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民族文化资本化就其实质来说是全球化过程中各地域族群谋求发展的一种现代参与和文化策略,其方式主要有在地式、飞地式和流动式3种。对于我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来说,一个基本策略是将民族特色作为一种边界符号,通过彰显民族身份来获得民族符号的资本转化。与此相应地,在市场的肯定效应下,得到强化的就不仅是民族的自我认同,而更是对与民族优惠政策相关的“少数民族”整体的认同。  相似文献   

2.
传统屋脊装饰是传统建筑中比较有特色的部分,是民族文化理念的体现,它以特定形式和内涵,成为民族文化的表现和民族认同的符号.屋脊上的吉祥图案,是古代人们祈盼安宁、幸福,在同天灾火患斗争中的特殊产物,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既是一种建筑装饰,又是民族文化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我国姓氏符号中的民族文化学内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姓名重复率高,须加以解决。但对待姓氏文化遗产,须十分慎重处理。姓氏符号具含丰厚民族文化内容,是民族文化形成、发展的印痕,是民族认同亲和的"文化长城"。姓名改革可循三途进行。  相似文献   

4.
文化现代化视域下的"民族文化认同"辨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文化认同是一个历史现象,其实质就是以民族认同或国家认同的文化空间单位来巩固或瓦解被一定文化所濡养的政治实体,因此需要加以认真地区别对待。与文化全球化的不同发展阶段相蒂,民族文化认同历时态地孕育衍生出不同的形式及其特征。作为一个深生态阈的学理问题,民族文化认同的真正根源在于现代性的发微。在关系论视域中,作为文化现代化的实践理性的民族文化认同,契合的是中西文化各自文明合法化的必然性;作为形式上与民族文化认同相悖或伦理价值上与现代性一致的文化全球化,整合的是中西文化彼此承认及其更高层次上和解的可能性;而作为文化现代化的理论理性及其深层发生机理的现代性,却扮演沟通和圆融二者的角色。当代后殖民语境下的民族文化认同必须在理论承诺中开出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方法论原则并进一步勾画出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5.
楹联是世界上独特的汉语文化遗产,作为文化景观的楹联写景状物、叙事记史,是极具旅游价值和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可以成为旅游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楹联融文字、语言、书法、文化、神话传说、历史典故、人物故事于一体,凝练的文字背后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信息,其文化景观叙事特性鲜明而深刻,具有广告宣介和导游讲解的叙事功能。楹联是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的象征符号和人类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遗产旅游"依托的文化资本。楹联的旅游开发是一种复兴传统文化的"认同性经济"行为,是对文化遗产进行生产性保护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6.
文化认同与民族服饰的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历史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从很早的时间起,各个民族在通过各种方式联系与交往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的互动机制。在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民族服饰往往以直观的方式参与并反映民族间的联系和交往。历史上有三次突出的民族服饰的流变:一次是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一次是唐代的开放唐装;还有一次是清代的旗装。民族服饰在彰显浓郁的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同时,还是多民族国家文化认同的外在符号。  相似文献   

7.
湘西凤凰神奇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养育了中国现代文学大家沈从文先生。其作品独树一帜的“边城”民俗风情,不仅是一道奇诡灿烂的地域风情画卷,更是一种神秘悠久的民族文化象征性隐喻符号。这种文化符号一方面深刻地影响与支配着沈从文先生的文学观念和审美理想,同样也可以借助于沈从文先生的文本符号载体,揭示出湘西凤凰苗族的文化形态与文化模式。本文拟从文化人类学这个崭新而独特的视角,通过对沈从文先生故乡题材作品的语言符号解读,分别从自然信仰、祖先信仰、神灵信仰三个方面,揭示出沈从文故乡题材作品所呈现的民族宗教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8.
基于特殊的社会文化生态,散杂居蒙古族有着独特的地域、身份和文化认同,散杂居民族特征非常明显。作为移入族群,重庆蒙古族形成了对族源地和居住地的强烈地域认同观念。同时,重庆蒙古族还体现出以民族传统历史文化为核心的民族认同意识。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重庆蒙古族固然体现出对国外蒙古族民族属性的认知和认同,但同时也强烈关注到国籍与族籍之间的本质区别和巨大差异,有着强烈的中华民族认同与中华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9.
追踪端午节的两个最为重要的文化符号吃粽子和赛龙舟发展渊源,对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以正本清源。屈原以自己的肉体悲剧书写了气势恢宏的士大夫爱国诗篇,祭祀屈原之死的文化意义是民族文化心理积淀。应该将自上而下政府推动型文化传承和自下而上的民间草根性文化认同有机结合,发挥两种机制双向功能,使民众自主加深对地方文化的文化自觉、文化认同。只有适应转型、根植民众、强调认同,才能使民俗文化真正得以复兴。  相似文献   

10.
山岳文化及其香会活动在我国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它延绵千年而传承至今,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符号.文章将以山岳文化及其香会活动作为切入点,从文化认知、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的视角,全面梳理山岳文化及其香会活动的文化内涵,充分挖掘山岳文化及其香会活动的精神实质,唤醒中华儿女的“文化自觉”,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重新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1.
梁实秋以"存真"原则为基础翻译《莎士比亚全集》,同时适当运用变通方法对莎剧的"民族意识化符号"、"民族声像化符号"、"民族社会化符号"、"民族地域化符号"以及"民族物质化符号"等"民族文化符号"进行不同程度的意译,主要体现在参照本土文化、发挥汉语优势、注重含蓄委婉、引起美好联想、介绍异域民俗等方面。以源语文化立场为基础,兼顾译入语文化传统,适当运用变通方法,这不仅使译文达到整体和谐的效果,而且体现了译者"中庸"的哲学视野。  相似文献   

12.
数字借助语言文字符号作媒介 ,其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作为一种数文化现象 ,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社会状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诸多文化背景因素。深受宗教影响的数字的吉凶褒贬象征鲜明地体现了民族文化传统和特色 ,具有久远的民族文化根源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3.
从文化符号学的角度,我们认为中国茶道是中华民族最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它最为真实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民族性格。这不是偶然的,而是漫长历史发展的自然选择。中国茶道的内在元素本身又包含了丰富的、有机联系的符号系统。各种文化符号在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中国茶道在一定意义上成为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化定在。   相似文献   

14.
几千年的文化积淀给中华民族打上了特定的文化心态烙印,针对中国消费者的现代产品广告对当前民族文化心态缺乏应有的了解是难以奏效的。文章从广告文化的角度出发,研究广告文化如何体现民族文化的基本特性,并根据产品的不同性质有效地融入本民族文化特性,以顺应时代前进的步伐。  相似文献   

15.
服饰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民族服饰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服饰变迁史,壮族服饰同样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历程。在壮族服饰习俗的发展和演化过程中,自然环境、物质条件、社会文化环境和心理环境等对其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文化自强是中华民族血脉中流淌的文化基因,铸就了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和优良传统,在中华民族谋求复兴的奋斗历程中展现出独特的、坚韧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心态。坚实有力的文化自强,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归旨,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立辩证统一于一体,实现中华民族在文化上的深刻觉醒、坚定信念和独立自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与发扬好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踔厉奋发的宝贵精神品格,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精神力量,不断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新和创造活力,铸就社会主义文化的新辉煌。  相似文献   

17.
所谓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人口、历史、民族等方面的表象特征的总和,是通过大众传媒、影视产品等传播介质所塑造出的形象。它既包括一个国家在国内的形象,也包括在国外的形象。在全球信息和市场流通的前提下,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和国内形象之间往往相互参照、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西方国家对中国形象的认知随着时代的变化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直到20世纪,西方的中国形象仍表现出两个极端,而在文化的功能上则表现为西方文化的"他者"形象。国家文化形象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中国电影自其诞生之日起,一方面要保障自身健康发展,同时又要承担起塑造国家形象的使命。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电影产业发展的前提,也是电影产业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关键,只有如此,才能改变当下中国国家形象"他塑"的局面。  相似文献   

18.
每一种文化都有着其自身特殊的力,一个民族的文化体系,也都有着其自身独到的文化力。在当代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文化力充当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已成为核心竞争力。传承至今的民间信仰文化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和谐社会建设中重要的本土性文化资源。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进程中,应当正确处理民间信仰文化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发展的关系,积极解放蕴含其中的文化力量,努力使丰富的文化资源变成优质的文化资本。  相似文献   

19.
现代日本人的民族性格或文化心态的形成是多方面要素的综合作用,但是独特的地理环境、民族源流、文化发展无疑在日本民族性格形成中起着最根本的基因作用。探讨日本人的心路历程可以看到,日本人有史以来就是在不断吸收、融合外来文化的同时坚守固有文化才铸就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性格。始原文化的特点铸就了日本民族性格的复杂化与多重性。正如文化代表着人们对自然环境和生存需要的适应一样,民族性格也代表着人们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对民族融合的认同,其形成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亦是文化作用的外化表现。  相似文献   

20.
延安精神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启迪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望延安精神,从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思考,其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有着独特的启迪价值。表现为:延安精神为文化强国提供了优质的文化资源,深刻揭示了中国文化强国的基质问题,高度凝练了中国文化强国的灵魂内核,深深熔铸了中国文化强国的自觉自信,锻造了中国文化强国的创新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