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基于1984-2014年中国居民主要食物消费量时间序列数据,依托实证分析与比较研究考察城乡二元间居民食物消费的新规律及特征差异。研究发现:(1)城乡居民经济占有量的增厚使其食物消费倾向转型。城镇居民肉蛋奶消费量攀升,农村则呈现动、植物消费交叉竞争但植物性食物尤其是粮食消费稳居主导地位的态势;(2)农村恩格尔系数大致沿城镇恩格尔系数的前进轨迹演变。相较于城镇,农村食物消费的落后表现在恩格尔系数始终持续过大与其所处低端转型阶段两个方面;(3)预测未来居民食物消费特征:恩格尔系数与主食消费支出逐渐下降,副食消费支出以及外出就餐等服务性食物消费不断增加。为实现《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的膳食目标,需对居民食物消费进行科学引导与调控以期食物消费的营养均衡与城乡联动。  相似文献   

2.
石榴崇拜考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原始人的心目中,整个世界动植万物都是有生命的。由于原始社会人类处于蒙昧阶段,无法认识和控制自然世界,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逐渐形成了原始社会人的自然崇拜观念,即植物树木作神祗崇拜和图腾崇拜。回顾人类植物崇拜的历史,石榴作为生命繁衍符号,也应该是在人类食物、采集、种值的生存发展中应运而生。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的石榴崇拜仍然广泛存在于各个民族的社会意识、社会生活中,特别是民间艺术、民间民俗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3.
箱庭疗法作为一种积极想象和自由表达的途径,支持儿童发展的基本工作,广为儿童所喜爱。运用箱庭疗法,对30例儿童初始箱庭作品的年龄差异进行研究,发现年龄差异有如下特征:儿童使用的玩具主要为人物、动物、植物和食物。随着年龄增长,儿童在人物类、动物类、植物类、连接桥、家具这五大类玩具的使用上更加频繁。自我像在三岁以后出现频繁。动沙的次数随着年龄而增多,力度增强。作品主题明确丰富,年龄越大,主题越丰富。  相似文献   

4.
奇幻安顺     
在人们印象中,植物与动物是“静”与“动”两种截然不同的生物大类。不少人认为,植物既没有神经和感觉,又不会跳跃或奔跑,相对于自如运动的动物来说,植物似乎是安详、静止的,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所有的植物一生都在生长,也就是说,它们一直都在运动中。  相似文献   

5.
转基因植物的出现是科技发展的必然,但转基因植物的安全问题有待验证,以至于转基因植物引发的伦理争议层出不穷。转基因植物的发展有利于保证粮食安全,缓解世界粮食短缺;减少人工化学品投放,保护生态环境;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丰富人类食品的种类,提高食物的营养价值;预防或治疗某些疾病,增强食品卫生预防能力。与此同时,转基因植物还可能引发食物中毒、产生过敏反应、引起抗生特性等食用方面的风险,以及损害物种遗传多样性等环境方面的伦理争议。因此,实现转基因植物安全评价应遵循生命伦理学的尊重原则、不伤害原则、公正原则、效用原则等四大原则,以促进转基因植物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公平世界     
世界的本质是公平的。动物与植物相比的优势在于,动物能动、能走、能跑、能吞食植物,而植物只能呆在原地,被动挨打,这就造成了一种不公平。不过不要紧,植物不必为觅食而四处奔波,天给它喝的,地给它吃的,它是衣  相似文献   

7.
食物与人类所栖居的自然环境之产物及生产节奏密不可分,不同的生存环境形成了不同民族的饮食文化,促进了民族文化认同,这种认同又浓缩地以民族节庆食物为象征而体现出来。本文基于贵州荔波布依族的田野考察,梳理了当地布依族人关于当地应时植物的地方性知识,在不同节庆中将特定植物与糯米搭配,形成切合于其栖居环境的有特色的民族节庆饮食文化,同时也通过这样的饮食文化表达出与"他者"的区别,并加深"自我"的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8.
汉语中大多数动量词产生于"动+数"式,少数动量词产生于"数+动"式;能够进入前一种格式并发展成为动量词的词,在语义上必须与需要计量的动词紧密相关:包括近义关系、概括动作过程或表示动作行为结果等;后一种格式中的动词发展成为动量词的必要条件是:它与另一动词同时受一个数词修饰(即"数+V1V2"),且该句义主要由动词V2承担。汉语动量词产生的动因是受名量表示法的影响。文章最后还对动量词为什么首先产生于"动+数"式,且为什么大多数动量词都产生于这一表示法等相关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9.
《阅读与作文》2007,(7):77-78
经过几百万年的进化,蚂蚁与多种不同植物形成了十分有趣的关系。其中大多数关系并不紧密:蚂蚁在植物上寻找居所,而并不给植物带来利和害。蚂蚁经常栖于中空的植物枯茎或枝干上堆积的小土坑中。因此,我们头顶的树木和脚下的草丛中都住着蚂蚁,它们在那儿建造居室或搜寻食物。仅在秘鲁的亚马逊流域,一棵树上住的蚁类就达72种之多。  相似文献   

10.
食物浪费问题不仅事关粮食安全问题,而且对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碳排放就是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之一。基于生命周期理论,通过对全国各省(市)30所高校的9660份问卷调查,对大学生在高校食堂就餐时产生的食物浪费碳足迹进行了核算。研究发现,中国大学生每人每餐平均食物浪费碳足迹为0.095千克CO2eq;所有在校生每年产生的食物浪费碳足迹约为193.325万吨CO2eq。食物浪费在原料制造阶段产生的碳足迹为150.794万吨CO2eq,交通运输阶段的碳足迹为3.866万吨CO2eq,食材制作阶段的碳足迹为27.066万吨CO2eq,废弃处理阶段产生的碳足迹为11.599万吨CO2eq。要减少高校食堂产生的碳足迹和形成低碳饮食路径,需要学生、高校、餐饮企业和政府多元主体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1.
稼轩在词中广泛运用对话叙事方式,塑造出鲜明生动的古代女性和作者自己的形象;他将人与非人性质的客体对话范畴扩大到更为广阔的自然界。稼轩词的对话艺术是对《诗经》以来诗词对话叙事艺术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作者个体生命存在方式的独特显现。宣泄郁闷、超越孤独是稼轩不但与人之间,更多地与自然界动、植物进行对话的缘由。稼轩词对话艺术对戏曲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2.
悠欣 《社区》2009,(21):41-41
可能你还不知道,心情与食物有着密切联系,有些食物是可以让人心情变得好起来的。专家认为,食物含有的营养素一方面通过维持体内水盐平衡,可以保证形成情绪、情感的生物电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体内分泌更多的产生积极信号的神经递质,这些食物会让你的快乐来得更容易些。  相似文献   

13.
食物不耐受是由人体对食物中的某种成分产生IgG介导的免疫反应,近年来膳食原因造成的食物不耐受现象与相关疾病的关系不断被探讨,通过检测食物中的特异性IgG抗体的表达,了解不耐受食物的种类,从而探讨相关系统性疾病与食物不耐受之间的相关性,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食物不耐受与多种系统性疾病具有相关性,包括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皮肤病、神经系统疾病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该病与老年高血压疾病具有相关性,本研究对两种疾病之间关系进行综述,从而良好地控制疾病的发展,更好地指导高血压患者的饮食。  相似文献   

14.
汉语中表“给予”义的相关旬式是汉语研究的热点问题。贝罗贝(1986)认为S1:“动1+动2+间十直”的产生早于S2:“动1+直+动2+间”,本文通过对《史记》中“遗”、“与”和“予”的考察证明S2式早于S1式产生,贝罗贝先生对S1、S2式产生动因的阐释也有待商榷。我们认为:虽同为S1式,“动1+遗+间+直”的产生更多体现出类推的作用,而“动1+与/予+间+直”的产生则是省略和类推共同作用的结果;出现这种差别的根源在于“遗”所表达的“给予”义不如“与”和“予”纯粹,这也是S1、S2式的动2最终统一为“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20世纪初美国林学家、环境伦理和保护先驱奥尔多.利奥波德在其著作《沙乡年鉴》一书中蕴含的森林系统健康思想。认为他在4个方面有着深刻的认识:病树为动物提供庇护之所和食物来源,动物对于树木疾病和昆虫具有控制作用,动物和植物之间以及植物与植物之间具有复杂的微妙关系,病树提高了森林的美学价值和生物多样性。最后对其森林系统健康思想进行了概括和总结。  相似文献   

16.
尹若雪  张冕 《社区》2014,(30):50-50
水果虽好,但生活中人们却很少吃。有专家指出,近年来,中国人膳食结构越来越西化,大鱼大肉等高油、高热量的食物抢占了餐桌,而传统的植物类食物为主的饮食习惯正在悄然改变。一些误区和困惑也妨碍人们爱上水果。  相似文献   

17.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末,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J.Schleiden)和动物学家施旺(T.Schwann)提出细胞学说,认为细胞是有机体,动、植物都是这些有机体的集合物,它们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在动、植物体内。从此,对生命的研究进入了细胞水平,并逐步发现,生物的细胞大小总是限定在某一狭窄的范围内(表1)。  相似文献   

18.
悠欣 《社区》2009,(14)
可能你还不知道,心情与食物有着密切联系,有些食物是可以让人心情变得好起来的。专家认为,食物含有的营养素一方面通过维持体内水盐平衡,可以保证形成情绪、情感的生物电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体内分泌更多的产生积极信号的神经递质,这些食物会让你的快乐来得更容易些。  相似文献   

19.
吴翠英 《社区》2008,(30):39-39
大家都知道良好的饮食有益健康,但很多人都不知道饮食与我们的心情也息息相关。我们的喜怒哀乐来源于大脑产生的某些物质的多少,而某些食物恰恰能够减少或增加这些物质,从而直接影响到人的情绪和言行。此外,食物的鲜香味、好的口感和适宜的烹调方式都能使人在吃东西时产生愉悦感,从而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情绪。  相似文献   

20.
琪东 《社区》2006,(10)
黏性食物是指富含黏性物质的食物,它存在于人类的三大食品种类——动物、植物、微生物之中。例如,豆豉的黏性起因于微生物的黏性物质,芋头的黏性源于植物黏性物质,而鳗鱼及鳖的黏性起源于动物性黏性物质。黏性物质蕴藏着丰富的营养精华,容易消化吸收,所以自古以来就被视为滋养强壮食品。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黏性食物具有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脏病、预防疲劳症、强化肝脏机能、强化免疫力、抗癌以及增加肠内有用菌等功效,常吃有益。以下是生活中常见的几种黏性食物:1.鳖:有名的滋养强壮食品,一般主要炖煮食用,少部分可做生鱼片,鳖血也是上好的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