放在中西异质文明的大框架之下来考察,可以加深对两位作家及其作品中异同之处的比较和理解.  相似文献   

11.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D.H.劳伦斯的最后一部长篇,自1928年问世后,因其多处性生活的直接描述引起了众多非议.美国作家罗伯特·史密斯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特意为其写了一本续集,从叙事角度、人物关系和主题三方面对原著进行颠覆性的改写,否认了其严肃文学的地位,试图将它直接纳入通俗言情小说之列.通过原著和续集的比较研究不难发现续集作者对原著存在多处误读,而恰恰因为续集的衬托,原著的严肃性和文学性更加凸显.  相似文献   

12.
环球万花筒     
安倍夫人被中国学生善意嘲笑“太落伍” 随丈夫来京出席APEC会议期间,日本第一夫人安倍昭惠展开平民外交,她和60名中国学生以自助餐等形式进行交流.交流期间得知中国学生对日剧最感兴趣时,安倍昭惠表示自己“正在看2013年播的日剧《半泽直树》”,结果被正在追最新日剧《昼颜》的现场中国学生们善意嘲笑“太落伍”,表现出些许吃惊的安倍昭惠只好尴尬地大笑回应.  相似文献   

13.
杨梅 《人生与伴侣》2009,(10):48-49
许慧已经结婚四年了,她有一个“很爱很爱”的先生,但是,她却有难言之隐,因为她不满意丈夫的程序化性爱模式。郑重其事、严阵以待、按部就班、力求完美等词汇,都是他们夫妻性爱的写照,容不得半点马虎,因为喜欢所以认真,结果,越是期望圆满,越有失望之感。许慧说,她向往一种“沉沦”、“放纵”之夜,可是很难,  相似文献   

14.
与同时代女性作家相比,冰心的爱广博而丰厚.“爱的皙学”囊括了母爱、童真、自然诸爱却独独不包括男女性爱。文章通过对冰心思想和作品的分析,探讨并剖示了她与众不同的爱情现,指出冰心作品的性爱是一种“宇宙化”、“秘密化”(郁达夫语)了的爱.  相似文献   

15.
以生态文学批评的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劳伦斯的三部长篇小说《儿子与情人》《虹》和《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进行生态批评解读,读者不难看出这些作品从多层面体现了劳伦斯的生态思想和生态意识:劳伦斯认识到工业文明为人类带来的是对自然的破坏和对人性的异化,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必要性,表现出自己对生命的关爱,对自然的热爱,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追求,力求能唤醒人类的生态意识,达到人与自然的交融。  相似文献   

16.
本文简析了包括《恰特莱夫人的情人》在内的20世纪英国作家D·H·劳伦斯的4部长篇小说,结合作家对“性”和“爱”的论述,认为劳伦斯小说中的性爱描写的本意,是作家认为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以男女性关系最为重要,并对它进行多角度探讨,对国内学术界劳伦斯研究的一些看法,提出不同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美国女作家乔·卡·奥茨的短篇小说《你从哪里来,你又要去哪里?》虽是短篇小说,但却运用了重写这一手段,即通过重写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从女作家写作、女性经历、梦的隐喻、话语等方面,解构了劳伦斯这位男作家在他的小说中所表现的“菲勒斯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8.
从梅勒斯看劳伦斯的性别意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实现人与其周围世界和谐平衡关系的建立,劳伦斯从人类基本关系入手,在作品中不断寻求着男女性别角色的正确定位.两性之间的和谐依赖于个人内部的和谐,而内部和谐的理想化人物的典型则充分体现在<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梅勒斯身上.梅勒斯是集劳伦斯理想男人之大成者,全身洋溢着生气勃勃的男性气质,同时又具有极其温柔的个性魅力.梅勒斯的形象寄予着劳伦斯性别两极并存的理想,是劳伦斯对未来人类社会发展中新的理想人格的一种期望.  相似文献   

19.
劳伦斯的整个文学创作过程,也是他对生命哲学的探索过程。《白孔雀》,揭示了理性与直觉、肉体与精神、自然与文明的对立关系;《儿子与情人》,继续了性爱题材的生命哲学探索;《虹》与《恋爱中的女人》,则集中展示了劳伦斯的以“血的意识”为标志的生命哲学探索;《查特莱夫人的情人》是他探索生命哲学的“天鹅之歌”,倾注他毕生对人类命运的艺术思考,达到了他探索生命哲学的顶峰。  相似文献   

20.
模糊性(ambiguity)、动态性(dynamic)、可塑性(plasticity)这三个术语最能概括维尔比夫人的语言意义特性理论。模糊性是语言意义的内在特性,持续进行的“翻译—解释”活动赋予语言意义动态性,可塑性则是语言意义对具体语境的“适应”,是维尔比夫人“对话”思想和生物视角的体现。本文探讨了维尔比夫人意义理论的三个特性,凸显了意义与语境的重要关系,揭示了其意义特性理论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