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列斐伏尔否认自然辩证法的存在,认为辩证法只是人的意识的辩证法,强调要用实践观点去看待自然,强调自然界要由人赋予意义,认为经过人的活动改造过的自然界以人为中心,提出"实践的人化自然观",但他并未取消实践的唯物主义前提,并不否定"人化自然"的客观性,而是强调自然物质是实践赖以存在的基础、前提.  相似文献   

2.
现代人认识能力的提高、认识条件的变化,并不意味着他要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不。心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无需经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借助现代人的认识的某些特声、来否认感性认识作为人类认识发展中的一个阶段的倾向是错误的。在现代认识条件下.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肯定感性认识在认识发展过程中的独特作用仍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产业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高等教育产业化其实并不否认教育的上层建筑性质,而是强调教育具有经济和社会双重目标。要促进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发展,应主要侧重几个环节展开,并重点突破在产业化过程中的几个障碍。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明确提出"STS"的概念,但他们的著作中蕴涵着内容丰富而深刻的STS思想。马克思主义STS思想具有双重维度,突出表现在科学技术对自然、社会和人的双重作用。科学技术不仅改造和利用自然,而且破坏甚至摧毁自然;科学技术不仅推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时又会阻碍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促进人的解放,又会使人陷入新的"奴役"之中。马克思主义STS思想的根本启示在于:要克服科学技术的负效应,使其与自然、社会、人自身协调发展,从根本上说不是要消除科学技术自身,而是要改造科学技术的应用环境。  相似文献   

5.
人类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类改造利用自然界能力的提高而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古代 ,由于认识自然和控制改造自然的能力都极其有限 ,因而人类把自然界当作至高无上的神加以崇拜 ;近代以来 ,由于科学和生产力的迅猛发展 ,人类试图把自然界当作一种异己和敌对的力量加以征服 ;从 2 0世纪 60年代开始 ,由于生态危机日益严重 ,随之诞生了反人类中心主义思潮  相似文献   

6.
真理标准有适用局限,这就是只能检验解释性认识,不能检验改造性认识.因为改造性认识没有是非真伪之辨,只有好坏优劣之分.这表明解决认识问题,除了要有实践标准或真理标准,还要有价值标准或价值目标.价值目标既能判断改造性认识,又能判断改造性实践意味着价值目标是改造世界的标准.在改造世界的价值目标面前,所有事物都不是神圣而不可更改的;所有事物都只不过是实现价值目标的手段或工具.价值目标不仅能对已实施的改造方案进行价值评判,而且能在改造对象之前,就对各种可实施的改造方案进行优选.  相似文献   

7.
现实中可持续发展观有三大缺陷 :第一 ,侧重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而忽视了社会和人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 ,侧重于发展的可持续性而不是可持续发展 ;第三 ,侧重于显性价值 (现实价值 )而忽略了隐性价值 (潜在价值 )。健全的持续发展观实践中必须强调自然、社会、人的整体的全面的可持续发展 ;要以发展为前提做到价值和真理的统一 ;要注重隐性价值 ,倡导自然守护主义。  相似文献   

8.
否认文化发展的历史延续性并不符合历史发展的实际,文化发展是继承与扬弃的复调变奏;政治立场与审美态度的纠结是传统文论与现代文论的共同特征;激浊扬清、救济时病是中国文论前后一贯的追求;中国传统文化三教并存的基本格局也一样影响了现代文论的基本形态,中国现代文论的发展实际证明现代化并不是西方化。  相似文献   

9.
J·B·福斯特生态基本三角思想主张社会主义不是建立在以剥削人们的劳动和征服占有自然为代价的积累财富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稳固的生态原则基础上的公正和可持续的社会,主张坚持以人为本,土地、食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应当基于满足人的需求之上而不是依赖纯粹的市场力量从而为资本所控制,特别要优先考虑穷人而不是利润和生产,强调满足基本需要和确保长期安全的重要性。自然资源应由社会运用而非占有,使自然和生产社会化,构建生态道德价值观念,尊重自然,合理地调节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仅满足当前的世代也要满足未来的世代的需要,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自然格是出自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审美范畴,它代表的是诗歌所具有的冲淡自然的风格品味;自然主义是在19世纪后半叶诞生于法国的一股文艺思潮,它主张文学应该逼真地再现社会人生.它们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两种文艺思想,因此在表面上都强调自然的前提下仍然存在很多差异.通过比较发现,无论是在表达内容上的丰富淳厚,还是在表达方式上的艺术追求,或是在表达效果上的境界创造,自然格比自然主义更具有审美价值,因为自然格强调的是艺术的自然,自然主义更倾向于是科学的自然.  相似文献   

11.
对人性问题的教育学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教育学的视角探讨人性问题,应注意把握如下三个重要环节:一、人性在很大程度上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产物;教育对于人性具有定向、引导、控制和改变的积极作用。二、传统观点认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在教育学看来,人性是变化的、发展的和可培养的。本性“难移”,只是表明本性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并不表明其具有绝对的不变性。对于本性中的天性力量,正确的做法是“不必移”;对于本性中的自发成分,不“强移”;而对于本性中的消极因素,也不宜“硬移”;只要坚持因势利导、矫正和完善并举的措施,就不难达到对人性转化提升的目的。三、造成问题学生“人性缺失”的重要原因,不仅在于学生在以往经历中有可能受到的非人性的对待,而且也在于学校“人性养成”实践的薄弱乏力所致。从人性作为检验人的自身行为是否同社会相和谐这一尺度上说,培养学生自觉的人性意识、和谐的人性素养,无疑是当前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2.
在中西方文化中,各种法学学派对法的本质的认识和认知都有很大的不同,至今理论界都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放眼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用法治来治理国家,使法治的选择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成为人类普遍的选择:纵观历史,从古代宗法制度到现代法治,从人治到法治,反映了人们对法的规律的认识的加深,因此,也揭示了法有着自身内在的规律,如同自然界有着自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法的规律亦有其客观性.  相似文献   

13.
当前社会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引发我们对中国古代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文章旨在考查这一关系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反映,认为随着人类认识程度与观察视角的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大致经历了一个从畏惧敬慕到同生共处,再到发现欣赏、引为知己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并非阶段分明,而是时有交叉并存的,但不论怎样,其旨归始终不变,即探询人与自然的相通之道,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14.
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业发展经历了木材生产为主阶段和生态或环境林业阶段。随着自然、社会环境的变化,这两个阶段的林业生产模式已不能全面、准确地概括林业发展规律。资源条件、产业条件和环境条件决定了中国应当发展多功能林业。多功能林业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变,注重多重效益。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在林业发展中应得到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5.
该文指出,灾害是人类与自然界系统关系失调的结果。在工业时代,人类生产迅速发展,破坏了这个系统最敏感部分之间的和谐结构。环境与资源危机促使人类的生产、生活与思维方式发生变革。人类必将在21世纪依靠几千年积累的文化成果,成功地建立人类与自然界新的和谐,并使灾害从高峰迅速回落。  相似文献   

16.
贝娄在其小说中发出了生态批评的声音,其作品呈现了他的和谐生态观以及他对人类生存环境所具有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小说《院长的十二月》就是一个极好的例证。小说不仅表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而且表现了人在与自然的对抗中自我的深刻异化。贝娄在小说中呼唤通过建立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使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走上良性发展的轨迹,实现人对自然的“浪漫式回归”、人与自然的美好相遇。  相似文献   

17.
在18~19世纪欧洲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分析了歌德《威廉·迈斯特》中的教育思想。分析认为,《威廉·迈斯特》作为教育/启悟小说,不仅追寻一种和谐健全的人性理想,而且思考了宗教信仰和人性关系;表达了歌德对教育实践的思考,即艺术是培养全面发展和和谐一致的人的一种手段,社会也不能束缚个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教育学的性质是指教育学这种知识所具有的内在特征 ,它主要是由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决定的。尤其是研究方法对教育学性质的影响 :体悟、总结赋予教育学经验性质 ;反思、批判赋予教育学哲学性质 ;实证、实验赋予教育学科学性质 ;价值沉思赋予教育学文化性质。教育学性质的多重性 ,使得教育学获得了多元化发展。即使有了单数的教育学体系 ,教育学的性质也不会改变。  相似文献   

19.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的修改演绎着宪法内涵的变化。经济体制的变化是宪法嬗变的基础,是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最集中最典型的反映;政治体制的变化是宪法嬗变的重要表现;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宪法的归宿;国家根本任务的变化是宪法朝着科学化方向发展的明证;“人民性”是国家根本制度的发展趋向。宪法仍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但社会主义中国不会变,不该变,不能变。  相似文献   

20.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社会有机体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亚里士多德开始 ,西方哲学就有把事物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考察的传统 ,黑格尔尤其如此。马克思继承了这一合理思想 ,认为一定的社会是建立在物质生产基础之上的有规律可循的相互作用的整体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机体内部的结构和关系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对社会有机体的研究方法也不是历史主义的发生学方法 ,本质上是功能分析方法。这对于我们今天正确认识和研究社会问题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