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观赏裴宏波的山水画卷,让人大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之感。山的巍峨壮观、水的清澈激越、云的轻柔飘逸、雾的亦梦亦幻、草的昂然临风、树的葱郁苍劲,都幻化在了神美的意境之中。看裴宏波的山水画,给人带来的不仅是视觉的享受,更多的是心灵的感悟。展读他的山水画作品,可以概括出以下特点:其一,裴宏波的山水画,有知山乐水的圆觉之境。山水画的缘起,是"天人合一"意境的集成,是知山乐水田园观的体现。人们在千秋永立的高山流水面前,品味到的是宇宙精神,是对"道、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山水画都是强调自然的意境蕴涵,都根植于中华古老文化这块沃土,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山水文化”。因此,二者在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借助文学艺术的特有形式表现出含蓄美和自然美,尤其是在小中见大的空间处理和虚实对比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并深受“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古典园林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山水画的发展,伴随山水画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也促进了古典园林的不断完善,这正是古典园林的山水画情结所在。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古典园林艺术和山水画艺术的交融是历史的必然,古典园林所特有的“诗情画意”与山水画艺术的“山水情结”都是民族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正在传统山水画中,有雄伟壮阔的山光水色,有草木华滋的崇山峻岭,更有浅山幽谷、小桥流水、平静疏淡、悠闲恬雅。古人在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中,在大自然里得以修心养性。历史发展到今天,人类生命不息,山水画扩大了题材范围,表现出新的审美情趣,创造出新的意境。在由传统迈向现代的进程中,孙延祥无疑是一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山水画中,艺术美与环境美并没有呈现出一种对立的姿态,而是统一于绘画之中。从环境美学研究的角度看,北宋的山水画作品最具研究价值。宋代郭熙基于山水画创作提出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环境观,其中对可游、可居山水的重视成为他思想中的独特之处。从北宋山水画作品中的点景人物、人工建筑以及家畜形象上,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强烈的家园意识。  相似文献   

5.
周佳辉 《生存》2020,(4):0205-0205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高中古诗词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入,更加注重对学生语文运用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教师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可以提升古诗词教学效果,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古诗词蕴含的巨大魅力,有利于学生的情感教育,并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知识,更好地理解古诗词所描绘的意境。因此,本文对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程加荣 《生存》2020,(11):0218-0218
语文学科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是极为丰富的,因而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并不能够一味地将重心放在语文知识的传授上面,他们更需要做的就是对学生的各种能力进行培养。在这其中,审美能力的培养就是教师必须要做到的,其是新课程标准为教师所提出的要求。因而小学语文教师要努力研究能够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他们需要从情感美、意境美、语言美和德育美四个方面去进行考虑。  相似文献   

7.
正在世界绘画艺苑中,中国画长期以来一直不同于西洋绘画,主要是缘于有中国本土的笔墨特色和人文底蕴,它注重作品物象、物理、物情的表现和神韵意境的营造。中国画的新品种焦墨山水画,作为以最自然、本质、纯粹的黑白焦墨方式来表现,无疑是极为困难的。它不仅需要画家有师古人的功力、师自然的能力,还要有师  相似文献   

8.
刘健 《社科纵横》2004,19(6):139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引人瞩目的范畴 ,一幅中国画意境的美与不美 ,是权衡其成败、优劣的主要标准。本文从意境的渊源以及意境的特点来论述中国画的意境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为改善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分离、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不高的现状,该研究提出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构建反思性实践教学体系,帮助师范生建立从理论知识到实践能力的生成通道。为验证反思性实践教学体系的效果,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试行反思性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对比实验发现,反思性实践教学体系在提升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和反思意识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可以缩短师范生的入职适应期。  相似文献   

10.
诗化教育     
教育作为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育的成功源于德育的成功.德育的成功源于学生较高的情商.而诗歌是最能传情也最能育情的,诗意对人的影响是最自然而又最幸福的.我们的用诗歌的语言、意境、情感去培养学生优良品质的教育也可称之为诗化教育.实践证明:诗化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高境界.  相似文献   

11.
邓洪香 《生存》2020,(10):0059-0060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书法教育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的品质,而且可以使小学生在写作中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并不断丰富其个人素养。本文从小学教育者的角度,分析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书法教育的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12.
浅谈中国山水画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登宝 《社科纵横》2002,17(4):81-82
中国山水画如何继承与创新 ,成为近当代中国画坛第一流才智之士殚精竭虑的焦点。近百年以来的中西文化论战 ,与中国艺术现代化的争辩 ,都围绕着“死守传统”与“全盘西化”之外 ,就是以西方的观念与方法来改造中国山水画 ,以及以中国文化为主体吸取其他文化之营养来谋求中国山水画的创新。就中国山水画而言 ,近当代画家在这两条路上的努力 ,的确出现过许多不同的非凡成就。从鸦片战争到 2 0世纪中叶 ,中国画家中的任伯年、吴昌硕、黄宾虹与齐白石 ,是从传统的文人画范畴中异军突起 ,对山水画振衰起弊 ,另辟蹊径的人物 ;而徐悲鸿、李可染与林…  相似文献   

13.
正李长庆的山水画,很显然是他对历代传统山水画下过大气力学习、研究、揣摩后,才达到的艺术境界。他在扎实的传统笔墨功力和处理写生与传统技法程式的这一矛盾中,反映出极高的悟性与才气。他的艺术之路对当代山水画创作中如何借古开今,具有独特的启示意义。长庆的画,初看平易,但在品读之后,自有一种甘美之回味。作品中温厚淳雅和清新和谐的气息,折射出画家淡泊宁静的心态和他对高画格的默默追求。长庆的画繁复苍茫,他善于运用缜密有序的线条对自然物象进行大胆的结构组合,力求从宋元以来传统山水画笔墨技巧中汲取为我所用的表现因素。其笔法以线为主,线条  相似文献   

14.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倡导培养创新型人才,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都非常重视培养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学校培养全面的创新型人才,在自然科学、人文地理、语言文化等方面全面发展、全面创新。而穿心就意味着思辨,思辨与创新是既联系又有分别得两个部分。因此,在高职教育教学中应该全面推进学生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对于高职教育教学的政策方针、高职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初衷有了更高的要求。从决策、实施有条不紊的进行才能保证达到最终目的,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成果,最终成为一个符合国家要求的、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才。高职的英语教学中,就可以实现这种话新的教学模式的转变,英语虽然是世界通用语言,但并非母语。因此,英语教学中最适合培养学生思辨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近百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传统的水墨山水画已经从高雅人群走近寻常百姓,越来越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绘画体貌和形态也越来越多样化,传统文人画类型的,中西融合体的山水画创作,成为通常流行的样式。当今山水画创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艺术家如何形成独特的个人艺术面貌。像一切艺术创  相似文献   

16.
正韩文彬近两年创作的水墨山水画在面貌上有了很大变化,这显示和标志着他对山水画这一"有意味的形式"的认识和实践都有了飞跃性深化。他挥洒性情,熔铸本体,在山水画艺术中追求自我情志和艺术本体的高度融合,正在探索形成一种新异独特、属于自己的山水画新风貌。中国山水画作为一个特别的艺术形式,建立和立足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之上,在发展的历程中,无论在认识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与时俱进地成长着、丰富着、壮大着,是一个  相似文献   

17.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终极价值应该是培养真正的人——可以幸福度过一生的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幸福教育既是其重要的一环也是其重要的载体。文中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幸福教育的关系进行探讨,使高校可以培养出更多的"真正的人"。  相似文献   

18.
《求是学刊》2014,(4):116-121
在中国当代美学界有"南宗北邓"之称的美学家宗白华与邓以蛰对书法艺术意境都有精深而独到的理解,前者认为书法艺术意境追求的是一种以情景交融的形象来表征"情感生命"的本体境界,而后者认为书法艺术意境追求的是一种以心手相应的自由来表现"心灵自我"的本体境界。他们这种融通中存乎差异的意境理解在书法艺术的笔画、结体和章法形式中得以鲜明呈现,并从书法美学层面证明了"南宗北邓"之称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名符其实。  相似文献   

19.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人人是创造之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21世纪是人类依靠知识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世纪,现代国际竞争的核心是知识创新,知识创新的基础是教育,教育要创新,就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角度来看,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出一些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20.
创新创业教育和课程思政在教育目标、教育方法方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国内大部分高校均已开设和创新创业相关的必修课,而“双创”教育和思政教育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即教育的目的均在于立德树人,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为国家培养优质人才。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借鉴并融入课程思政的理念与内容,将思政元素与创新创业教学内容相融合,优化育人模式,强化育人环境,增强创新创业教育中课程思政的针对性。该文首先从理论层面分析了以课程思政理念引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其次从教学层面研究了创新创业教育中课程思政实施的方法与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