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斯宾格勒、汤因比、梁漱溟是现代思想史上极其重要的历史哲学家。他们立足全人类,以文化为主题探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和未来走向,从而形成别具特色、影响深远的文化史观。他们在文化主体、文化走向上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以各自深刻的内涵开拓了历史哲学新的研究领域。本文拟对斯宾格勒、汤因比和梁漱溟文化史观的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等深入比较,以期寻找他们在此问题的共通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重在阐述20世纪上半叶西方思辨历史哲学的代表人物斯宾格勒和汤因比的历史哲学思想,并试图从他们的思想发展中梳理思辨历史哲学的系统化与终结的线索,反思分析历史哲学产生的必然以及思辨历史哲学产生与存在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文献中,历史哲学常被区分为“实证的历史哲学”和“思辨的历史哲学”两个分支。黑格尔、斯宾格勒和汤因比是后一分支在近代的三位著名代表人物。历史哲学的这三大家体系,内容非常丰富,涉及的方面也很多。本文选择几个与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有关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谈谈作者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斯宾格勒(OswaldSpongier,1880-1936和汤因比(AmoldJWe,1889-1975)提出的文化形态学(亦称文化形态史观或历史形态学)对本世纪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发展产生过、并正在产生着重要影响,在中国也不例外。斯宾格勒,德国著名哲学家,曾先后就读慕尼黑大学、柏林大学和哈雷大学,自1911年开始研究历史哲学,其代表作《西方的没落》两卷本在1918年、1922年出版这部著作所阐述的核心内容是文化是某种自我完成的历史有机体,即认为文化有生、长、盛、衰发展阶段,犹如春、夏、秋、冬四季变迁一样,而且任何文化都不能逃脱这一自然运动周期,…  相似文献   

5.
汤因比从斯宾格勒那里继承了许多东西,在历史研究单位和世界历史体系、历史研究的方法、欧洲中心论等问题上,他们是一致的。但是汤因比也进行了发展,例如文明的起源及其原因、西方文明的前途、文明间的关系等问题上,汤因比论述较斯宾格勒要全面和系统。  相似文献   

6.
地方文化融入课程的哲学基础主要涉及以下哲学理念:生命哲学,以历史一文化倾向的狄尔泰和提出"文化循环论"的斯宾格勒为代表;哲学人类学,包括生物哲学人类学、心理哲学人类学和文化哲学人类学;卡西尔的人类文化哲学。地方文化融入课程的过程需要重点思考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传统与反思:斯宾格勒的时间观念刘莘对人类来说,时间或许永远是一个斯芬克斯之进,这不仅因为时间本身的难以把握,也在于人类历史上每一种文化、宗教和哲学都赋予了时间某种特殊的涵义。早在二千多年前,奥古斯丁就曾这样表达过对于时间的困惑:“……时间究竟是什么?...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以来,现代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化哲学无论在视野上,还是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重大的发展。各种文化哲学学说异彩纷呈,其中有柏格森的生命冲动的文化哲学、胡塞尔的本质的文化哲学、舍勒尔的情感的文化哲学、海德格尔与雅斯贝尔斯的存在主义的文化哲学、斯宾格勒与汤因比的历史的文化哲学、杜威的社会的文化哲学、弗洛伊德与荣格的  相似文献   

9.
德国哲学家O·斯宾格勒(1880-1936年)的历史形态学理论(文化形态史观),博大精深,坚涩意晦。其中关于文化和文明的阐释在历史哲学领域另辟蹊径,不乏真知灼见。然而,联瑜互见。本文对斯宾格勒的文化与文明观略做研究。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史观是一种新颖的历史哲学理论。其主要观点在1917年12月出版的《西方的没落》一书中反映出来。他认为,没有一般意义的历史,人类的历史是文化兴衰史,研究历史就是研究各民族、各地区各种文化的历史。“至今为止,我发现没有人仔细考虑过把哪一种文化的各个部门的表现形式内在地联系起来的形态关…  相似文献   

10.
历史哲学审视历史的视角是宏观的,尤其是思辨历史哲学在不同时期提出了多种历史分期理论及其标准。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以斯宾格勒和汤因比为代表的文明形态史观。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立足于经济关系,把不同历史时期的更替看作是经济关系总和的更替,把社会看成是具体的、历史的形态,清除了历史研究中的思辨性,既坚持了历史进步论,又体现出历史发展过程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1.
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作家,他把现实的社会生活作为自己取材的对象,竭力挖掘其中的内涵,发现其中蕴含着的美与魅力,将大众文学与高雅文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狄更斯创作的众多小说中,表现出一些共同的艺术特色,即作品的庶民性、独特的人物塑造观以及夸张和幽默的语言描写。狄更斯独特的创作手法使他的小说成为真正大众化的艺术形式,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相似文献   

12.
半个多世纪以来,刘守华一直恪守“民间故事是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艺术”这个学术观念,探索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包括文艺学的研究、比较研究、类型研究等等,以期从不同的通道切入民间故事的艺术世界。正是这一理念及其探索,把他的研究与其他流派、其他学人区别了开来。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以来,他的学术视野不断扩大,研究方法逐渐从单一到多元综合,不仅打破了对民间故事学的文艺学研究,也打破了西方来源和背景的类型学研究,在多重文化纵横交错的历史背景上审视中国民间故事的构成演进,揭示各族民间故事丰厚的文化内涵与多姿多彩的艺术特色,从而以自己独有而深入的学术成就推进了国际民间叙事研究。  相似文献   

13.
本文力图对20世纪晚期中国文学人性书写的历史关系和艺术传统作深层次的探讨,旨在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提供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艺术生产”这一理论范畴是马克思对人类艺术活动的一种命名。从《184 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剩余价值理论》等一系列著作 ,马克思日趋完备地探讨了艺术生产的一般规律及历史变迁 ,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 ,艺术生产的生产方式以及艺术生产力等问题 ,建构了较为系统的艺术生产理论。相对于从哲学的高度比照、规定艺术现象 ,艺术生产理论体现了从人类学、政治经济学等视角切入到艺术活动的另一理路。艺术生产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一个重要的理论创举 ,大大拓展了文艺学、美学的研究领域 ,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积极的当下意义。  相似文献   

15.
科学与哲学的关系问题是20世纪初中国哲学界争论的一个热点问题。对于当时流行的“科学已蚕食了哲学”、“科学最终将取代哲学”等观点,张东荪进行了自己的思考与回答,他认为,科学是不能代替哲学的,科学与哲学各有特质,二者不但无抗争而且能相得益彰,这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科学主义思潮涌动之中的另一种声音。重温他的观点,在哲学的自我理解中详细探索科学与哲学的关系会有益于深化我们对哲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云南明清高僧书画艺术对中国佛教文化和艺术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挖掘的空间也很大.作为明末清初滇文化的代言人,他们的生存方式、佛学思想、艺术活动、精神寄托乃至生命感悟都在书画艺术中得以彰显.明清滇僧大多诗书画无所不能,其中以普荷担当声名最为显著,影响深远.担当的作品,具有独特的禅画风格,意境冷逸、空蒙,具有较强的识别性和研究性.本文从书画理论、作品风格、禅学思想等几个方面,对担当书画艺术中所蕴涵的美学思想做出论述,同时通过作品对其审美取向和禅学思想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陈伯吹先生兼具作家、翻译家、学者、编辑等多重职业身份,他漫长的职业生涯所辐射的历史内容及其意味是格外丰富,也格外厚重的。陈伯吹及其一生的儿童文学活动,事实上已经构成了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发展进程的一个鲜活而典型的历史标本。通过对这一标本的分析和解读,我们会在相当程度上触碰到一段历史的真实脉动,发现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艺术进程中隐藏着的丰富奥秘。王宜清的新著《陈伯吹论》就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对研究对象及其所处的历史环境所怀有的一种尊重和理解的学术理性。  相似文献   

18.
运用中国传统文学中“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了宗白华艺术化人生观及其意境理论的成因:“意境”是宗白华美学思想的核心;意境审美精神源于他的人生意识和精神;中国传统思想“天人合一”成为影响他人生观及学术观的最基本要素。阐述了宗白华生命艺术化、艺术生命化,能及三位一体的人生观、艺术观、美学观。  相似文献   

19.
学术大师梁启超不仅是中国20世纪初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位融会中西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对中国近代历史文化思想发展起到了奠基和开拓作用。他在其历史文化思想中最重视对情感和艺术情感的研究。所提出的情感乃是艺术将生命与宇宙众生并合为一的通关见解、屈原词赋作为其情感化身令他最终"为情而死"等论点,均富有独创性和开拓性。  相似文献   

20.
鲁迅开启和造就了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鲁迅乡土小说透射出来的人格力量、文化器识、批判理性以及文本风格对整个20世纪乡土文学产生了极其重要的艺术影响,而他关于乡土文学本质的独特认识与理论建构也对现代乡土文学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规约、指导意义。鲁迅的乡土文学观与乡土小说实践是现代乡土文学艺术之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