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权问题总是离不开一个国家的社会历史和国情状况的,根据我国的历史发展和国情状况,形成的有中国特色的人权观,维护的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保障多数人的权利,它能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和研究中国特色人权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后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力图根据中国的国情来制定现代化战略。从“两步走”、“大跃进”到“四个现代化”,再从“三步走”到“新三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的构想与实践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演进过程。这一过程给我们的反思是:第一,中国历史和国情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现代化的特殊性,而制定和实施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需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来指导;第二,制定和实施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的重要条件,关键是要有稳定的国内政治、社会环境及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第三,在不断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认识国情、把握规律,是制定和实施现代化战略并取得成功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贺然 《兰州学刊》2009,(11):145-147,174
人权的有限性和普遍性是一对相对应的范畴。人权的有限性是指人权实现的不充分性,属于人权的实然范畴。人权的普遍性是指人权在任何时候都要不需附加任何条件地及于所有的人,属于人权的应然范畴。人权的有限性和普遍性的对立统一,是一个历史的事实,也是认识人权现象的方法论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我们不能不顾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去评判人权状况,也不能无休止地强调和论证有限性人权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杨在健 《晋阳学刊》2002,3(2):84-87
中国人权首先表现为对独立和生存权的历史追求;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人权获得了经济、政治、法律等方面的保障,包含着更丰富的内容,呈现出新的特点;人权受到国情的制约,人权发展应立足于本国国情;在人权国际保护和合作方面,既要尊重、维护人权,又要坚持国家主权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权话语的形成,蕴含回应性基调、特殊性言说和中国道路底色等基本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围绕新时代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进步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阐发,蕴含首要人权与最大人权的辩证统一、集体人权与个人人权的辩证统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与依法保障人权的辩证统一,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权观,将人权话语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基于人权发展讨论中国道路的完善,需要秉持鲜明的问题意识,深化人权发展与中国道路关系的认识,为新时代人权发展注入更为丰富的实质性内容,彰显中国道路在促进和保护人权方面的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6.
由重庆市毛泽东思想研究会、政治学会、科学社会主义学会联合发起的“重庆市人权问题研讨会”于10月27日在重庆市举行。会议贯彻全国人权理论研讨会精神,围绕当前国内外一系列人权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与会代表认为应积极开展国际人权领域的合作与斗争,创造一个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国际环境。在国际人权领域应遵循尊重主权、求同存异、和平发展、社会稳定等项原则。在国内应以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为指导,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深入研究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权理论,不断推进社会主义人权建设。与  相似文献   

7.
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蕴涵着唯物主义辩证法原理,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到中国式现代化,这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蕴涵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是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正在逐步实现的现代化,这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中蕴涵着唯物主义群众史观原理,是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共同创造历史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8.
“人权”口号是资产阶级最先提出来的,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事实上从来也没有按照他们所提出的人权内容真正实现。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从根本上保障了人权的实现。我国向全世界发表《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中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权状况得到了根本的改变,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为维护人权和不断改善人权状况不遗余力,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也指出了还存在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继续促进人权的发展,努力达到中国社会主义所要求的实现充分人权的崇高目标,仍然是中国人民和政府的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9.
政治现代化是一个社会在政治体制上通过转型来进一步适应特定社会历史和文化环境发生带有现代性特征的过程。本文通过比较中国与西方国家在政治核心意识形态、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及政治发展范式等三个方面的政治道路差异,分析了中国政治现代化发展的独有特点,从而得出结论:中国必须立足于实际国情,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化道路模式,学会批判地吸收其中"合理内核",寻找真正属于中国的通往政治现代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所谓人权,即人身自由和其他民主权利,是资本主义国家公民基本权利的最一般称呼,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权和公民权皆可统称为人权。所以,人权作为一个特定的概念,一般就是指资产阶级的人权。  相似文献   

11.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现代化建设,面临着许多特殊的困难。人多地少、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城乡差别很大、农村发展滞后是中国的特殊国情。国情决定了中国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农村现代化,其难点也在于农村现代化。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经过50年不断的探索,终于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现代化道路,形成了独特的历史经验。一、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是对传统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突破和超越如何实现农村现…  相似文献   

12.
关于国权的含义,蔡锷是在国家对外的独立自主权和对内的统一治理权的意义上使用权范畴的;关于国权与人权的关系,蔡锷认为国权是人权的保障,中国人民要享有个人的人权,首先须有国家的国权;关于怎样才能巩固和发展国权,蔡锷认为须建立一强有力之政府。蔡锷的国权理论是在辛亥革命后民国初年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既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又有其历史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 ,在充分考虑到当时国情和斗争实际的情况下 ,制定了一系列保障人权的政策和法规。这不仅对发动广大人民群众 ,坚持全面抗战路线 ,实现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而且给新中国的人权保障制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本文试以党在抗战时期的人权理论与实践为基础 ,论述党的人权思想的发展状况 ,以及对争取抗战胜利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关于人权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论争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权观论争的一个焦点 ,也是当代国际人权斗争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发达国家只承认人权的普遍性 ,不承认人权的特殊性 ,认为人权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 ,人权的内容和标准是绝对的、永恒的、普遍的。发展中国家认为 ,人权有普遍性 ,也有特殊性 ,在处理人权问题时 ,必须考虑到这个世界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上的多样性。论争产生的根源在于其不同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民主思想的特征分析吴献成民主决定于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状况和根本社会制度。社会主义民主由于时代背景、历史阶段和具体国情不同也有不同形态。邓小平同志在绘制我国现代化蓝图、设计政治体制改革方案以及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斗争中,把马列主义毛泽...  相似文献   

16.
在一定意义上,人权文明处于人类文明的顶端,是各种人类文明的结晶。中国式人权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人权发展道路在文明形态上的集中反映,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内容,其本质是人民人权。中国式人权文明,是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也是人权的普遍性原则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有其自身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形态特征和历史方位。中国式人权文明新形态,以社会主义为本色,以中华文明为底色,以创新发展为新色,借鉴人类人权文明优秀成果,是一种全新的人类人权文明形态,构建起了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人权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在人类人权文明发展史上有着重要位置。在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中国共产党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成功实践,充分表明中国走出了一条顺应时代潮流、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开创了一种人类人权文明新形态,为丰富人类人权文明多样性贡献了中国力量、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7.
人权问题是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之一,也是国内外敌对势力对我“以压促变”的一个重要问题。为进一步推动对《中国的人权状况》的学习,批判资产阶级人权观,树立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省社联邀请我省部分理论工作者于1991年12月17日举行了人权问题座谈会。与会同志就人权的基本内容、人权的阶级性、中国与西方人权状况的估计及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基本内容等问题展开  相似文献   

18.
人权是人类启蒙观念的反映。遗憾的是,中国直到近代才有少部分的知识精英去做这本该是十八世纪就该做的事情。即便如此,近代中国的人权启蒙事业却还是屡遭坎坷、步履维艰。胡适为人权事业所奋斗的历程便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在今天中国人还在为中国的现代化而努力奋斗的时候,我们研究胡适的人权思想,其意义恐怕并不止于这思想记录的本身,我们更应该体味到的是,我们身上所担负的历史的重量。  相似文献   

19.
徐坤 《人文杂志》2022,(3):13-20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其在遵循人类现代化一般发展规律的同时,又坚守中国本土立场,深刻扎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传统与现实境况,彰显了深厚的哲学意蕴。第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辟,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继承了近代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主题,遵循了现代化发展的普遍性规律,同时又立足于中国特殊的历史传统与现实国情展开“中国式”探索,实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第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基础之上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与方向,同时根据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始终以新的内涵彰显自身的生机活力,在方法论上体现了守正性与创新性的统一。第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坚守本土立场的基础上,又超越了单一民族国家的界限;在创造巨大民族性价值的同时,又呈现出强大的世界历史效应,充分凸显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中小城市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向工业化、城市化转变的过程,我国在向现代化转变过程中,既不能走西方发达国家的道路,也不能重蹈"拉美陷阱"的覆辙,把主要精力放到大城市的发展上,而是要正确分析本国国情,立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面对国内存在的重大问题,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优先发展中小城市,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