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这是我第三次为北大中文系博士生讲授“学术规范与研究方法”课程。这回的讲授,从题目到内容都做了较大调整;期末作业的要求也有改变,不再放任同学畅谈治学时的“心路历程”,而是要求针对我的第三讲“国际视野与汉学心态”和第七讲“从工具书到数据库”,来发议论、做文章。  相似文献   

2.
二十年来,我在北大中文系讲授多门学术史方面的课程,其中对学生最有帮助的,很可能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史”。这门课之所以比较受欢迎,因修课的大都是这个专业的研究生,有切身感受,且学了就能用。可我更愿意学生们放长视线,超越技术层面的考量,更多从学术精神及研究方法着眼。  相似文献   

3.
有感于中国学界的“世风日下”,从2006年春天起.北大中文系学术委员会决定。为所有博士生开设“学术规范与研究方法”课程。虽说是只有一个学分的“专题课”.但要求各专业的博士生都选,那等于就是“必修课”了。所谓“念博士”,历来以自学为主,只需选修很少的专业课程;现在,在教育部规定的外语和政治外,再加一门必修课,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4.
2010年春,我五次在北京大学讲授“学术规范与研究方法”课程。因中文系规定,此乃各专业研究生的必修课,很怕众口难调,耽误了大家的好时光,每回讲课,都努力变出一点新花样。总的思路是,软中有硬,寓劝诫于故事讲述与知识传授中。这回八讲的题目分别是:“学者生涯与学术道德”、“何为‘大学’——阅读《蔡孑民先生言行录》”、“永远的‘笳吹弦诵’——关于西南联大的历史、追忆及其阐释”、  相似文献   

5.
小引     
2010年春,我五次在北京大学讲授"学术规范与研究方法"课程。因中文系规定,此乃各专业研究生的必修课,很怕众口难调,耽误了大家的好时光,每回讲课,都努力变出一点新花样。总的思路是,软中有硬,寓劝诫于故事讲述与知识传授中。这回八讲的题目分别是:"学者生涯与学术道德"、"何为‘大学’——阅读  相似文献   

6.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国外语言学》杂志原主编赵世开先生逝世一周年了。一年来,我常常想起这位慈祥的长者。 上世纪80年代中叶,我读研究生的时候,导师胡明扬先生邀请一些著名语言学专家为我们开“语言学专题”课,赵先生是其中一位。赵先生1926年生于宁波,50年代初毕业于国立武汉大学外语系,后来考入北大中文系做研究生,师从高名凯教授治普通语言学。赵先生是做语言理论的,我们读研时他是社科院研究员、《国外语言学》的主编,大名鼎鼎。他与胡先生的学术兴趣有重合之处,也都是来自吴语区的语言学家,两人是旧交,所以胡先生比较容易能请到他,这是我们做学生的感到很高兴的事情。  相似文献   

7.
不必都是“纯学术”——回应李伯重先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读李伯重先生的《论学术与学术标准》①,对于文中浸润的纯正学术精神以及对中国学术发展的忧患意识,我深为感佩。惟作者所说“学术就是学者在‘象牙塔’中进行的‘为学术而学术’的‘纯学术’探索工作”,我觉此问题比较复杂。如此界定“学术”,可能体现了“学术”的主要精神,  相似文献   

8.
余三定 《云梦学刊》2009,30(4):20-21
笔者这里讲的传统学术,主要是指中国古代的学术。中国当代学术与传统学术的异同.是个很大的题目,我在此用描述性的语言谈点初步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正> 过去,我从未教过“史学概论”这门课。也没有想到过要教。最近,由于偶然的邀约,我在江南的一家学院里,试讲了这门课,积累了一点经验。记得开国之初,我与好友童书业一起开过“马列主义史学名著选读”,他讲《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我讲《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曾积累过一点经验。粉碎“四人帮”后,大家都招研究生,我给我的研究生和别人的研究生讲了一门《史部目录学》。三十余年前的一点积累和五六年前的一点积累,凑起来应付当前的这个陌生任务,其中带有很浓厚的探索心理。时下出版的“史学概论”方面的三本书,我都仔细读过了;杂志上的有关文章,也都读过了。在教学实践中,来证验其中的得失,和本人与书报文章间的异同。间有所得,不揣谫陋,写在下面。  相似文献   

10.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新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放 《天府新论》2010,(1):160-160,F0003
四川省委党校的周治滨先生让我给他的新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社会主义实现形式》作个序,并讲了两个很硬的理由:一是25年前就听过我的课,从此便成了我的忠实“粉丝”;二是该书多处引用了我的观点,参阅了我的著作和文章。其实,周先生用不着讲这些理由。作为一个毕生从事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老一辈理论工作者,看到不断有新的学术后辈关心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不断有新的社会主义学术成果涌现,我总是心满意足,无限欣喜的。  相似文献   

11.
庞晓光 《学术界》2012,(3):92-99,279,282
《学术界》2012年第1期“学术批评”栏目刊登了李涛博士、邬志辉教授的文章《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风规范议题三论——问学于李醒民教授》.虽然文中诸多钩章棘句增加了阅读理解的难度,但是耐下心来阅读几遍之后还是能够领会作者要传达的主旨.作者提出与李醒民教授截然相反的命题:“学术不可断然拒绝平庸”,“学界务须‘无中心’和‘祛导向’”.我以为,作者并没有理解李醒民教授倡言的“学术断然拒绝平庸”、“学界要以学术为中心和导向”的深意.为了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思想混乱,本文拟就这两个话题以及相关问题做进一步的讨论,期望澄清思想,正本清源,与两位作者以及广大读者在思想的砥砺中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论坛小结之一余三定各位同仁:我讲四个方面的意思:第一,补充一个看法。我认为,产生“项目至上”的原因与我们的学术评价机制紧密相关,“项目至上”是由走向极端的学术评价机制(过分量化,过分短期化)推动的。  相似文献   

13.
邹赞(以下简称邹):陈老师您好,您多年来从事比较诗学研究,并坚持为北大中文系本科生开设"比较文学原理"课,为研究生开设"比较诗学"课,您的课程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方法论意识,尤其是在进行比较文学论文的选题时,您强调要首先追问"比较"的有效性,"不比较可以吗?"这已经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语.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不同文学/文化间的交流对话也越来越频繁,为了防止不必要的"误读"与隔阂,很有必要构建起真正的"比较"学科意识和比较文学方法论.然而不容乐观的是,原本学理性十分严谨的比较文学在中国当前的学术实践中却被极端简化、扭曲了,人们随便拿起两个作家、几个文本乱比一通就以为是比较文学.  相似文献   

14.
浅议学术诚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学术诚信主要有两层含义 :对待科学要讲求“诚” ,对待其他研究者及其劳动成果要讲求“信”。当前学术诚信缺乏的主要原因有 :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不对称 ,传统诚信观的断裂 ,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学术管理乏力等。建设学术诚信的途径是 :从外在方面加强学术规范建设和加大学术管理力度 ,从内在方面加强学术诚信的法律观念和道德观念教育。  相似文献   

15.
课程阶段作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而我国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阶段培养模式发展到现在,课程设置具有稳定性、统一性和明显的版块组合特征及开设政治理论课重视思想教育的模块特征。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学习目标不明确、自学能力差、为考证而学及参与导师项目少、考核不能反映学生真实水平等是影响省重点高校硕士研究生质量的重要因素,其中自身因素是影响课程阶段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为此,应采取通过设置试听课等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转变学习动机、参与学术活动、注重实践和能力、改革考核方式等,使学校和学生共同为提高研究生质量而努力。  相似文献   

16.
张文定 《云梦学刊》2006,27(4):23-24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学术,一个时代的学术的发展与学术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在去年的发言中曾提到学术发展环境问题,当时没有机会细说。这次会上,我主要谈谈学术发展的环境问题。我以为,学术发展的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国际环境、文化环境。一、学术发展的政治环境讨论学术与政治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十分敏感和复杂的问题,很难说清楚。学术研究是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要讲理性、讲科学性。学者在研究中要有独立性。学术与政治的不分或者学者在学术研究上看“风”使舵,是学术的悲哀,政治的悲哀,时代的悲哀。徐思彦主编讲述1963年…  相似文献   

17.
学术自由是不少学者毕生追求和维护的理想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在王国维纪念碑碑文中写下“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历千万祀 ,与天壤而同久 ,共三光而永光”这一不朽名句 ,所表达的正是对学术自由之赞扬与向往。学者们之所以如此重视学术自由 ,除因为学术自由是学者从事学术活动、探究客观真理的必要条件与保障外 ,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 ,学术自由还是学术活动发展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8.
研究生教育质量价值取向有社会取向、学术取向和人本取向,当今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价值取向不利于研究生个体、高校学术和社会的科学发展,是一种不完全科学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价值取向.以人为本,确立研究生的主体地位和导师的主导作用,树立科学发展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价值取向须以“人本取向”为“主轴”,以“社会取向”和“学术取向”为“车轮”,方能扎实推进研究生教育质量建设、促进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社会科学论坛》在学术评论、学术创新方面发表了一些有影响的包括对社会焦点问题深层次思考的文章,引起了全国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关注。我们讨论《论坛》的提升和扩大影响,首先要根据我国的“刊情”和《论坛》的实情对于刊物的定位进行利弊权衡。目前《论坛》学术·思想·文化三块是保持不变还是向学术性方向靠拢或者兼及学术与普及,这是需要审慎考虑的问题,对此我没有调查,只是希望解决好再定位问题,这样就可能扩大《论坛》的生存空间、稳定和扩大读者群与作者群,我倾向于无论怎样的定位都需要在提高学术品位上多下功夫。我国社会科…  相似文献   

20.
杨大春 《湖南社会科学》2008,(6):I0001-I0001
我在一些文章中提到,我们进入到了一个文化唯物论的时代。其实,我本人从研究生阶段开始的学术生涯差不多也是一个从“精神”到“物质”的旅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