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爱国教育家张伯苓的体育思想及其实践邢纯贵,江沛张伯苓(1876—1951)是近代中国著名爱国教育家。作为南开学校的创立者,他的名字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据着显著的地位。一生抱定“教育救国”宗旨的张伯苓,在办学中十分注重体育,是近代中国体育事业的先驱者之...  相似文献   

2.
从《西学东渐记》看容闳的爱国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西学东渐记》看容闳的爱国思想于语和容闳(1828──1912),是"中国人而毕业于美国第一等之大学校"的第一人。他最早组织幼童赴美留学,鼓吹"教育救国",被誉为近代"留学生之父",他积极参与太平天国、戊戌变法等运动,以此来改革中国政治;他主张引进...  相似文献   

3.
郑国 《兰州学刊》2006,(8):49-51
“鬼神救国”论是近代各种救国言论之一,其荒谬性不言而喻。考察“鬼神救国”论对于更深入地剖析救亡局势下不同群体的心态与命运,更全面地叙述近代中国思想变迁的历程,具有一定的意义。以灵学为例,“鬼神救国”论者认为“鬼神之说不昌,国家之命遂促”,主张“藉神道之糟粕,挽末流之颓靡”,而反对者则针锋相对地认为“鬼神之势大张,国家之运告终”。“鬼神救国”论的泛滥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现实背景。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初资产阶级思想启蒙中,刘师培的道德救国思想颇具特色.他将传统文化的合理因子与西方近代民主学说相结合,从学理上辨析了五伦、三纲、孔学、后儒之学的区别与联系,揭露后儒诠释的"三纲之说"为"巫说",主张融合中西伦理道德之精华,藉改造家族伦理,用平等取代等级使个体成为"完人",继之逐步培育近代社会、国家伦理,最后通过近代修身之道与发展近代政党等达到塑造新国民,以实现救国之目的.  相似文献   

5.
从"革命救国"到"科学救国"--任鸿隽尽瘁于推展科学的一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剑 《学术界》2003,(6):234-243
任鸿隽的“科学救国”理念与一般仅停留于“技术救国”层面不一样 ,他将追求科学真理、进行纯学术研究作为发展中国科学的重要方略 ,看作是科学家角色之本质特征。同样 ,与当时大多数“科学救国”论者停留于“空谈”不一样 ,他一直认为进行艰苦的科学研究是发展中国科学的唯一正途 ,乃大力宣扬科学研究 ,并创办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 ,使之成为近代中国科研机构的典范。以后无论是担任大学教授、校长 ,还是就任中央研究院职务、主持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 ,他都本着为国家建设服务的理念 ,致力于中国近代科学事业的推展。  相似文献   

6.
章清 《学术月刊》2015,(3):8-12
提出中国学术话语的建设问题,非自今日始,甚至可以说,这实际是近代以来时有浮现的问题。问题之实质,是缘于"他者"的影响,肇端于晚清所遭逢的"三千年来所未有之变局"。正所谓"道术将为天下裂",近代中国学术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中逐步成长起来的。既如此,也有必要将此置于近代中国思想学术发展较为长程的时段加以考量。基于此,则不仅问题之缘起便于把握,同时亦可注意到,类似的问题发展  相似文献   

7.
近代社会思潮奔腾百年,曾提出过无数治国与救国的方案,而推动近代社会思潮汹涌向前的是近代"中国梦"。依循近代社会思潮产生、形成、嬗变和发展的轨迹,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贯穿各大思潮之间保国梦、救国梦、强国梦的主线,可以品味近代"中国梦"之夙愿与情怀,可以追踪其根源与归宿。在历史、现实、未来的立体时间轨道中审视近代"中国梦"之意义与价值,可为中国政治发展的未来走向提供历史文化资鉴。  相似文献   

8.
道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和公民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树立至关重要。为了给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历史借鉴,本文从近代中国思想家公德观入手,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近代思想家从救亡图存的爱国之情出发,批判"各恤其私"的传统观念,认为公德是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是群体之灵魂,国家之元气,提倡培养民众的公德意识。合群进化是近代中国公德思想的理论基础。近代公德思想与救亡图存的爱国意识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9.
从产业孵化器、制度创新主体以及公共物品提供者的角度,阐述了近代中国"实业救国"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张謇对近代中国后发外源型现代化进程中,国家在经济生活中所应扮演角色的思考.指出其思想兼蓄英美与日德两类国家发展之经验,试图在干预主叉与自由主义之间寻找一条出路,从而在协调近代中国国家与社会之间平衡关系中促进经济的发展,以达到实业救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对近代世界铁路的认知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从兵 《学术论坛》2003,2(5):113-117
由于第二次现代化大浪潮时期美国的铁路建设速度最快,孙中山对近代世界铁路的认知以美国为主。他对近代世界铁路的发展大势、基本成就、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建设与管理体制或经验等方面均有一定的认识,其认知水平超出了他以前的中国近代的其他先进人物。他关于铁路问题的话语目的在于以世界铁路为例证阐述他的有关中国铁路建设的计划和主张,反映了他以惯有的世界眼光取人所长为我所用并驾而上之的广阔胸怀和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11.
郑观应(1842-1922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他的振兴实业、以实业为后盾与西国进行商战的“商战论”,他的要求改变中国当时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英国式民主代议制的“议院论”等反映时代要求的见解,为近代史家所迭书。但对他的革新教育,培养人才以救国的启蒙教育思想则少有论述。本文试对郑观应这方面的思想作初步探讨,以就教于史学界同志。  相似文献   

12.
范旭东科学救国思想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华 《贵州社会科学》2006,28(5):162-165
范旭东是中国化工事业的奠基人,毕生致力于发展工业以实现科学救国的理想.他的科学救国思想通过创办近代化工事业得以鲜明地彰显,表明他在创业实践中笃信科学,实现产、学、研结合,始终坚持以科学研究为基础,依靠科技进步兴业,既发展生产,又重视对科技的投资,人才的培养,为开拓民族工业新体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范旭东为中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促进了近代科学事业的进步,培养了一大批近代化工人才.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考证郁诗对楚辞的引用为基础,论述郁达夫在屈原精神影响下的爱国心理与表现。首先,二人自我定位不同导致救国方式相异,郁自命作家,疏于政治,却无法抗拒屈原美政救国方式的冲击,在本真与责任之间挣扎。其次,屈以香草美人写爱国之情是性爱心理向社会政治的投射,郁的民族意识在这一维度上异化为两性问题的民族复仇主义。第三,屈子沉湘是将以死报国的自杀情结付与实践,郁对此的仿效使他的牺牲与屈原投江在精神本质上相通。  相似文献   

14.
谈爱国实业家范旭东的创业思想李运华我国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先生,毕生致力于创办化学工业。他抱着实业救国和科学救国的"书生之见",一心为振兴中华而创业,始终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兴业,并高度重视人才和人的创造作用,一生把全部精力和心血都集中于事业,其业绩...  相似文献   

15.
论留学生与近代科学救国思潮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留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知识分子群体,开启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风,以他们的思想言行影响了近代社会诸多方面。留学生首次将西方科学完整地移植到中国来,成为中国近代科学的奠基人。他们对科学的传播一方面有利于近代中国科学的普及,更为重要的是促进了近代科学救国思潮的形成。留学生不仅在选习科目上侧重于自然科学以实现科学救国的理想,而且积极致力于科学救国思想的宣传与实践。1915年中国科学社及《科学》杂志的创立,标志着科学救国思潮的形成。科学救国思潮在促进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变革和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容闳与上海     
容闳(1828—1912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可忽略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先驱,又是期待并致力于祖国进步富强、跟上世界潮流的真正的爱国者;他是一个充满热忱而不谋私利的社会活动家,又是中国近代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同时,他还是“教育救国论”思想的早期阐发者,以及绵延至今的中国留学运动的缔造者。 在容闳84年的一生中,有一半时间是在美国度过的。上海则是容闳在国内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前后计达10多年,其中有青年、中年时期,也有老年时期。他的主张从实业救国到教育救国,由变法维新到反清革命,在上海留下了闪烁思想者光彩的印迹与卓越之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中国哲学自我观建构的“他者”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近代哲学以"自我"为基点的自我观建构带来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困境,当代西方哲学"他者"理论则强调自我观建构的"他者"维度,从而为解决这一困境提供了新的方向。中国哲学在自我观建构的问题上虽然并不缺乏"他者"的理论资源,但由于"他者"之"他异性"的维度并未在中国哲学中得到彰显,因此,如何处理"求同"与"求异"的关系就成为中国哲学自我观建构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宁夏江 《晋阳学刊》2007,(5):113-116
中法战争爱国诗歌在近代爱国诗歌中"别具一格"。诗歌揭示出"同治中兴"背景下主战派与主和派营垒非常分明,争论异常激烈。由于这次战争中国不败而败,爱国诗篇中极端愤慨之气喷泄而出,与近代其他几次爱国诗潮相比,中法战争爱国诗歌更多地从"哀其不幸"转向"怒其不争"。在战场上取得一些胜利的激励下,鸦片战争以来长期受屈辱的爱国诗人们抒发出一种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气概,一种扬我国威的"天朝中土"情结。这些特点是近代其他爱国诗潮中较少出现的。  相似文献   

19.
民族主义是个人对民族国家怀有高度忠诚的一种心理状态.在世界近代史上,各国都发生过民族主义运动.民族主义也是近代中国爱国救亡运动的主旋律.李泽厚先生自提出启蒙和救亡是近代中国的两大主题以后,得到了不少人的赞同.不过,启蒙与救亡之间的关系仍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有人认为,从历史发展的全过程看,救亡与启蒙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说互相联系当然是不错的,但说二者是"互相促进"似乎就有疑问了.甲午以还,爱国救亡运动可说是一浪高过一浪,一直发展到抗日  相似文献   

20.
爱国主义是我国诗歌浩翰浪潮中的传统主题之一.历史上每当民族矛盾尖锐之际,国家面临覆亡的危急关头,历代诗人们总是纵笔挥洒、慷慨悲歌,留下无数启撼爱国精神的光辉诗篇.这些直接以爱国主义为主题吟唱.成为爱国诗歌最典型的代表.以此为主干,构成了爱国诗歌的发展系列.鸦片战争诗歌是中国历史步入近代阶段的中华民族第一声不屈的怒吼.作为近代爱国诗歌的开端,鸦片战争诗歌标志着我国爱国诗歌整体系列中的一个历史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