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两个角度探讨了"拱廊街"与发达资本主义共谋的问题:一是从文本层面即也就是从本雅明《拱廊街计划》手稿中对拱廊街的批判词条出发,二是从作为物质文化的拱廊街,从它的建筑材料、结构、功能等角度出发,对拱廊街这个发达资本主义时期的"拜物"病灶展开批判。本雅明希望借助超现实主义以梦幻手段逃离现实的虚幻性,以唤来弥撒亚之灵。但本雅明的批判方法本身带有乌托邦性质,最终是向内心寻求突破,而不希求对外变革。本雅明的拱廊街计划应是对整个社会寓言的抽象性思考,而非指向外部现实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反之本雅明拱廊街批判中展示出来的后现代性,与今日拱廊街物是人非的现状相似,悄悄呼应了波德里亚的拟像文化理论。  相似文献   

2.
“闲逛者”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美学家本雅明在对19世纪法国抒情诗人波德莱尔的研究中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且影响深远的概念,特指那些因为现代性城市的兴起,而可以游荡在城市各个角落,观察、体验都市生活的人。文学和文化研究者经常使用本雅明的闲逛者意象来探讨城市经验、城市空间与审美现代性等问题。闲逛者意象为人们阅读和分析城市文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视野。在后现代性消费社会的语境下,本雅明的闲逛者意象与消费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关联性,特别在与现代生活之间的视觉联系、视觉消费、日常生活审美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3.
东门意象在《诗经》中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本文对东门意象的文化根源进行了探析 ,在《诗经》中的多重体现进行了解读。东门意象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源和独特的地缘根源。同时东门意象多重体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 ,在古老的诗集《诗经》中多次出现 ,反映出了它的历史作用和文化地位。东门意象的文化蕴含丰富而又独特 ,是这一时期传统文化习俗的具体展现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文化人都是生活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中,特别是文化中的名人更是不断的从传统知识中汲取养分。"水意象"从《诗经》开始已源远流长。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熏陶,影响到他散文中对"水"的认识和创新。从沈从文散文中浓厚的"水意象",说明沈从文先生生活在自己的现代水世界当中,对古典知识有其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哈》剧的骨架是欧洲古老的民间故事,莎士比亚在此基础上增加新的艺术成份,使其成为反映17世纪初英国社会生活的“缩影”。《哈》剧融入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学传统,通过诸神的意象表达莎氏关于“人”的理想观念及其所遇到的危机。《哈》剧中插入的《圣经》故事所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层面反映了“人”的堕落与罪行,批判了现实生活中的丑恶。欧洲的文化积淀使哈姆莱特由一个古代传说中的复仇英雄演变成为反映文艺复兴时代精神的典型。  相似文献   

6.
本雅明的“拱廊研究计划”蕴含深刻的哲学思想。他将对现代生活的体认凝结在有关拱廊研究的意象交错里,通过对其中耐人寻味的细节进行捕捉,以意象展现的方式,诗意地实施着现代性批判,对大众进行回归性救赎,表现出了一个人文知识分子对历史和社会所拥有的高度伦理责任感。  相似文献   

7.
本雅明的《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受到中国学界的重视,出版了不同的译本。对本雅明作品风格的不同理解,可能导致翻译实践的一些差异,或者把本雅明的“诗意思维”理解为文学想象,或者把“意象蒙太奇”理解为本雅明“诗意思维”的外化。可能是学科背景的差异,文学和史学的不同思维及知识结构,规定了不同的阅读眼光。本雅明的诗意思维并非表现为文学想象,而是体现为“意象蒙太奇”。这些意象都有具体的历史依托或文献依托。意象蒙太奇是本雅明文本的文体或风格特征,翻译时对本雅明文本中的种种意象需要坐实,澄清文本的晦涩现象。本雅明著作翻译时的以下几种情况需要注意:用专名来表示特指意象;用所指明确翻译意象;保留典故中的意象。  相似文献   

8.
在西方思想史上,本雅明是把“游荡”上升为观察和体验现代性社会的身体实践方式并加以研究的第一人。通过深入考察作为现代性产儿的“游荡者”意象,本雅明把人的身体行为与现代性批判紧密结合起来,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运行机制中揭示出游荡者身陷资本主义社会商品化力量整合的生存境遇,并逐渐被同化为“行走的商品”形象的同时,从身体政治学的角度展示出他们具备的现代性英雄素质、现代性批判与人类救赎的“现代英雄”形象。游荡者的辩证形象正是本雅明自己对现代性批判与抗争的最好注脚,不仅展示了他开掘无产阶级革命火种与实现人类彻底救赎的顽强信念,而且表明了他坚决批判和抗争资本主义现代性的鲜明政治立场,更为我们研究和反思资本主义现代性提供了独特的路径和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两棵树"意象的置换变形--《致橡树》原型寻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致橡树》隐含着"两棵树"的原型意象结构。这一意象结构在中国生成于《诗经》、《孔雀东南飞》与《韩凭妻》等文本中,在西方出现于《圣经》以及斯宾塞、布莱克等人的诗歌中,象征了男女之间的性爱并含有"死亡———复活"意蕴;现代作家沈尹默的《月夜》与鲁迅的《秋夜》则赋予其个性独立的观念。舒婷在《致橡树》中最终完成了这一意象结构的置换变形:在意象构成上,用"木棉"与"橡树"置换原来较为模糊的"两棵树",使意象更为具体而富有张力;在象征蕴涵上,舍弃了原有的"死亡———复活"蕴涵,进而综合了中西文本中的爱情蕴涵与中国现代文本中的个性独立观念,并赋予其鲜明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0.
"奔走"意象是张炜小说《曙光与暮色》的主题意象。张炜通过反复强调,让"奔走"转化为包蕴意念的象征性意象。"奔走"意象与多元主题相关:"奔走"意象将作者强烈的入世情怀、反思意识和批判意识体现出来;作者借"奔走"意象象征了现代知识分子对自由人生的向往和追求;"奔走"意象还包蕴着存在意蕴。就生成原因而言,"奔走"意象是张炜人生状态在文本中的艺术凝结;"奔走"意象的营构与作家的流浪情结有关;"奔走"意象是张炜继承"中国现代文学形成的新传统"而创构的一个行为意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