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在当代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创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在19世纪中期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时代.150年后的今天,世界经济领域发生巨大变化,时代发展提出许多新问题,马克思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面临着新挑战.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主课题.作者从五个方面论述马克思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在当代面临的新挑战,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新拓展.  相似文献   

2.
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 ,要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出发 ,发展、完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 ,而不是要否定劳动价值理论 ,也不是给按生产要素分配寻找理论根据。在科技和社会分工高度发展的条件下 ,生产劳动的内涵应当扩展。但劳动仍然是价值的惟一源泉  相似文献   

3.
结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理论的研究和认识,这是党要在新世纪实践"三个代表"就必须在理论上加以解决的重大课题。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和研究,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和发展这一理论而不是否定它;劳动价值论必须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而增加新的时代内容,并对现时代的诸多变化作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诠释。  相似文献   

4.
私有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而对这个范畴进行理论批判起始于《184 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184 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必然产生私有财产 ,私有财产反过来又定会造成新的异化 ,因而 ,要反对异化劳动必须同时反对私有财产。而反对私有财产 ,不是反对所有的私有财产 ,反对的只应是人格化的奴役人、奴役劳动的资本。所以 ,最终的出路只能是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5.
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不同,在当代经济社会中,人类劳动领域大大拓宽了,劳动方式、劳动形态以及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然而,我国劳动法学界对劳动关系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早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畴,劳动法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必然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劳动关系概念必须进行理论上的修正。  相似文献   

6.
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不同,在当代经济社会中,人类劳动领域大大拓宽了,劳动方式、劳动形态以及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然而,我国劳动法学界对劳动关系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早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畴,劳动法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必然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劳动关系概念必须进行理论上的修正。  相似文献   

7.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是毛泽东教育思想最成熟最核心的内容,这一思想的形成有两个来源,一是他早年的经历和当时一些社会名流及其社会思潮的影响;二是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从而使“工读并行”合乎逻辑地升华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含义、内容、形式等方面,有其合理的现实的一面,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从而导致实践中出现一定的偏差。最突出的问题是对这种结合定位在体力劳动上,而不是劳动过程中的智力、科技要素上,这是与马克思主义的本意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趋势不完全一致的。这一点也是值得我们在理论上不断总结和反思的。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 ,首先是一种用来说明商品经济中“劳动的社会关系及其表现形式”的理论 ,而不是专门的关于“交换价值或价格的量的决定的理论” ,也不是专门的“收入分配”的理论和“剥削理论”。在私有制商品生产条件下 ,人类劳动采取了“私人劳动”的形式 ;私人劳动的“特殊的社会性质和关系” ,采取了“劳动产品的价值性质和价值关系”的形式。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价值” ,就是人类劳动的这种“异化形式”。它是“私有财产对私有财产的抽象关系”。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仍然是适用的 ,但在具体应用上应对具体事物作具体分析。劳动价值论中所说的“价值规定的内容” ,是“劳动时间的调节和社会劳动在各类不同生产之间的分配” ,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条件下它应当更多地用来解决生产方面的问题。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劳动价值论仍然是一元的 ;但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理论 ,则可能是多元的。应当允许和鼓励在坚持劳动价值论的前提下 ,进行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理论的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与生产劳动理论是两个不同的理论。在“生产劳动一般”中 ,包括了“脑力劳动”和“一般管理职能”。在“使用价值”中包括了“服务”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众多学者在门学科和社会生活中“财富”概念认识差异的分析,坚持了广义财富概念和狭义财富概念的分类,认同自然资源不是财富,和劳动一样,自然资源只是生产财富的源泉之一。同时,认同和支持古典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财富概念的定义,认同“财富是因稀缺而需要通过劳动生产出来的对人类有用的产品”。建议坚持经济学自身对“财富”概念的界定。  相似文献   

10.
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关于价值创造的理论视域来审视,现代经济社会中的科技劳动和生产劳动趋于相互融合的态势.一方面,我国经济理论界乃至经济哲学界关于"什么劳动创造价值"问题的争鸣,使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不断地从物质生产领域向精神生产领域拓展,以至于将科技劳动纳入"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范畴.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哲学界乃至经济理论界关于"什么是科技劳动"问题的探讨,使科技劳动不断地从知识生产领域向现代经济社会诸领域拓展,以至于使创造价值的各种劳动都在不同的程度上成为了"科技化的劳动"或"科技劳动".并且由现代经济社会之劳动方式的转变所呈现的新特征所决定,创造价值的劳动已形成"以科技劳动为核心"和"以准科技劳动为辅助"的新型生产劳动系统,以至于使传统的科技劳动和生产劳动呈现出一体化特征.这一研究,对于现代科技劳动价值论和马克思主义劳动力资本化理论的建构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基于思想生成视野把握马克思哲学核心范畴的内涵演变,是呈现马克思哲学本真精神的必要环节。实践概念是马克思哲学以“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超越传统西方哲学“逻辑在先”思维范式,进而真正实现其哲学革命的标志,也是人们把握历史、人的本质、分工、市民社会、资本以及自由等其他马克思哲学重要范畴的前提,而随着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这些基本概念的内涵也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2.
决定资源配置的是人的需要。人为地将劳动区分为生产性的和非生产性的是不必要的。生产过程中的非劳动要素只是节约劳动而不是增加劳动耗费 ,因而只是形成生产者剩余而不是创造价值。社会需求在许多个别劳动时间中边际地选择一个个别劳动时间作为商品的市场价值 ,长期竞争使该个别劳动时间成为部门平均生产条件。利润和利息是投资成本的补偿而不是剥削。  相似文献   

13.
劳动监察制度的生成逻辑及其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监察制度的生成既有历史的必然性,也有现实的依据,此外人权观念的勃兴和人权运动的兴起也对劳动监察制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劳动监察制度既是劳动法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劳动法制继续发展的必要保障,不仅有助于建设和谐社会和贯彻核心劳工标准,也有益于促进企业间的公平竞争和实现劳动者的劳动权。  相似文献   

14.
主要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关系这一学术界的热点问题进行了诠释,并指出其重大的现实意义.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问题.认识两者的区别和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分离是理解中国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关键所在;而理解两者的联系和逻辑的统一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与黑格尔从精神的角度设定劳动相反,马克思则从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角度,将劳动设定为人类有目的的创造性物质生产活动。马克思对劳动所作的本质性设定具有十分重要的唯物史观意义,既奠定了唯物史观的客观物质基础,也内在地蕴含着人的解放的现实逻辑。  相似文献   

16.
社会学需要探寻理解社会的多种理论逻辑。阿兰·图海纳在结构主义、功能主义之外,创造了一种行动主义社会学。他研究社会行动,却不是从行动概念出发,而是从劳动出发,研究劳动怎样规定主体、形成历史质和社会运动,从而通过劳动理解社会。这一理论贡献,对于我们研究中国社会学理论,理解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犯罪学在我国的兴起和发展,犯罪学研究成果颇丰,各种犯罪学论著为我国犯罪学学科建设和防止、减少犯罪奠定了基础。但是在劳动教养制度的存废之争面前,犯罪学关于劳动教养的研究却沉寂已久。劳动教养制度在性质、范围、对象、执行各方面和犯罪学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的研究息息相关,犯罪学研究应该关注社会现实中的犯罪倾向和治理,应该在劳动教养制度存废以及改革发展方面作出应有的贡献,以完成时代所赋予的犯罪学研究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8.
"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虽只一字之差,但内容上和本质上却不尽相同,导致生活中极易产生混淆。为了正确区分两种关系,本文提出了可供判断的几种区别要件。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体制的每一次变革与发展都深刻影响着劳动关系,劳动关系的演变也呈现出一定的历史规律。生产方式和经济基础的变更始终是劳动关系演变的决定性因素,劳动者主体作用的发挥始终是劳动关系演变中的决定力量,劳资关系从对立对抗走向互利共生是其发展的基本走向,劳动关系主体诉求的多元化是其演变中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劳动者的价值创造能力以激发劳动者主体作用,健全劳动者权益保障机制,处理好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充分发挥工会维护劳动者权益的作用,是新中国劳动关系演变的历史实践所带给我们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20.
论创新性劳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通过与常规性劳动比较 ,从创新性劳动的历史演变、创新性劳动的度量及投资与回报、创新性劳动者的报酬等方面进行讨论。阐述了创新性劳动规模和作用的增大导致了知识经济的出现 ,提出了创新性劳动的度量公式 ,探讨了创新性劳动投资和回报之间如何形成良性循环以及对创新性劳动者付酬如何实行按劳分配原则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