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2.
中国共产党人90年的奋斗历程,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形成了不朽的精神丰碑,它主要表现为十个方面:志存高远的执着精神,英勇顽强的牺牲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服务人民的奉献精神,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与时俱进的学习精神,五湖四海的团结精神,坚持真理的批评精神,清正廉洁的自律精神。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大报告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飞跃,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壮丽丰碑,再一次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是中国共产党在刚刚进入新世纪的一次新觉醒。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新觉醒的根本标志;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中国共产党人新觉醒的主要表现和行为特征;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共产党人的中期奋斗目标,是中国共产党人新觉醒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充分体现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新觉醒。实现这一战略目标,重要在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在于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提高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科学化水平,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谋取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解决民生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解决民生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构想,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落后面貌;作为第三代领导核心的江泽民同志把解决民生问题继续推向深入;在新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前人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把民生事业推向了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中国共产党人七十年的奋斗史表明,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涉及全局和根本的始终是国情问题。回顾和总结党在对国情的探索和实践中的历史经验,吸取教训,对于我们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少犯错误,少走弯路,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国情,是一个国家基本状况的综合反映,包括自然环境、历史变迁、民族传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科技、军事和国际环境等内容。其中经济和政治的状况,是国情诸内容的主要方面。中国共产党在创建之初,就开始注意到认清国  相似文献   

7.
赵毓琴 《北方论丛》2003,2(1):51-54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凭借其明治维新后迅速戒严化而成为东方经济、军事强国,加紧对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的武力吞并。侵略与反侵略、吞并与反吞并是当时东北亚地区政治矛盾之焦点,安重根事件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它反映出朝鲜民族的爱憎分明、以民族利益国家利益为重、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也说明一国国力的强盛是免遭侵略、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唯一保证。  相似文献   

8.
论经济发展的文化底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当代世界的发展,一个重要的全球趋势就是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现代经济发展中文化的、科学技术的、信息的,乃至心理的要素越来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对文化观念、文化运作的改革和探索也有了新的突破,文化与经济关系问题的研究,已成为理论界面临的一个充满诱惑力和挑战性的新课题。一、文化是经济的内在的本质属性在理论抽象中,对经济与文化的关系进行哲学反思时,经济与文化分别代表着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两个不同的存在,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决定文化。然而,文化除了被…  相似文献   

9.
西柏坡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德军 《东岳论丛》2003,24(6):26-31
西柏坡精神,是党中央、毛泽东在西柏坡时期铸就的一种代表历史转折的时代要求的革命精神,内容丰富,底蕴厚重。其中,"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进取精神,所蕴含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对革命事业高度负责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观;"实事求是、勇于创造"的创新精神,所蕴含的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观;"民主守纪、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所蕴含的是中国共产党人为民立国、执政为民的马克思主义全局观;"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自律精神,所蕴含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牢记宗旨、勤政廉政的马克思主义执政观。这种精神成果,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发展的,永远有着非同寻常的历史意蕴和自己的价值。它是中国共产党人永远拥有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民族之魂。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革命建设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深化对中国基本国情的认识,成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1.
12.
无政府主义对党的建设危害极大。在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时期和建党以后的长期战斗历程中,我们党一直没有停止过反对无政府主义的斗争。认真总结我党反对无政府主义斗争的历史经验,深刻分析无政府主义在新的历史时期的表现、特点及其巨大危害性,坚持不懈地开展反对无政府主义的斗争,对进一步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和组织建设,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邓小平和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实践活动的逐步展开和历史条件变化的情况下,顺应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进程和社会发展模式,致力于构建并践履以人民利益为本位的社会价值观,创立并逐步完善了共产党人的价值观体系,从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4.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从唯物史观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出发阐明了人民主体地位的重要依据,从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着眼论述了人民主体作用的基本标志,从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本质的维度指明了实现人民主体利益的现实途径,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规定了促进人民主体发展的目标体系,从而形成了内涵丰富、寓意深刻、颇具时代特色的人民主体观。  相似文献   

15.
基于对中国革命的阶段的正确认识,毛泽东首先提出了不怕资本主义的论断;而站在文明发展的高度,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人认为为了更好地搞好社会主义建设,应该学习资本主义;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江泽民等中国共产党人审时度势,认为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以陈独秀、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科学观进行了纵向考察,评述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问题的主要认识成果,描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观在中国形成、发展、完善的历史进程,旨在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历史借鉴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建立人民共和国以来最具深远意义的伟大创举,是30年来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最鲜明特点。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决定着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与时俱进"精神品格;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人发展和提升"与时俱进"的境界提供了哲学基础;注重学习,做学习型政党,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世界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和科学技术,坚持在实践中学习,推动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提升"与时俱进"精神品格的境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三大理论创新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突出精神品格。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是以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历史演变、基本内容、基本特征、历史地位为研究对象的整体研究.对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进行必要的历史考察、逻辑梳理、价值定位,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显得很有意义.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研究应遵循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文本与现实相联系、一般与个别相结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特点是事物演变过程的反映.从历史演变看,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体现了指导思想的相通性、基本国情的阶段性、民族文化的传承性、实践基础的动态性、时代课题的嬗变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