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制度变迁与“三农”难题的生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三农"难题的生成和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迟滞与政府政策行为偏好密切相关.传统二元经济结构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导致了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滞后,引发了政府农村制度供给的严重短缺,加剧了农业比较利益的低下和流失;政府政策行为偏好表现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工业偏向,城乡社会运行中的城市偏向,国民待遇中的市民偏向.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其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缩小城乡差距,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是广大农村面临的紧迫任务.从制约农业、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的因素看,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政府应在诸多方面为解决"三农"问题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义务教育政策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探讨了义务教育城乡失衡问题的制度根源及其破解路径.国家对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实行不同的资源分配政策,导致了义务教育发展的城乡失衡.要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必须实行重点向农村倾斜的积极差别化政策,在财政投入、师资力量、资金援助等方面优先考虑农村,以推动农村义务教育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政策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探讨义务教育城乡失衡问题的制度根源及其破解路径。在"穷国办大教育"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下,国家实行优先发展城市教育的消极差别化政策,导致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的城乡失衡和断裂。体制和政策是造成我国义务教育城乡差距和发展失衡的最主要因素。要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必须实行重点向农村倾斜的积极差别化政策,在财政投入、师资力量、资金援助等方面优先考虑农村,以此推动农村义务教育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体制性障碍是目前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症结所在.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以下简称新<农业法>)围绕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实施,对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制度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创新性规定,是继农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的经营制度改革之后,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制度的又一次历史性变革,为创新农业经济体制提供了制度保障.新<农业法>的创新性规定主要体现在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实现了国民经济发展结构的历史性突破;市场机制与政府支持相结合,是加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两大基本动力;保护农民权益与推进农村发展相结合,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崭新思路.本研究还就贯彻新<农业法>,全面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原因分析及其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原因主要是:国家长期实行不平衡的城乡发展战略,"兴工抑农"、"兴城抑乡"的体制和政策,农业生产的弱质性及低规模化,农产品结构性剩余矛盾突出等。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城乡和谐发展,一要实施城乡协调发展新战略,重点加大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教育和社会保障的投入;二应通过发挥好各种农民专业协会的作用,推进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等,着力解决好农村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三要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最终从根本上消除城乡差距。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特殊国情使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历史轨迹也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演变道路,而是经历了一条独特的工业化与城市化道路:一是1840—1948年从传统农业解体到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漫长演变阶段;二是1949—1977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分割和强化阶段;三是1978—1991年农村改革和农村工业化迅速发展所伴随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开始解体并逐步转向三元经济社会结构,即农业部门、乡镇企业部门、城镇正规部门;四是1992年之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城市化迅速发展所伴随的四元经济社会结构。面对新的四元结构,中国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就是城乡一体化、城市内部一体化、农村内部一体化,即经济社会一体化、趋同化和现代化,这就要求不断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集聚化、农民工市民化、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真正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 ,合理有效的经济政策是确保食物安全、稳定粮食生产、保障农民食物消费的前提。随着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政府必须根据市场经济规律相应调整经济政策 ,才能提高农业生产力 ,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分析了改革开放20多年来政府采取的农业、农村经济政策 ,以及对食物生产与农民食物消费行为所发挥的作用 ,为新时期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趋向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入手,探究当前基督教在中国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国家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中国传统信仰危机之间的矛盾;社会转型的矛盾凸显和基督教教义的实效性;城乡的经济文化差距和基督教在农村的蔓延;政府的监控空白和基督教发展方式失控性。从各方面揭示了基督教近年在中国迅速发展的原因及暴露出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以引起大家和政府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城乡统筹是中国城乡统筹的重要方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发展的时期,中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城乡统筹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农村城镇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进一步推进中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城乡统筹,需要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突破口,需要创新制度、破解资金难题、统一管理体系和健全法律,通过政府、社会和个人多方面的努力,最后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  相似文献   

11.
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正处在历史紧要关头,新市民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具有催化促进作用。新市民的城乡粘合性主要表现为城乡情感粘合、城乡生活粘合、城乡工作粘合,新市民通过反哺农业、农村、农民,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催化促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运用二元logit模型分析影响新市民“三个反哺”“四个带动”催化促进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影响新市民“三个反哺”催化促进的因素是“同样光荣”“乡镇干部联系度”“国家重视(三农)是起因”“(所在单位)帮扶已开始行动”“技术职称”,影响新市民“四个带动”催化促进的因素是“乡镇干部联系度”“性别”“若非国家号召”“工作城市级别”“(所在单位)为农家服务”“国家重视是起因”。  相似文献   

1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建设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和结果,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就是农业人口逐步向非农业转移的过程。协调农村经济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项重大决策创新。加入WTO后,我省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形势更加严峻。因此,我们必须在城乡协调发展的思路下,坚持农村城市化、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农民转移组织化等“五化”联动,促进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建设新农村起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是当前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源,今后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其中主要包括: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改革现行城乡体制机制;组织上落实实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1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农村发展明显落后于城市,“三农”问题已经成为事关中国发展全局和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的情况下提出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性措施,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其价值定位表现在:它是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的统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统一于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  相似文献   

15.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由农民群众为适应当前农村、农业发展新形势需要,而自发组成的农村新型经济组织。以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武汉市为例,考察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产生的社会基础、性质、及其组织形式,提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新形势下的新型农村经济组织,是承接现代农业规模经营的有效载体。旨在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让合作社成为现代都市农业和农村地区重要的产业组织基础。  相似文献   

16.
协调城乡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分析了城乡之间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说明了协调城乡发展的重要性;论证了协调城乡协调发现是促进社会稳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和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最后指出了协调城乡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需要对导致城乡不协调的体制进行综合改革,需要给农民以国民待遇、并区分了公平待遇与反哺农业,需要政府的主导和城乡互动、社会参与。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路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历史任务,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形成符合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规律的有效路径。本文主要从科学规划、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培育新型农民和创新农民组织体系等四个方面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路径进行了理论和操作层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统筹城乡发展要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为目标,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大力推进城镇化,是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优化经济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本途径,也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要深化农村改革,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建立平等和谐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传统农业社会以小规模农户经济为特征,很难摆脱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拉大。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破解“三农问题的文件,最根本的目的是深度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使中国的农业社会走向全面发展的现代社会。因此,根据中国的国情,提出以现代农业科技为依托,以各具特色的资源、生态、历史、文化、民风民俗为基础,以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为发展方向,耦合各种农村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等资源要素,形成融一、二、三产业,持续健康综合发展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为一体的现代农村新型产业体系——一农村创意经济,并阐述了农村创意经济的概念与内涵、发展的思路与原则、路径与对策等。  相似文献   

20.
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途径。在实践过程中,如何正确理解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进程的关系,如何开展城镇化农民和留守土地农民的安居乐业问题,如何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的城镇化道路问题,如何对待和处理由城镇化产生的中小企业的问题,均值得关注和思考。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问题,对我国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