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题设计】 一位中国留学生刚到澳洲时,好不容易找了一份工作,然而招聘主管问他:“你有车吗?你会开车吗?这份工作没车是不行的。”为了这份工作,从未摸过方向盘的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有,会。”“四天后你开车来上班”,主管说。四天后开车上班,这位中国留学生做到了。他借钱买了一辆二手车,第一天跟人学开车,第二天摸索练习,第三天歪歪斜斜开着车上了路,第四天竟开着车去公司报到了。今天,他已是“澳洲电讯”的业务主管。  相似文献   

2.
没有舒适的办公环境,没有固定的休息时间,没有家人的时时关怀……可这些在王兴华看来并不算什么,因为他觉得:"工作就是去吃苦的,关键是我能从工作中学到什么。"2002年,当王兴华从上海电机学院计算机应用与维护专业毕业时,他作出了与很多年轻人截  相似文献   

3.
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之邀,数年前去美国任客座教授的妻兄阿良最近回国休假,亲戚朋友们纷纷去上海看望他。他一见我的面,劈头竟是一句:”你们文艺界怎么了?”我一时摸不着头脑,问:“什么怎么了?”他说:“你们这些作家、艺术家,近年来怎么尽搞出哪些东西。”我越发糊涂了:“你指的哪些东西?”  相似文献   

4.
《北方人》2006,(5)
一位原籍上海的中国留学生刚到澳大利亚的时候,为了寻找一份能够糊口的工作,他骑着一辆自行车沿着环澳公路走了数日,替人放羊、割草、收庄稼、洗碗……只要给一口饭吃,他就会暂且停下疲惫的脚步。一天,在唐人街一空餐馆打工的他,看见报纸上刊出了澳洲电讯公司的招聘启事。留学生担心自己英语不地道,专业不对口,他就选择了线路监控员的职位去应聘。过五关斩六将,眼看他就要得到那年薪三万五的职位了,不想招聘主管却出人意料地问他“你有车吗?你会开车吗?我们这份工作要时常外出,没有车寸步难行。”澳大利亚公民普遍拥有私家车,无车者寥若  相似文献   

5.
何苏军上中职学校时,学的是国际贸易专业。毕业时,他去了学校推荐的一家贸易单位。3个月过去了,他只能做些泡茶水、拿报纸、传真、复印等工作。他感到自己一点东西也没学到。而单位呢,则认为他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当然没看中他,就这样他离开了贸易公司。无奈之下,他找了家超市做收银员。几个月下来,他感觉这不是长久之计,因为这份工作的技能要求不高,工资也很低,又没有什么发展前途。  相似文献   

6.
法国少年皮尔从小就喜欢舞蹈,他的理想是当一名出色的舞蹈演员,可是因为家境贫寒,皮尔的父母不得不将他送到一家缝纫店当学徒工,希望他学一门手艺后能帮助家里减轻点负担。每天要在缝纫店工作十多个小时的皮尔,厌恶极了这份工作。更重要的是,他觉得自己是在虚度光阴。他认为,“与其这样痛苦地活着,还不如早早结束自己的生命。”就在皮尔准备跳河自杀的当晚,他突然想起了自己从小就崇拜的有着“芭蕾音乐之父”美誉的布  相似文献   

7.
为了爱情辞工作崔雪2004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后,应聘到上海的一家外企人力资源部工作。在别人眼里,做着一份轻松的活儿,拿着一份不错的薪水,足以让同龄女孩羡慕不已。然而,崔雪对这份工作却颇感无奈和烦恼。原来,公司老总以影响工作、难以管理为由,明文规定“内部员工之间不准谈恋爱”。而崔雪这个人力资源部的主办除了日常工作外,另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负责刺探“公司恋情”,然后“包拆婚姻”。因为是老总吩咐的事情,崔雪自然不敢怠慢。只要自己发现或是耳边传进同事间有恋爱苗头,崔雪就要担负起“消防员”的责职,找双  相似文献   

8.
一个来自贫寒之家的少年,因一时冲动持刀抢劫后被抓入狱。经过5年的改造,翻然悔悟的他出狱后决定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可是,因为他曾是“劳改犯”,处处遭到白眼和冷遇:不但曾经相爱的女友离他而去,认识他的人对他避而远之,就连去找工作,也连连碰壁……由此,他开始痛恨自己那张“穷凶极恶”的脸,并决定借钱去整容,以此把自己改变得“善良”一点。  相似文献   

9.
一、“因为……所以……”(一)课文内容(1)因为他工作很忙,所以我不愿意为这件小事情去打扰他。这是个偏正复句。前一分句说原因(或理由、根据),是偏分句,后一分句说结果,是正分句;用“因为”和“所以”联结起来。这种复句,反映的是事物间的因果关系,叫作因果关系的复句。两个分句间的因果关系很明确,有时也可以不用“因为”和“所以”,如上例就可以省去不用;也有时候,只用“因为”,或者只用“所以”。表示原因除用“因为”外,还常用“由于”。表示结果除用“所以”外,还常用“因此”等。有时候,先说表结果  相似文献   

10.
年近古稀、精神尚好、仍然奋笔耕耘的赵修身,不仅是报龄较长、较早被评为高级编辑、现任山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的老报人;而且又是较早成为省作协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年龄偏大的老作家。 几次想为赵老师写点专访,但他都是笑而不答、一再推辞。最近又去商谈,这回总算有点松口,但又提出两条:一是专访只能给《山西老年》,因为这份杂志的多数读者年龄相仿、“知音”甚多;二是稿子的主题最好写“爬格格”、“摇笔杆”的苦与乐,只要能把这个问题说清,或许也能引起老年朋友的共鸣。 说到“爬格格”,赵老师感受颇多。他说,办报纸我是  相似文献   

11.
昆茨信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学生想上一个好的学校,毕业了想找一份好的工作,内地的同胞想到沿海扎根,近来又耳闻不少台湾同胞愿把自己称为“来自台湾的上海人”。而上海的年轻一代呢,有不少更想去海外工作。不同于上一代的“洋插队”,他们的愿望,是去加拿大,去英国,是学以致用,在新世纪里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人。但我们发现,许多想去这些地区工作、读书的中国人老是找不到比较准确  相似文献   

12.
创业无悔     
因为不喜欢坐办公室,2011年从上海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后,陈佳烨没有像同班同学一样,去外贸公司工作,而是选择了创业。“创业是需要冲动的。”对于10年前的选择,陈佳烨如此回应。  相似文献   

13.
中山中路有多长,杭州的历史有多重,已定居上海多年的陈有章先生每次回杭州,总是要到中山中路上去走一走,按他老先生的话:“在中山中路上才能闻到老杭州的味道。”对于老街“,老杭州”总有一股根深蒂固的感情。中山中路旧时称为天街,在南宋期间,因为是专供皇帝通行的,所以又名“  相似文献   

14.
疏影 《社区》2012,(3):62-62
某天临近中午,我提着大包小包从超市出来,看到一辆空出租车驶过来,我赶紧招手,司机犹犹豫豫地停下,却并不让我上车,而是反复问我去哪个小区,问清后他如释重负地笑笑说:“还好,顺路的,上来吧!”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出租车司机,有点莫名其妙,于是路上我问他,如果不是顺路的话,是不是不打算挣我这份钱了?他厚道地笑一下说,是啊,因为他要急着赶回家做饭,这是每天雷打不动的工作。细问才知道,原来他妻子打工的公司附近有些小吃摊,她以前常在那儿解决午餐,看多了地沟油新闻后,  相似文献   

15.
提起奔驰,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尊贵豪华、面子身份等字眼,全世界企业家、影视明星、富翁等成功人士都喜欢使用奔驰轿车,许多国家更是把奔驰作为政府礼宾车。5月初,在上海车展现场引人注目的北汽展厅,曾被媒体称作“安舵主”的北汽控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安庆衡告诉记者:正是人们对奔驰的这种热爱打动了他,使他决心让北汽与奔驰“联姻”,为国人买来这份面子与荣耀。  相似文献   

16.
张宝珠 《社区》2005,(23):21-23
在上海,政府曾经为禁毒、帮教、青保工作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收获却总不理想。许多被救助者对“穿制服”的工作人员十分敏感,把对他们的关心当作歧视。而恰恰是这些连警察都“进”不去的地方,却接纳了社会工作者。政府从原来的“一线作战”转为“幕后操纵”,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将职业化、专业化的社工推向前台。这些直接扎根于社区一线工作的社工们以及他们专业化的工作方法,对于中国的社区工作者以及传统的社区工作模式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我的老爸真奇怪。在公司的员工眼中,他是个“成功人士”,因为他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在妈妈眼中,他是个“可爱的老公”,因为只要他在家,一定哄得妈妈像喝了蜜似的幸福;而在我眼中,他是“读不懂的书”,因为他实在难以琢磨。说他疼爱我吧,的确是的。从小我走路的姿势就很难看,一点也不像个女孩子——弓腰耸背的,为了纠正我的不良习惯,爸爸专门送我去学“跆拳道”,不管刮风还是下雨,也不管工作有多忙;说他心狠吧,的确是的,看到我练“跆拳道”时摔得哇哇大哭,也没有哄过我一次,还比不上教练呢!最可气的是,有一次他还不让教练给我擦眼泪。时间上,说…  相似文献   

18.
“去上海投资、到上海发展、在上海安家”已成为当今台湾人的热门话题和一种潮流。十多年来,奔赴上海的台湾人像滚雪球似的不断壮大。由于有了众多台湾女性的不断加入,这个奇妙的“雪球”变得色彩靓丽。据估计,目前常住上海的台湾女性多达八九万人。这些进入大上海的台湾女性,几乎每个人都有动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19.
在国企成长     
<正>2020年,即毕业的前一年,我进入一家国企,踏上了实习之旅。在将近一年的实习生活中,我斗争、挣扎过,想过放弃这份工作,但最后还是选择留下,只因我明白,自己在国企的历练远远不够,还想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更大的作用。认真做好小事我毕业于上海信息技术学校、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中高职贯通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所在的这家国企里有很多优秀的员工。因为深知自己和别人的差距,我打定了主意“少说话、多做事”。  相似文献   

20.
何之 《老友》2011,(12):48-49
当时钟的分针和时针交迭在2011年元月31日12时刻度上,我结束了在《老友》杂志编辑部的全部工作——审稿、编辑、校对……这一刻,也同时完成了我由这份刊物的编者。到这份刊物的读者的身份转换。先哲们总是慨叹“人生最苦是别离”。然而在我。或许因为经历了太多死别生离、悲欢聚散,这次别离只是人生舞台上反复演示过的一次情节再现而不再苍凉伤感:或许因为自己已经感到没有能力和精力做好这份随时都要接受读者评鉴的工作。此刻选择离去正恰当其时而没有失落和惆怅。倒是卸下了肩头重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