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作为新的政治理念与政治分析框架,"善治"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建设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借鉴"善治"加强党的执政理念建设,必须变革领导观念,科学处理党与社会的关系;强化执政合法性理念,赢得广泛、深刻的认同和支持;确立执政的民主、法治理念,实现民主执政与依法执政;牢固树立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理念,增强责任意识与使命感;坚持和完善执政为民的公仆理念,建设"服务型政党"。  相似文献   

2.
欧洲社会党组织资源建设的举措主要包括:增加党员数量,提高党员质量;构建政党组织网络体系,拓展组织空间;增强党组织的包容性,扩大政党的社会基础;实现"民主"和"秩序"的统一,增强组织的行动能力。它对中国共产党组织资源建设的现实启示主要是:提升党组织成员的素质,强化组织资源安全观;积极拓展党的组织网络,丰富组织资源;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以及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坚持民主执政是由党的性质和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也顺应了世界政党执政的一般潮流。共产党在民主执政中,必须正确处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与依法执政的关系;正确处理党内民主与社会民主的关系;正确处理民主执政与监督机制建设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党的执政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夯实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相似文献   

4.
从"民主革命"到"民主执政",经过90年的不断探索,我们党逐渐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初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5.
党内民主视角下协调人际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必须高度重视扩大党内民主,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科学化水平。在党内民主视野下,协调党内人际关系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新课题。协调人际关系要遵循客观规律和基本原则,要掌握和运用协调人际关系的艺术,增强基层党组织服务大局,推动发展,维护和谐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执政为民是实践党的宗旨的内在要求;执政为民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执政为民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强化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的企业民主管理思想创立于中国共产党成立早期,伴随着党的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回顾党的企业民主管理思想的发展历程,其脉路就是由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初创,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形成与确立,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发展,再到新时代以来的完善与深化。这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和“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的历史展开和充分发展,体现了党的企业民主管理思想不断走向全面完善。党的企业民主管理思想作为党领导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者进行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武器,其发展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关于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十分重视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从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在全党提出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是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的制度保障;坚持党的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原则,防止个人包办;倡导废除党内领导职务的终身制,实行党代会的常任代表制;建立和完善党内监察制度和纪律检查制度。这些重要思想的提出,对于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对于不断推进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坚持“先富”和“共富”的辩证统一;既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确立和实施“三步走”战略步骤;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党的利益、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高度统一性;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奋力“和平崛起”,建设“和谐世界”。  相似文献   

10.
动力问题至关重要。党内民主建设推进动力包括外部促进力和内在推动力两个方面。其中,外部促进力来自党外民主建设的压力和促进力,它包括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人民民主以及现代国际社会民主政治不断发展的新趋势、新现象等,这是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外因;内在推动力来自党内民主建设自身的推动力,即党员、党的干部和党的组织对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自觉要求和积极行动,以及党内民主制度的规范和保障作用,这是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内因和根本动力。二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动力源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动力系统。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具有“驱逐日寇”与“争取民主”的双重性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的民主政治,是以党的领导为前提、法制为保障、普选制为基础、“三三制”为原则、抗战和“帮忙政府”为目的的有机整体。这一民主实践既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也为今天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2.
抗战后期及其全面内战爆发前后,作为国共两党以外最大的党派--中国民主同盟,在坚持团结抗战、反对投降分裂,坚持和平民主、反对独裁内战的立场上,为争取抗战胜利以及维持国内和平民主、避免全面内战而积极奔走,为调解国共两党时张时驰的紧张关系、维护第二次国共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古田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重要会议,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古田会议基本内涵体现一个历史主题、一次重大探索和一种创新精神。即提出了不断加强党的建设的历史性课题;探索解决了新旧军队转变与建设的根本性问题;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主体的历史主动性与创造性。古田会议精神涵盖了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党内民主建设和军队建设的诸多思想理论,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的纪念活动是一种以历史事件或人物为载体并存在于一定时空内的群众性的仪式化行为。所有的纪念用的文本话语和行为方式与一定的时空情境相结合,最终体现了中共纪念活动的价值和内涵。抗战时期,中共充分利用媒介宣传和组织动员等方式,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九一八"纪念活动。这些纪念活动成为中共揭露日寇侵略罪行和野心、批判国民党妥协投降政策、表达团结抗战的政治主张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中共通过充分发挥纪念活动的激励、教育和导向等功能,不仅凝聚和整合了抗战力量,而且扩大了自身的影响,使自己成为抗战的中心,为抗战的最终胜利和中共自身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探寻抗战时期中共对"九一八"的纪念活动,对于我们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日军在滇西的细菌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 2年 5月滇西沦陷 ,云南由抗日大后方同时变成了抗日大前方。滇西沦陷之后 ,侵华日军在滇西进行了鲜为人知的细菌战。国民党元老李根源最早揭露这一罪行 ,中国滇西前线指挥官宋希濂 ,历史学家方国瑜 ,官方的卫生和救灾机构的报告 ,以及当代学者的调查 ,都证实了日军在滇西实施细菌战的罪恶事实 ,日本军人有的对此也供认不讳。  相似文献   

16.
延安民主模式是中国共产党民主政治实践的光辉典范,其政治模式是"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权和各级参议制的直接选举制,经济模式主要体现在民主财政方面,文化模式主要指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延安民主模式的最高原则是新三民主义,建立的是新民主主义的抗日民主制度,包括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两大部分。延安民主模式对于当代中国共产党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时期 ,日军在 1 94 0 - 1 94 4年间 ,对浙赣铁路沿线地区实行了残酷的细菌战 ,其中包括炭疽攻击。炭疽菌是日军主要的细菌战剂 ,是 731部队的研究重点 ,数次在浙赣细菌战中投入使用。实地调查表明 ,日军的炭疽攻击造成了浙赣地区民众大范围皮肤炭疽的出现 ,危害极大 ,惨无人道 ,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的。日军细菌战犯不满足于此 ,他们冀图进一步研制出吸入性炭疽 ,制造能造成数十万人巨大伤亡的杀戮工具。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初期,日本侵略者凭借其强大的实力,采取了“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一举击溃国民政府,结束对华战争。但日本的这一战略在中国军民的顽强的抵抗下,不久就宣告破产。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侵略者不得不改“速战速决”战略为“持久战略”,并将这一政策与建立傀儡政权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傀儡政权是日本“以华制华”政策的核心,正是在日本侵略者的大力扶持下,先是出现了华北、华中的地方傀儡政权,进而汪精卫又建立了统一的汉奸傀儡政权,成为日本侵华的工具。  相似文献   

19.
赛珍珠的长篇小说<龙子>忠实记录了日军在华的种种残暴行径,真实再现了中国人在抗日战争初期、中期的心路历程,真切反映了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英雄壮举,同时,深刻反省了战争扭曲人性所带来的严重恶果.可以说,<龙子>是一部真实再现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史诗.  相似文献   

20.
皇权政治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权威的核心内容并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色。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皇朝统治,但是却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超凡魅力型政治权威的本质。邓小平清醒的看到了中国政治权威的弊端,认识到这是事关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长期执政的问题,由此开始了对中国共产党政治权威的重塑。首先,正确处理了领袖个人权威与政党权威的关系,带头实行了退休制度。其次,强调民主权威和法治权威,坚决要求把党和政府的权威建立在人民民主的基础上。将党的执政活动切实纳入社会主义法治的轨道,建立了政治权威的法治基础。第三,加强中央权威,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个伟大而又艰巨的事业,必须依靠中央权威,必须由共产党领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