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家文化精髓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融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其所蕴含的“孝悌忠恕”、“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等智慧思想,有着丰富的时代内涵和巨大的传承价值,是积极推动当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构建的不竭动力.文章从儒家文化中的“人性本善”、“以文教孝”、“上行下效”、“知行合一”、“长善救失”等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论述中,探讨儒家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作用,旨在弘扬儒家文化的精髓,并将其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一、孝道文化时空维度的基本理念1.孝道文化理念的内涵。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核心。孝的本义是子女善事父母,讲的是子女对父母的直接关系。《说文解字》解释“孝”字,“孝,善事父母也。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人人皆由父母所生,父母所养,孝的意义是自然的、朴素的、出自天性的。在金文中,“孝”字像一个长发的老人用手抚摸一个孩子的头,大抵是表示父子之间的亲爱关系。如果从深层意义来看,“孝”这个字更能显示出它的内在涵义:“孝”字上边是个“老”字,下面是“子”,在六书里面它属于会意,看到这个字,就能体会它的意思,“老”是…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教化育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教兴国 ,基础在教育。教育的基本内涵便是教化育人。在当今 ,理解教育基本内涵的关键 ,在于要将“教育”范畴中的“教”理解为“教化” ,“育”明确为“育人” ,强调教育的“教而化之”的育人本质与功能。“教化”一词 ,《辞海》注释为“政教风化”、“教育感化”。理解“风化”、“感化”的要点在于“化”。“化”者 ,是一种内在的质的变化 ,是潜移默化 ,彻里彻外。教育活动中“化”的主体是人 ,化的对象也是人 ,教化直接目的就是“化人” ,最终是为了现实世界的“人化”。世界“人化”的结果形成相应的“文化” ,文化作为教化的环境和特…  相似文献   

4.
孙杰 《学术探索》2023,(2):128-134
孝是子对老的责任与义务及其承负关系,也可以理解为是父对子的教及子对父的孝,孝与教(效、学)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意义关系。庠是兼具养老与教育的场所,养老即孝,孝与教相辅而相成。敬敷五教与良知良能是教由孝而生的事理和学理依据;德以孝为本,则体现为孝悌是实现明人伦教育目的和至德要道教育内容的根本。以亲密关系共同体为依托的古代教育,实现了社会教化与个体修身之间的家国同构。子对父有限度的谏诤行为,使源于父慈子孝的师生关系始终贯穿着道德理性精神。这就是由孝而教的中国古代教育智慧的意蕴所在。  相似文献   

5.
《说文》教部云:敎,上所施下所效也。从攴、孝。”又云:“攴,小击也。”攴,经典隶变后通作“扑”。由于《尚书·尧典》有“鞭作官刑,扑作教刑”一类话,因此,有的人便以为教之所施的对象是被统治者,甚至在研究《论语》一书时还进一步加以引申,认为教与诲有别:诲的意义是“教育”,其对象为“贵族”;教的意义是“军事教练”,其对象为“奴隶”。这种解释既不符合文字训诂和历史事实,且于《论语》本文亦扞格难通。为此,我拟在这篇文章里专就教字古义及《论语》书中出现的七个教字,提出一些初步考释意见,供关心这一问题的学者们讨论、商榷。  相似文献   

6.
韩国是一个重孝的国家。孝道作为儒家文化的基石,在韩国的社会精神文化生活中占有主导地位,影响着韩国的精神风貌乃至物质生活。韩国统治者非常重视孝教育,不仅每年有释奠大祭,而且制定了相关政策,对行孝的人以优惠和奖励;韩国有许多朗读《孝经》班,把儒教的道德伦理列入大、中、小学的教育科目,韩国又以孝子产业推动孝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康德晚年有个十分重要的思想:人是教育的产物。但其最精要之义,是由席勒的审美教育理论所阐发的,这一理论的主旨是强调培养完美的人性,造就审美的人。这个光辉的思想来之不易,它是审美教育哲学的现代性标志。我们这里企求坚持席勒初衷,仍着重从理论上阐述审美教育问题,以期对处于转型和改革过程中的中国当代教育做一深刻思考。提倡真正的审美教育,首先就必须从理论观念上扫清它的历史尘埃,把它作为一种审美承诺的本来面目显现出来。如果说教育的目的在于人的全面发展,那么它在“质”的意义上,就必须包含真、善、美三个层面的操作…  相似文献   

8.
回族的孝文化和当代回族的尊老敬老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伊斯兰文化中尊老敬老思想和儒家文化的孝道交融结合而成的回族孝文化 ,对回族的社会与家庭生活有着巨大的作用和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 ,回族孝文化中的封建因素基本得到消除 ,回族老人在家庭中的支配地位有所削弱和改变 ,但回族老人仍然普遍受到尊重和照顾。在当今社会 ,回族孝文化中的“厚养薄葬”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值得进一步倡导和宣扬。要正确地继承回族孝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就应处理好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与正确弘扬孝文化的关系 ;对老人的经济供养与精神赡养的关系 ;强调后辈的尊老敬老与鼓励老人自强自爱的关系 ,努力使中华民族尊老、养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长久传扬。  相似文献   

9.
吕晶 《理论界》2008,(9):103-104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当今社会研究和弘扬孝道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孝”的起源、内涵等方面对孝道文化做了总体的阐述,并就孝道与家庭和谐、家庭教育及社会和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体现了孝道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借鉴意义和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0.
如果说传统的哲学教育是一种以“发现自我”为目标、容易导致“自我中心”式的教育,自然科学教育是一种以“科学的经验”为基础、无视人的“活生生的经验”、极易走向“他者”专权的教育,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一种指向“自我”与“他者”的融合、人与世界的和洽的“对话教育”.作为“对话教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成为可能,就在于其可以在政治素养方面提升大学生的民主意识、在道德素质方面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在人格品质方面塑造大学生的平等人格意识;而作为“对话教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下要求,就是在教育主体的设置上以“我你关系”取代“我它关系”、在教育方法上以“交互关系”取代“主从关系”、在教育实施过程中以“直接关系”取代“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1.
教育本身有一种非常广泛的意义。这种广泛意义的教育具有三个基本性质:(一)它关怀一个人的整全人生的那种善;(二)它要吸纳广泛的文化内容而融会成为一种观点;(三)它本身就是生活实践。以孔子与柏拉图为例,儒者的教育与古代希腊哲学活动所包含的教育都具有这种广义的人文教育的观点。这种观点的蜕变形式之一是"授人以渔"的人文教育观点。"提高素质"的观点似乎是好一些的看法。但这两种都远离了关怀我们作为人的整全人生的那种善的目的。儒者的和哲学的广义的人文教育观点可以容纳"授业"的专门教育的观点,但以所授的为有益于人的整全人生之善的真实技艺且具有真实拥有此种技艺者为条件。我们需要重新评估儒者的教育和希腊人所看到的哲学活动的教育对我们作为人的整全人生的关怀的重要价值,并基于这种重估来澄清和校正各种专门人文知识与技艺的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陶行之先生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既植根于中国的土壤,又符合世界现代教育发展趋势,它是以生活为中心,教学做合一,为整个民族、整个生活现代化而进行的活教育,它“要使全中国人都受到教育”,做“与时代俱进”的现代人。他批评传统的死教育与生活分离,“教员们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赶考“赶走了脸上的血色,赶走了健康”,“赶走了对民族人类的责任”,这不是对“应试教育”弊端入木三分的揭露么?陶先生提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要做“知、情、意”、“真、善、美”、…  相似文献   

13.
这里说的是一个关于儒家文化的老话题,不过,本文希冀做到的是,把儒家思想在日本产生的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作为文化切片,探讨一下儒家文化的世界意义。一、儒家学说在日本的不同命运日本是世界上受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影响最深的国度。美国学者埃德温·赖肖尔在《日本人》中称:“几乎一亿日本人都是孔孟之徒”。①这说法虽然夸张了一点,但它道出了中日儒家文化的渊源关系。儒家文化传入日本的确切时期该在6世纪初,公元513年6月,百济派五经(《尚书》、《周易》、《诗经》、《春秋》、风记》)博士段杨尔赴日讲学,开儒学传入日…  相似文献   

14.
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或一种文化中最本质的特征。儒家文化与基督教文化是两种各具特色的文化 ,两者在思维方式上具有不同的特征 :从根本上讲 ,儒家文化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主体思维 ,它思考的出发点与归宿都是人这个主体 ;而基督教文化的思维方式则是一种关系思维 ,它思考的起点与终点始终离不开人与上帝的关系。一、本体论 :天人与神人儒家的本体论从天人合一的思想出发 ,认为天道是宇宙的本体 ,但天道必然实现为人道 ,由人道来体现 ;天道归根到底是说明人的 ,是内在于人这个主体的。从五经时代儒家就已经出现从人的主体角度审视天的思想 ,例如…  相似文献   

15.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孝治国”的朝代。汉代之所以重孝,究其历史渊源,主要是受先秦重孝观念的影响,以及出于对秦孝理念的继承与反思。汉朝推行“孝治”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在高祖时营造氛围,景帝时期正式开始推行,一直到武帝“罢黜百家”,“孝治”才得以全面实施;在东汉时“孝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汉代推行“孝治”的举措有很多,其中较为重要的可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把“孝”上升为核心价值观;二是在教育中大力推行《孝经》;三是“孝”与选官用人相结合;四是引“孝”入法令政策。从“孝”到“孝治”,汉代从国家实践层面全面完成了伦理与政治的同构,这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从政治上看,伦理与政治的同构为汉代的国家治理提供了伦理支撑;从社会层面来看,利用核心价值观增强了汉代社会凝聚力;从精神文化层面来看,汉代伦理与政治的同构提振了文化自信,推动了精神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16.
道家和道教对中国教育的正面效应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往学术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的关系,多看重儒家的作用,忽视佛、道两教的作用。这种看法有片面性。它不能全面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的关系,不能深刻地认识中国教育的根抵。鲁迅先生说:“中国根枪全在道教、”①任继愈先生也说:“我们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整体来看,佛道两教与儒家传统文化同样重要……佛教、道教的影响,其深远程度当不在儒家经史四部Z下。”Z因此,要揭示中国教育的源和流,就决不能忽视道家和道教。道家和道教对中国教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有的是正面影响,有的是负面影响。下面着重就道家与道教对中国教…  相似文献   

17.
“中华孝文化与代际和谐国际论坛”简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中国老年学学会、山东省老年学学会、山东省老龄工作委员会联合举办的“中华孝文化与代际和谐国际论坛”于 2 0 0 3年 12月 9日在济南舜耕山庄召开。“论坛”历时三天 ,与会国内外专家学者代表 30 0余人 ,收到论文 5 0 0余篇 ,2 8人作了大会专题学术报告。现就本次论坛在一些主要论点上的争论 ,以及所达成的共识作简要概述 ,目的在于推动今后对中华孝文化的深入研究。一、传统孝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  尽管中国考古界和历史学界 ,目前还不能给出“孝”字出现的上限年代 ,但我们有足够理由认为 ,孝文化与整个中华文明一样古老。中华…  相似文献   

18.
传统孝道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概念,在中国最具特色。从历史上说,它与中国特殊的历史境遇相关;从内容上说,它能够成功地把政治、法律与之进行有机地整合。这集中体现在孝与忠、刑的关系。孝与忠是密切相关的,“忠孝一体”、“移孝作忠”。但孝与忠毕竟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孝与忠的分歧,集中地反映了私与公两种道德、父权与君权两种关系的矛盾。在实际操作中,孝已经上升到由法律来担保其落实。如此以来,则不可避免地导致传统孝道的极端化、片面化与绝对化。这就需要我们对之以辩证地、具体地态度来对待,从而实现传统“孝道”的创造性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19.
一 从文化角度感受和理解文学,是种既古老又常青的方法。《毛诗序》云:“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①这种解读就是一种“文化解读”。它不仅把文学艺术置于社会和文化的大背景中,而且非常重视文学的文化功能。又如荷马史诗,则也既是古希腊的一种经典文化产物,又是其文化的一种出色反映。要想透彻理解荷马史诗,离开它古老神奇的文化背景就会云龙不见首尾。丹纳在分析古希腊文化与古希腊雕塑…  相似文献   

20.
论孔子"仁"的伦理与政治实践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提倡“仁”是具有复兴周政治的非常鲜明的政治理想背景的。“仁”主要是衡量人对于他人所负责任的一个伦理——政治的德行评价标准。“仁”是一种博爱精神,它发自人的内心,由亲亲(孝)的天性出发,经过同情心推及其他的人。它与基督教文化和大乘佛教文化提倡的(在神的面前)人人平等的无等差的“博爱”区别在于一、它不是神性的,而是人性的。二、它具有伦理和政治的等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