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0 毫秒
1.
鲁迅是站在“时代”、“社会”的背景上来揭露“家”的本质,并且籍此强烈批判和否定传统文化。这是“五四”的精魂与血脉,丰富和完善了我们的精神资源与文化资源。而“京派”小说家明显背离了“五四”文学的主题与灵魂,抛弃和拒绝“时代”、“社会”,把“家”的外延缩小和简化, “单亲家庭”的模式改写了“家”的本质,从而偷偷地置换“五四”仁人志士的追求与理想。传统文化成了“京派”小说叙事的唯一动力和最高主题,这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明显不适宜,其反动性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2.
萧乾是京派作家的主要成员,也是京派文学的重要刊物《大公报》文艺副刊的主编,他以这个刊物为依托,组织起了一支强劲的书评队伍。萧乾与京派作家的书评活动,证明了京派文学在20世纪30年代的发展与影响。并有力地传递着京派作家的文学理念,即保持文学独立性,坚守“独立”和“公正”的批评原则。  相似文献   

3.
略说“京派”与“京派作家”萧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人们把“京派”作为现代文学的一个流派研究时,多半是把萧乾归入其中的。但有趣的是,萧乾本人却并不领这个情。笔者曾同萧乾先生作过一次长谈,就“京派作家”等问题向他请教,他不但否认自己同习惯上所说的“京派”有很多联系,甚至认为把“京派”作为一个文学流派来研究“本身就不很科学”(详见《京师访萧乾》,载《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四期。以下所引萧乾言论,未注出处者,均见此文)。这是颇耐寻味的。注意到萧乾如是说“京派”,再细察他创作的主要倾向,这位作家的流派归属问题的确是值得重新讨论的。  相似文献   

4.
京派经典性的代表作家,几乎都是外乡人.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废名笔下的“竹林”,都距北京很远,最多像周作人那样,作为一个外乡人写几篇小文,谈谈“北京的茶食”之类.这些人之所以走到一起,之所以叫“京派”,并不是他们对北京地域性的认同,而是一种更为宽泛、更为开阔的超越北京地域特性的文化认同.对京派文学来说,文化认同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历史文脉的认同;二是精神谱系的认同;三是审美追求的认同.对京派文化认同的理解,是认识京派本质内涵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李长之是中国现代文艺批评史上著名的京派文艺批评家,他对于胡适曾经提出的“‘五四’乃是一个文艺复兴”的观点作出反思,认为“五四”是启蒙而非“文艺复兴”。在此基础上,他倡导一种从语言层面体验作家生命情感的文艺批评方法,并积极从中国古代文化中去发掘“完人”人格和充溢着旺盛生命力的审美资源,以此来弥补“五四”新文化运动所造成的“生命力”匮乏的裂痕。  相似文献   

6.
论文在梳理意象概念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意象叙事理论 ,在微观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京派小说中的意象不仅是象征化的修辞手段 ,也具有贯串小说叙事结构的功能。京派小说的意象叙事显示了小说作者在小说艺术象征化方面的努力 ,体现了京派小说平和淡远、含蓄蕴藉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7.
本文旨在对现代中国文学史中一个庞杂而又研究成果甚多的“京派”群体 ,作一“文学社群”的文化整合审视 ,试图在群体的文化还原的过程中 ,就其生存时空的置换现象 ,探寻京派乡村与都市的地域转换构筑了群体丰富的文化意蕴 ,也创造了群体独特的文学话语和表现形式。京派文学本体的真正价值应该在一个广阔的空间得到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8.
何其芳作为年轻的京派文人,在其创作的文学道路上有一段可以称为"京派时期"的创作期,时间从1931年秋至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这一时期是何其芳多元创作期,诗歌、散文、小说、戏剧都有涉猎,艺术特征总体体现唯美主义,思想上把京派追求艺术独立的精神发挥到极致.但在他"京派时期"的后期,思想与创作随着人生路径的曲折与外部境遇的变化在不断嬗变,从极端追求唯美主义向现实主义渐变.通过对何其芳这一时期创作的研究,可以进一步理清他走向延安革命前的思想与文学追求,有助于研究其整个文学道路,对探讨现代典型作家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作为具有一定地域色彩的文学流派 ,京派与北平和乡土结下了不解之缘。对于北平 ,他们既有深深的眷恋之情与乡土认同感 ,也表现出对城市文明和古老历史的严肃反思与批判 ;对于生养他们的“原乡” ,他们总是抱着“乡下人”的自豪进行“回忆”与“展览” ,但这种“回忆”与“展览”又因“乡村知识者”的身份而时常表现出一种眷恋中的自我审视和背离故乡的原罪感。  相似文献   

10.
京派小说独特的美学价值在于构建了一个“残缺的悲剧世界” ,并深刻地展示了这个世界里强烈的“个体生命冲动”与人类共同面临的生存困惑 ,具有浓郁的哲学意味。这种“残缺”意境的营造是通过生命的“非必然死亡”和“不可知走向”来共同完成的 ,这种独特的审美视角使京派小说创作具有了本质上的群体性创作特征。  相似文献   

11.
反驳实践美学终结论——与章辉先生商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各种反实践美学的论文中,章辉的《实践美学一段问题史》是较有代表性的一篇,文章以当代西方美学思想为标准对实践美学进行了攻击,认为从时间标准来看,实践美学不具有现代性,因此是古典形态的美学;从空间标准来看,实践美学与西方当代美学潮流不符,又因为不能吸纳新的知识体系,因此实践美学到了终结的时候。这种分析既在逻辑上站不住脚,又不符合客观事实。实践美学正在发展,并未终结。  相似文献   

12.
散文是理解文学家和哲学家废名的桥梁,是其创作整体性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散文以"隔"为特色,一定程度上造成研究难度,但可从废名和周作人师生之间"隔"的异同,窥其一脉相承的文学趣味。从散文形式上剖析,废名从六朝散文中提炼出"乱写"的观念,其实质是重灵感的创作心理。二者共同形成其散文独特的"乱写"之"隔"的美学风格,有助于理解废名后期创作走向。  相似文献   

13.
《西铭》是张载一篇几百字的短文,表达了他的人生理想价值,讲述了人在天地间的地位,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并把“人”具体到“个人”,推出了人在天地间应尽到的责任和义务,是张载哲学思想的结晶。基于此,拟从“天人合一”的本体境界、“民胞物与”的大同境界、“存顺没宁”的生存境界三个方面对其境界特质进行分析,有助于理解和把握《西铭》的主旨,对于当下和此往人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是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14.
《五猖会》作为《朝花夕拾》中篇幅最短的小文,其阐释境遇在今日看来堪称黯淡,前人大多将其并入鲁迅抨击父权的系列,甚至于将其作为1919年所作《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脚注。但回归文本本身,比起强烈的价值抒发与议论,《五猖会》投注更多笔墨于游神赛会本身的趣味性,而最终作为全文之眼的“诧异”,除却顺承杂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谴责“父”之过的主题,似乎另有与之相异的阐释空间存在。  相似文献   

15.
塔斯基宣判"自然(日常)语言"死刑,是因为他发现它内含"矛盾被证".塔斯基误把自己犯的"矛盾定义"谬误"迁怒"、"归罪"于语言本身,所以塔斯基的"层级论"应被抛弃;哥德尔和塔斯基两者的理论"相通",自然也会受到质疑.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重点探讨了著名翻译学家钱钟书在其所著的《林纾的翻译》一文中所提出的“诱”、“讹”、“化”的翻译思想,以及其对于中西异质性语言文化之间的互解互译具有的理论上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南宋诗人杨万里身兼理学家和诗人的双重身份,他在潜心学术的同时,不仅接受了理学"格物致知"的认识方法,而且将"格物致知"与诗歌创作在思维和审美领域里沟通起来.他所创立的"诚斋体",最大的特点就是以自然物象为主要的审美对象,并以独特的视角去对待宇宙自然."诚斋体"的这种审美特质与"格物致知"在本体论、认识论中所体现出的美学意蕴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力图通过"格物致知"与"诚斋体"之间关系的一个侧面,表明文化学术思想经过诗人这个中介,可以化为诗人的人生态度和人格精神,并经过心灵与情感的融会,成为审美化的诗性流露,杨万里则充分体现了这一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8.
散文名著《瓦尔登湖》是美国著名作家亨利·大卫·梭罗的文学才华和人生哲学的集中体现,其篇章结构和人生哲学层面洋溢着的和谐之美,对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具有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科技期刊出版中“一稿多投”问题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科技期刊中“一稿多投”的原因,认为:职称晋升评审办法等的弊端是导致作者不顾《著作权法》“一稿多投”的直接原因。出版单位未在《著作权法》规定的一个月内给作者录用与否的通知,及出版时滞过长等导致“一稿多发”。缩短审稿时限和出版时滞,及时与作者沟通,解决“一稿多发”是目前出版者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20.
成功教育的宗旨是通过帮助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念,充分发挥其潜能,从而走向成功.这其中首要的是教师对学生能够取得成功的积极预期.文章试图通过对教师期望的剖析,研究成功教育实践中教师怎样形成对学生的积极期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