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模糊数学中的辩证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糊数学中的辩证法谢坚持从模糊发展到精确,从心中无数到心中有数,这是人类认识过程中的普遍现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为了分析和处理模糊现象,突破精确数学的框架,创立了一门新兴数学──模糊数学。它实现了处理模糊性事物在数学方法上的一次重大突破。模糊数...  相似文献   

2.
模糊性和精确性是自然界的固有属性,又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反映。一般说来,模糊性在客观上是指客体在性态和类属方面的亦此亦彼性、不确定性或者说中介过渡性;在主观上是指对客体认识的不清晰、不明了、不和谐、不完善以及简略、近似、渐进。精确性在客观上是指客体在性态和类属方面的非此即彼性、确定性或者说两极对立性;在主观上是指对客体认识的清晰、明了、和谐、完善以及繁细、确定、突变。二者是对立的。但是,在对自然界的认识过程中,二者又是互相依赖、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精确是在模糊基础之上的一定限度内的精确,超出这个限度,精确就可能转化为模糊;模糊则是对应一定精确程度上的模糊,而对应另外的情况,模糊又可能成为精确。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正是模糊和精确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人们对认识思维中的精确性非常重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式逻辑学可以说就是对这种精确的逻辑思维规律的描述。然而,对认识思维中的模糊性却长期被忽视,甚至被做为贬意的理解。随着模糊数学和模糊信息论的出现,对模糊性的研究才开始被人们重视起来。实际上,认识思维中的模糊性比精确性更基本、更具有普遍性。模糊性和精确性二者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模糊性与精确性应属于唯物辩证法的基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实践方式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思维方式经历了古代模糊思维——近代确定性思维——现代科学模糊思维这样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圈。模糊性和确定性的关系是认识论中古老而又重要的问题。人们自14世纪以来的几个世纪中一直追求事物的确定性,但人们所得到的精确认识总是少数的、特殊的,而以模糊为基本特征的认识,无论就认识过程来说,还是就认识结果来说,都是多数的、普遍的。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明晰兮,模糊所伏;模糊兮,明晰所倚。因而当今人类智能的发展开始由量的精度向质的活性转移。  相似文献   

5.
人们对事物属性的认识往往是相对的,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因而,用来表示事物属性的形容词就常常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人们对事物属性认识的这种模糊特性,就是英语中形容词具有比较等级这种语法形式的逻辑基础。 在多数情况下,人们无法用单个的形容词对事物的属性一一加以精确区分。比如,怎样算“高”?怎样算“低”?怎样算“热”?怎样算“冷”?对于这些,人们都难以找到  相似文献   

6.
模糊理论使人们认识到语言模糊性的客观存在。模糊性是语言的自然属性。在翻译中,对于语言模糊性的认识,是正确理解原文并用译文准确表达的基础。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应该指引学生识别和运用模糊语言,从而有效地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翻译能力。  相似文献   

7.
模糊语言的独特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模糊语言的独特功能从日常生活、文学作品、科学医学三方面进行了探讨 ,从而阐明在自然语言中 ,模糊语言是绝对的、普遍的。语言的模糊性缘于客观事物本身的模糊性及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8.
模糊性是语言的基本属性。数词是语言科学中的一个特殊领域,是表示数量或顺序的词类。精确的数字能传达清晰、确切的语义信息,但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尤其是在文学作品中,其语义由精确转变为模糊。本文着重分析了唐诗中数词的模糊性和修辞功能,并提出了一些模糊数字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9.
论模糊语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模糊语言是语言学中的一个崭新的领域。语言的模糊性是随着模糊理论的建立而被提出来的。1965年美国控制论专家查德在多值逻辑的基础上,提出了“模糊集合”的概念,认为模糊类别是其界限不是泾渭分明地确定好了的类别;在自然语言中,句子里的大部分词是模糊集合的名称。他的这一理论不仅使人们在辩证地认识客观事物的明晰性与模糊性的相互关系方面大大前进了一步,还在理论上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使模糊语言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今天,我们进一步研究模糊语言的存因、地位、类别、特点、修辞作用,及其与“确定”(精确、明确)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促进模糊语言的广泛运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虽说“模糊”是语言的共性之一,但英汉语的模糊性在审美价值和生成机制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总体上看,与英语中“模糊”相对的词是“精确”,而在汉语中与“模糊”相对的词是“直露”。人们在探讨引发英汉语模糊性差异的原因时,往往将视线更多地投向导致这种差异的有形的外部表现如风俗习惯、历史典故等文化壁垒,而对其内在的、无形的表现—民族心理原型差异,则较少关注。这种只注重外在动因的就事论事的研究往往无法反映出一种语言赖以生存的文化母体的民族性,英汉语表达在模糊性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及相关成因只有着眼民族心理原型差异的分析,才能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试论语言的模糊性和精确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既需要精确的语言,也需要模糊的语言。模糊性是自然语言存在的必然属性,语言的模糊性和精确性之间存在着辩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模糊性思维在认识的辩证活动中具有特殊地位。模糊性思维是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能动的思维能力,是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基本过程之一。  相似文献   

13.
论英语语言的模糊修辞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的模糊性是客观存在的。模糊修辞是有效利用语言的模糊性来提高表达效果的艺术手段。无论是在日常交际活动中还是在文学作品里,模糊修辞的踪影随处可见,它借助于不确定语义的模糊词语和在特定语境下表达模糊语义的精确词语等方式赋予并传达出英语语言的模糊美。  相似文献   

14.
在《试论模糊概念》一文中,我们已从形式逻辑角度对模糊概念的定义、特征、分类等问题作了探讨。本文着重从认识论角度讨论模糊概念在思维中的应用问题。一作为思维的基本细胞,概念是思维运动的出发点,也是人类认识的结晶。在人类认识的现实活动中,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精确性与模糊性都有自己存在的客观理由和必然依据。以不精确性、模糊性和相对性为基本特征的模糊概念,一方面固然可以从客观存在的大量模糊现象和人们的主观认识找到其存在的依据,这在《试论模糊概念》一文中已谈及;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人类的思维模式、思维方式本身找到其存在的理由,这一点是不大被人们注意的。  相似文献   

15.
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存在着模糊性,这已成为众所周知的常识了。社会科学是否也存在着模糊性呢?随着人们分析社会问题的需要和认识方法、思维方式的多元化,逐步认识到在社会科学领域中也存在着模糊性的问题。一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都被证明大量地存在着模糊性,认识和分析社会问题常常要用模糊的方法。在历史科学领域就存在着模糊性。中国封建社会始于何时,争论了半个世纪,至今未见分晓。西周封建说,有他的道理;春秋、战国、秦统一、西汉、南北朝等说法也未必无道理。这些说  相似文献   

16.
模糊语言,主要是指由模糊词语或模糊词组引起的,所表示概念的内涵、外延难于明确确定或精确确定的语言,也包括一些约定俗成、语义能为人们理解的语言。模糊语言具有模糊性、依赖性、相对性,在新闻报道中适当地使用模糊语言,可以避免报道的呆板化、绝对化,使新闻报道达到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7.
模糊语言,主要是指由模糊词语或模糊词组引起的,所表示概念的内涵、外延难于明确确定或精确确定的语言,也包括一些约定俗成、语义能为人们理解的语言。模糊语言具有模糊性、依赖性、相对性,在新闻报道中适当地使用模糊语言,可以避免报道的呆板化、绝对化,使新闻报道达到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8.
模糊语言的生成应用与创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的模糊性是语言的一种客观属性,在人类交流的过程中具有生成和应用的必然性。语言的模糊现象的大量存在,成为语言交际中难以避免的现象,因为它符合交往的需要,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和表达功用。随着人类社会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进步,人们不仅在不断地使用模糊语言,而且还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模糊语言。  相似文献   

19.
语言的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所谓模糊语言,就是指语言表达式所呈现出来的不精确现象,或指带有模糊性的自然语言.模糊语言是人类有效地进行交际不可或缺的手段,并在语言交际中起着重要作用.恰当运用模糊语言能大大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交际效果,使语言表达更自然、得体,能够更有效地传递人们的思想和情感.文章作者对模糊语言在提高语言表达效果方面的修辞功能,即语言表达的含蓄功能、委婉功能、幽默功能和生动性功能进行了叙述.  相似文献   

20.
数字语义的模糊性在文学作品中的翻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语言具有模糊性出发 ,讨论了数字语义的模糊性的存在极其在文学作品中的翻译原则及翻译方法。旨在探讨文学作品翻译中对数这类看似精确的词的模糊处理 ,使译文能充分展现原文的神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