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全面搜寻古代典籍相关记载入手,考察了战国楚墓出土文物"镇墓兽"的真实名称与身份,认为"镇墓兽"即"坟羊",应为"幽都"主宰,即死亡和毁灭之神,其巫术神话衍生物有"夷羊"、"土伯"等,其原型应为麋鹿,其产生年代不会晚于殷商,为上古墓葬中的厌抑之物.  相似文献   

2.
"领羊"是存在于甘肃汉藏边界地带的一种祖先祭祀仪式,现主要分布于甘肃兰州、定西、天水、庆阳等地的汉族农村,而与"领羊"类似的祭祀仪式也散见于甘南迭部和宗曲流域的湟中等藏区的山神祭祀仪式中。"领羊"祖先祭祀仪式的关键方式是用水或酒在献祭用的羊身上擦拭使其颤栗,羊颤栗的动作被视作亡魂接受献祭。本文借用英国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Victor Witter Turner)在研究非洲等地宗教仪式和欧洲的朝圣仪式时反复提到的"阈限"或"临界"(liminal)概念和范式.对"领羊"仪式进行了解读。文中所列举的仪式细节来自本文作者之一于2010年夏季在兰州秦川镇和定西安定区的实地观察资料。通过"交融"或"共睦状"(Communitas)的视角考察人们在"领羊"仪式过程中地位的变化和家庭矛盾的解决,分析人们如何在仪式的神圣性帮助下维护家庭关系。可以看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攒的矛盾会在仪式过程集中反映出来,经过交融或共睦状态促成问题的解决,从而实现社会结构的固化。  相似文献   

3.
2009年6月27日下午,在传统羌族妇女节--瓦尔俄足节的最后一天,四川茂县举行了首届羌族"瓦尔俄足"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陕西、贵州、四川以及美国、韩国、日本等地的海内外专家、学者、羌族"非遗"传承人共聚一堂,共谋羌族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4.
<羌戈大战>作为广泛流传在岷江上游羌族地区的民间史诗,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而且还蕴涵着大量古代的历史文化信息,本文简要阐述了"羌戈大战"故事的流行范围、社会功能、情节类型等,并试图从族群关系层面,解析<羌戈大战>中隐含的岷江上游古羌人与"戈基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木吉卓"既是羌族释比经典的重要部分,也是羌民族民间文学的优秀代表.本文首先简要评述关于"木吉卓"已有的研究成果,而后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分析"木吉卓"所反映的羌族婚姻习俗,以窥视出羌族婚俗变迁的轨迹及婚姻观念.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曾经有过"龙文化"、"虎文化"、"羊文化"等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曾经有过"龙虎并存"的时代,它们都对中华民族品格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龙、虎、羊在五千年的时空长河里即保持着各自的独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羊,不仅是自然的生物,而且被赋予了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代表着吉祥、神圣、善良、谦让、公正等,是真、善、美的象征,同时,羊文化中也存在一些劣根性,如盲目、缺乏个性等。借鉴传统"羊文化"中的精神特质,吸收和运用积极的一面,摒弃和根除消极的一面,对现代高校管理有很大启示。  相似文献   

8.
"羊"是最早与人类各民族生活密切相关的畜类之一。各民族语言文化充分反映了"羊"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今年是"羊年","羊"成了各种场合的明星。特别是商家和娱乐团体,把"羊"炒得神乎其神。把"羊"与"吉祥"联结起来,只是人们的一种善良"愿望"。正确地认识"羊",把"羊文化"引向健康发展的方向,是继承、发扬各民族先进文化的一个不可忽视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民族建筑美术,羌族"俄鲁则(羌语:石碉)"与石砌(或土夯)民居是中华民族建筑艺术中的一部分,更是不可多得的、濒临消失于时间与灾难中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羌族建筑文化不仅仅是恢复几座碉楼和民居的物质行动,而是除了抢救和保护它的同时,更要抢救建筑中蕴藏深厚的民族精神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羊·羊部字·羊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切入,探讨羊、羊部字及与羊有关的文化现象。羊不仅是自然之子.而且是文化符号。羊与宗教、政治、法律、道德、文学等都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地震灾后羌族经济文化空间恢复重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12"汶川大地震给我国唯一的羌族聚居区的经济文化空间带来了致命的打击,民族区域经济严重受损,羌族文化更是几乎面临着濒危的现状.因此,对这一特定经济文化空间范围里的羌族经济文化受损现状、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羌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进行专门的探讨,提出重建羌族经济文化空间的路径选择,是灾后羌族经济文化空间恢复重建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2.
"汶川地震"对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羌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颁布的所有项目."汶川大地震"给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带来了传人、文物、精神、经济、生态等方面的消极影响;同时在客观上引起了全国、全世界的高度关注,使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3.
"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现被用于指导我国的少数民族教育,这种教育形式早已不自觉地存在于中国古代的少数民族地区。清代羌族地区流存的汉、佛道、基督等多元文化教育,不仅引导了羌族的文化发展,还深远影响了羌人的族群认同心理。探索清代羌族地区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过程,科学分析其历史作用,有助于我们将多元文化教育与我国当下的民族教育结合起来,趋利避害,更好地实现其理想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 ,羌族宗法文化的存续与中原王朝宗法文化的渗透和传播有关 ,氏族血缘组织与初期国家行政、军事组织“三位一体”相结合的宗法统治 ,在古代羌族阶级社会亦有所表现。  相似文献   

15.
近百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对羌族社会、经济、文化等做了大量调查与研究,尤其对羌族的宗教、习俗、"释比"文化等做了详细的记叙和探讨,但对羌族民间信仰及其社会价值功能没有较为系统完整的梳理和研究。本文试通过大量文献资料、考古材料以及羌族民间神话、传说,祭祀礼仪活动等,对羌族民间信仰以及社会价值功能做些探讨,揭示古羌文化的基本原型,体现羌族原始宗教文化的最高原则,为羌族优秀的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继承和发扬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6.
5·12"汶川大地震已过去近3年,阿坝州是"5·12"汶川大地震的震中区,也是我国羌族人口聚居的核心区,国家在灾后重建中抢救与保护羌族地区民族文化,专门设立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本文紧抓文化部进行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契机,以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共生为研究核心,对阿坝羌族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游艺、杂技与竞技、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文化类型与藏回 汉族和谐共生的项目进行实证研究,探索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共生,推动后灾后时期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再论民族文化"灾后重建"中的民众主体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12汶川大地震后,遭受巨大重创的各地在灾后重建工作中得到了从中央到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援,生产生活恢复迅速.但在灾后羌族民族文化的重建规划中,外来援助者的救援意志以资金和规划的样式,相对淹没了被救助者--羌族民众主体的有效参与.而缺失了位居主体的少数民族民众的有效参与,所谓的"民族文化重建"只能沦为人造的民族文化空壳.必须呼吁停止一刀切的民族重建规划,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主体在灾后家园重建中的根基地位.  相似文献   

18.
汉字以其丰富的承意载物功能记载和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华夏文化的瑰丽宝藏和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代表姜炎崇羊文化的"羊"字字群,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承载了远古"亲孝贤羔"伦理道德思想,反映了神农始祖"祥和美义"的初级社会人际互动理念,揭示出民族"德善翔志"文化心理演进的轨迹,是我们弘扬优秀文化、追索人文精神、继承民族传统的信息宝库.  相似文献   

19.
羌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羌族传统文化是羌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一切文明的总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羌族传统文化在今天面临愈来愈剧烈的工业化与全球化的冲击过程中,又遭遇了5.12汶川特大地震的打击.本文基于灾后重建过程中文化保护与发展中所遭遇的困难和问题,将羌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灾后重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结合起来,探求羌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原则、途径和方式,试图在呈现现状、分析问题的同时,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具体项目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藏彝走廊"内藏族、羌族、彝族、纳西族、普米族、怒族、傈僳族等诸多民族的神话中不仅仅表述着白我族群的再生,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各族也在重新归类性地想像着该走廊中的其他族群,也就是一种族群关系在自我与他者的人群分类与界定中明晰地新生出来,从而形成了这些族群在文化认同、族群认同与祖源认同的同时也在进行着划分异类语言、异文化、异族群的文化地理及生存空间等多维空间的交叉性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