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隐逸是唐末诗人的生存状态之一 ,由于时代不同 ,他们的隐逸方式也各具特色 ,在隐逸中表现了不同的思想感情。隐逸对唐末诗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使他们的作品在思想和艺术等方面均表现出不同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的田园诗,是和中国文人的隐逸人格精神紧密相连的。晚唐以来,以皎然、贯休为代表的诗僧创作了一批描写田园生活,反映隐逸思想的诗作,这些田园诗的思想内容和境界有别于盛唐时代诗人们亦官亦隐的心态和观念,而是对陶渊明时代那种亲近自然、躬耕陇亩的状态的某种复归。这种复归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诗人与田园的距离,一是诗人受儒教与佛...  相似文献   

3.
在文学史上,孟浩然、王维虽然同被称为"隐逸诗人",但实际上二人的隐逸思想多有差异。从二人的隐逸思想与仕进的关系以及二人在不同时期隐逸思想的性质来看,是有同有异。  相似文献   

4.
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从创作主体内在生成和发动的因素来看,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诗人情、志的内在一致,指向群体性怀抱的志意与杜甫内在的情感取得了一致,情感特别深厚;二是,在现实中,杜甫的志意(报国、济世、忧民)也受到了挫折,情志发生了矛盾,情感深沉郁结、不可排遣,体现在创作风格上即"沉郁顿挫"。情志是中国传统诗学的重要理论范畴,弄清其发生机制对诗人创作个性的形成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元代文人马致远的隐逸与东晋诗人陶渊明真正归于冲淡平和的隐逸并非完全相同。马致远在特殊的社会氛围中极力彰显道家隐逸文化精神,构成了元代文人"后陶渊明情结"的重要内涵,表现为在对污渎现实的参破和觉醒中,其人生观念与审美意绪的极力张扬,主体人格与生命意识的狂飙突进,不甘与无奈之中的游戏人生,代表着元代俗文学锐意创新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6.
陆游隐逸词的创作主要集中在乾道二年(1166)罢归乡居和淳熙七年(1180)出蜀东归退居山阴、宦游严州期间.陆游的隐逸词以越地自然山川、人文文化为背景,受张志和、朱敦儒的影响颇深,与张、朱均是越地隐逸"文化场"中有影响力的人.陆游隐逸思想与越文化中悠久的隐逸人文渊薮、山阴陆氏家族崇道家学家风和个人性情的矛盾有直接的联系.陆游个性中儒道两极都表现得十分鲜明,呈现出越文化母体中本身兼备的慷慨激越和放逸潇散两种特质.  相似文献   

7.
魏末阮籍、嵇康处于全身远害的忧患心理状态之下,在诗歌中大量抒发了渴望隐逸的思想感情,因此,表现出由忧患避世到企慕隐逸的思想发展轨迹。但由于他们企慕隐逸此时只是存在于思想层面,诗人并未真正归隐山林,因此以隐逸缘由叙述与希企隐逸的志向表述为主要结构模式,由于性格、观念的不同,他们的隐逸诗中意象、情感也分别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卓冠一代的大诗人.其人格中兼有儒家的济世与"固穷"、隐者的避世与"出世"、道家的超然与自然、文人的漠然与傲然等多重性.这种人生态度和处世方法对中国乃至世界的骚人墨客尤其是唐宋以来的文人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论盛唐、中唐隐逸诗人的“真隐”和“心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盛唐隐逸诗人的"真隐"和中唐隐逸诗人的"心隐"的剖析,揭示出盛唐、中唐隐逸诗人走的是一条由"真隐"向"心隐"逐渐泛化的精神之路.  相似文献   

10.
在西晋士人中间,普遍存在着以隐逸为高的思想,但他们大多看中的是一种心神的超然无累,而不是想要真正栖遁山泽。西晋诗人们的思想感情则处于仕与隐的矛盾冲突中,在他们的诗歌中,一方面表达了对官宦生活的眷恋,一方面又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本文对西晋诗人的这种思想心态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1.
略论儒道两家的隐逸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儒道两家同时开启了中国隐逸思想的端绪,但有着实质性的区别。对儒家而言,隐逸既是反抗的方式,也是待时而动的权变,此乃儒家的实践理性在遭遇挫折后表现出的世俗化的成熟。隐逸与道家尤其与庄子的渊源更深,但庄子的隐逸是近乎"涅"的"美丽的死亡",因此,固然不乏诗意,但却远不如儒家富有操作性。这种非人间性格偏离了大众的普遍人格,故只能作为道德的至高点,成为可望不可及的人生的彼岸。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人们对阮籍的关注多在其傲世睨物、指斥名教、耽酒荒放、遗落世事的思想旨趣和人格形象上。其实,细观阮籍一生的为文和为人,深入其骨髓的依然是儒家济世安邦的理想和雄心。尽管世事多舛,他的内心也充满了矛盾和痛苦,但始终没有放弃济世之志,体现出一个正直的封建知识分子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3.
葛洪的隐逸思想贯穿着出处两难的紧张和矛盾.趋利避害、保身全志、重生贵生等是其隐逸思想的基础,显隐任时、出处同归、尊隐重隐、融儒入道是其隐逸理论的基本特点.其隐逸思想体现了儒道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也是魏晋时期儒道会通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中国古代文人隐逸思想的阐述,认为中国的休闲文化源远流长,从原始人类温饱之余的"倚木而息"到<庄子>的"虚静无为",乃至到古代隐士的隐逸藏身,这其中始终贯穿着一条休闲文化的主线.在此基础上,指出中国古代的隐逸休闲思想体现了一种非功利性的人格独立化和自由化,是与自然相和谐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5.
近代诗人袁昶在同光体浙派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过去学界一直认为他是洋务派作家,通过对其政治活动与主张的具体考辨后指出,他应该属于维新派作家.在晚清特定政治背景下,袁昶既不能济世救国,又不能隐逸闲居,只能以一种痛苦的"朝隐"心态来消磨时日,这使得他大量的山水诗具有独特的意味.由此两方面入手,我们能够较全面地重新认识这位过去被视为保守派的诗人,同时,也能够对其诗歌创作中丰厚的内蕴、喷礴的情感与风格的博综做新的评价与体认.  相似文献   

16.
受儒释道多种思想的影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歌亦表现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倾向.儒家的理想人格设计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用世精神、道家思想中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佛家出世的清静虚幻带给诗人的精神安宁是杜甫诗歌表现出浪漫色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两汉之际隐者不畏死亡而坚持的是志节与信义;其隐居皆因对社会现状和政权当局不满。东汉初,隐者为“志”而隐,坚持不臣不友的独立人格。东汉中后期道家型隐逸人格出现并受推崇,此时隐者表现出对社会的批判意识。建安年间人们对隐逸行为多持否定态度。曹魏前期,隐逸人物风范的道家化,表明道家人格成为人们的理想人格一般都从隐者能激贪厉俗的社会功能方面肯定其存在的意义。曹魏后期,嵇康从追求精神境界和循性守志角度肯定出处两种行为。阮籍则否定超然事外而贱身的隐居方式,追求超然世外、遨游于精神之乡的高蹈行径。  相似文献   

18.
东汉中后期名士郭泰生命历程经历了三次转折,总趋势是由积极入世转向避世.他以其不仕不隐的独特风姿享有盛名.其行为缘于济世行义之志与乱世生存欲望的冲突.而士群对其行为持理解和赞赏态度,反映了艰难生存处境下士人的矛盾心态.后世对郭泰毁誉不一,表明不同时期士人在道义感和生命意识间取向相异,它所揭示的是儒家人格在中国士人心态史上的流变.  相似文献   

19.
隐逸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渗透于宗教之中,在道教中形成了不同于"士隐"的"道隐"风范,这在张三丰的"隐仙"人格中得到了鲜明的表现."隐逸"行为既是一种宗教修炼的手段,又是一种至乐的审美生活方式,达到了宗教与审美交融和谐的生命境界.  相似文献   

20.
以《游北山赋》为代表的隐逸赋既描写了王绩个人的隐逸生活,也深隐着他一生的思索与矛盾复杂的生命意识。他遵奉老庄的自然价值生命观,但儒家的济世情怀与伦理价值生命观在他那里也根深蒂固。他既有通达的死亡态度又不乏对游仙的隐约向往。王绩赋文中这些矛盾心绪既有时代风云的影响,也有地域文化的浸染;既源于家学的熏陶与培育,更关乎个人的经历与秉赋。对应于三仕三隐的人生历程,王绩的赋风也经历着由细密富丽到淡朴疏野的渐变。无论从赋篇语言与结构的过渡,还是从隐逸思想与题材的承转来看,王绩在赋史上都有着重要的承传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