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角度,提出了安徽省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的迫切要求;对安徽省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和分析;最后,提出安徽省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下,应发挥政府作用,营造电子商务发展的良好环境,在示范区的中心城市、优势行业、重点企业中实现重点突破,实施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培育知名的综合性电子商务龙头骨干企业并发挥其引领辐射作用,加强专业人才培训、理论研究和宣传推广的发展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人力资源体制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安徽省重点打造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安徽省深入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重要举措,通过分析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示范区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总体上还处于优化完善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创新重点领域人才、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3.
杨伟 《宿州学院学报》2012,27(8):30-33,118
通过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和区位商法对皖江城市带9个城市的制造业相似系数、各市产业区域配置系数和区位商进行了测度,结果发现,皖江城市带不仅不存在产业同构问题,相反的是,产业相似度偏低,远未达到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经济水平。皖江城市带应实行产业同构战略,做好产业规划;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上,形成产业集聚;依靠科技创新,加速产业结构升级,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产业转移"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作为国家层面的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示范区,其建设是现阶段我国对科学承接产业转移所进行的有益探索,是当前我国探索开辟产业转移新路径的工作重点,是我国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系统论角度就当代动漫创意产业的发展进行一般规律性研究,通过对动漫企业的调查分析,对皖江城市带动漫创意产业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分析动漫产业发展中的人才、资金、产业链、投资环境等系列现实问题,结合与国外及上海、深圳、杭州等动漫发达地区的横向比较,概括总结出地方动漫文化、经济、地域特征,理清发展思路,借鉴成功模式,提出...  相似文献   

6.
从现实竞争力、潜在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三个维度对皖江城市带物流业进行了测评。合肥、芜湖凭借区位、资源等优势,综合竞争力排名靠前,池州和六安则排名靠后,其中潜在竞争力的贡献度最大,各地物流业集群呈梯度性不均衡发展态势。为有效提升城市带物流产业集群竞争力水平,城市带可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承接产业与要素双转移,培育集群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加快发展和壮大物流产业集群,以切实提升集群综合竞争力,推进物流业集群式发展。  相似文献   

7.
皖江示范区的形成非一日之功,而是经过安徽省上下围绕"皖江开发开放"和"东向发展"战略目标长期努力的结果。本研究从皖江示范区早期发展的历程出发,结合皖江示范区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根据国内外产业转移的特点和趋势,探讨皖江示范区的产业定位,分析皖江示范区的产业体系建设,并着重解决区内重点产业的发展方向及其配套生产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8.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建设的经验借鉴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应对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凸显皖江城市带示范效应和探索创新承接模式的需要,集中区建设应在借鉴天津滨海新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皖江黄金水道作用,创新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开拓招商引资方式,积极培育产业集群,并通过集约优化土地利用和推进配套设施建设等措施,探索一条具有安徽特色的集中区建设工程.  相似文献   

9.
皖江城市带县域制造业产业集群包括中小企业集聚型、龙头企业带动型、承接产业转移型、营销驱动型、传统产业升级型、资源导向型等类型。近年来该产业集群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面临着创新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较低以及人才短缺等问题。未来需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重视营销品牌建设、加快专业化商品市场建设、增加高级要素投入以促进县域制造业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产业聚集视角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区位熵指数对皖江城市带九个城市37个行业的聚集程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皖江城市带产业聚集水平较低、产业聚集资源依赖性较强、产业聚集结构不合理以及中心城市产业竞争力不强。在此基础上,结合各市实际情况,提出皖江城市带各市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应加大聚集程度较高产业承接力度、依托比较优势承接产业转移、提升核心城市产业竞争力、进行合理的分工协作避免恶性竞争等措施。  相似文献   

11.
金融支持可以满足产业转移中的资金空缺,完善的金融体系和有效的金融监管是产业转移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从产业转移与金融支持的实证分析着手对皖江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中的金融支持进行研究,阐述了示范区发展现状,揭示了现阶段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中金融支持存在的金融生态环境质量不高、金融创新缺乏等不足,并对这些不足进行深入的原因分析。最后作者对优化示范区产业转移金融支持提出了健全金融体系、加强融资平台建设、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等几点思考和建议,以期能为皖江示范区产业更好的发展提供些许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对于我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设计/方法为探究产业转移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构建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分析2011~2018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经济、社会、环境各子系统发展指数及三系统协调发展度的时空特征,并尝试揭示产业转移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演进规律。结论/发现考察期内,皖江城市带总体的经济、社会、环境各子系统发展指数及三系统协调发展度都呈现上升趋势,三系统协调发展等级由初级协调迈向中级协调;皖江城市带下辖9个城市个体的经济、社会、环境各子系统发展指数及三系统协调发展度也都呈现上升趋势,城际差异呈现缩小趋势,至2018年,合肥、芜湖的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度达到良好协调水平,滁州、马鞍山、宣城、铜陵、池州的为中级协调水平,六安、安庆的为初级协调水平;产业转移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度等级由勉强协调向良好协调演进过程中,经济子系统发展是重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13.
皖江城市带文化创意产业自上个世纪末以来发展势头良好,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有不小的差距,需要我们通过选择合理的发展策略来更好地发展: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避免重复建设;依托区位优势,充分利用区域文化的资源;科学规划设计,根据现代产业集聚规律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完善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创意城市,为创意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4.
运用2005-2009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各地区的面板数据基于BCC-Ⅰ模型、超效率DEA模型评价了皖江城市带的农业规模收益和投入产出效率,并利用投入指标的松弛变量计算了各指标的投入冗余率。结果显示,皖江城市带总体情况乐观,但仍存在一些不足:规模效率水平不高,区域间农业投入产出效率不均衡,存在投入不足现象。其中,六安、宣城与其他地区的差距较大。最后,基于加强区域间交流合作、提高农业基础地位视角,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皖江示范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基本情况,产业承接的基础和发展条件,并按照产城一体化、区域一体化的要求,提出皖江示范区需要在不同层面上推进城市组团发展、圈域一体化发展、整个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空间结构重塑指向,提出以此为指导,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和进行产业创新。  相似文献   

16.
针对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过程中,现代服务业对产业承接配套问题的日益凸显,基于Malmquist指数方法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配套服务体系的效率进行实证分析,表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配套服务体系的发展对技术进步的依赖程度较大,而技术效率在不同阶段对其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与技术进步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接着对皖江城市带现代服务业进行Malmquist指数分析,发现现代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受技术进步的影响最大。合肥、马鞍山、铜陵、芜湖的技术进步水平较高,皖江城市带其余城市的技术进步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17.
第四次全球产业转移浪潮下皖江城市带产业承接战略与对策国际研讨会于2010年12月18日在合肥召开,会议由安徽大学与安徽省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国内多所著名科研院校学者以及留美经济学家和省内区域经济问题专家与  相似文献   

18.
由于具有相似的区位条件和产业结构,并处在大体相同的发展阶段,皖江城市带各市在承接产业转移上势必会产生激烈的竞争。鉴于此,文章通过构建比较优势和政府政策的两城市承接产业转移博弈模型,得出具有比较优势的城市将获得更高的收益、城市之间的合作比不合作将带来更高的收益等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发挥自身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建立合理的分工协作机制,避免恶性竞争,引导产业向皖江城市带聚集等措施。  相似文献   

19.
基于常态人口发展的继承性、连贯性,可确立皖江城市带合肥、芜湖等9市2020年户籍人口总量的上限;基于新一轮城乡规划中2020年人口规划目标,可直观地"解析"出同期外来常住人口总量的下限。然基于户籍人口、常住人口、外来人口等总量变动的常态性特征与内在相关性特征,适用"归谬法"可直观地解读出当前城乡发展规划中有关未来人口规划目标的"虚夸"成分,进而"质疑"新一轮城乡发展规划目标设立的理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20.
选定皖江城市带区域支柱性产业,利用产业空间集聚指数、集聚弹性系数、市场集中率和克鲁格曼区域分工指数对其空间集聚水平进行了综合测度,基于行业和城市的双维度视角针对空间集聚程度、集聚弹性及区域分工等展开探究。结果表明:2003-2011年,皖江城市带区域支柱性产业整体集聚程度较高,但各行业存在明显差异;高技术类别行业、中低技术类别中的资本密集型行业均呈现出高度空间集聚;不同行业的工业经济增长对产业集聚度变动的敏感性不同。区域内基本形成了以合肥、芜湖为核心层,其他城市为外围层的"核心-外围"二元空间分布模式;各城市间的专业化分工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