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读完《2001中国散文精选》,心情和负责编辑该书的韩小蕙女士一样复杂。当人们在2001年散文的苑囿里徜徉的时候,很快就发现,繁茂的花卉丛中,似乎缺少了点高大乔木所展示出来的葱郁绿色,从而使整座散文苑囿显得有几分平静和沉寂,恰如韩小蕙女士在《2001中国散……  相似文献   

2.
2006年12月7日上午,“皓首学术随笔座谈会”在中华书局召开。与会专家有文史学界泰斗来新夏、戴逸、冯其庸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刘梦溪先生、藏书家韦力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张梦阳研究员、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杨玉圣教授、《光明日报》资深记者韩小蕙女士等。  相似文献   

3.
白崇 《晋阳学刊》2008,(1):112-115
刘宋散文是魏晋散文到南朝散文的过渡,它既继承了魏晋散文重视抒情、古朴清竣的特征,又体现了散文骈对艺术、声律艺术的进步,在艺术特征上具有了古朴尚质与华丽整饬并存的特征。因此,刘宋散文既保留了魏晋散文的传统,又引导了南朝散文的发展,在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林非对我国现当代散文理论研究与建设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非先生对我国现当代散文理论的研究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科学地界说了散文创作与研究的特点、关键、使命价值和自己的"散文美文观",建构了自己系统的散文理论范畴体系,着力倡导散文创作的现代观念和创新意识,努力实践散文理论研究和散文创作的创新发展,对新时期散文理论与创作的繁荣,建有筚路蓝缕之功,起到承前启后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欧阳修是宋代的散文大家,在散文创作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本文从欧阳修散文的诗化现象、史化现象入手,对欧阳修散文的艺术风格进行了分析,力图探寻欧阳修散文本身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
贾平凹是新时期散文创作的重要作家,他较早地冲破了20世纪60年代杨朔、刘白羽程式化散文的禁锢.和巴金、孙犁等老一代散文大家一起,以自己的创作重新激活了当代散文应有的活力.他在散文创作理论上主张中西融合,但散文创作的实绩却主要表现出对中国古典文化传统自觉的继承.从思想内容看,其散文创作具有鲜明的平民意识,同时又对当代散文的文体建设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作为当代散文的重镇,贾平凹对一批散文作家特别是陕西的散文作家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贾平凹散文的意义应该放在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史上进行观照。贾平凹对中国当代散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些影响既在于其独具特色的散文创作,同时也在于其散文理论和散文编辑理念。贾平凹的“大散文”主张是中国当代散文美学的重要收获,这一主张改变了几十年的散文传统和流行风格,丰富了对散文审美内涵的理解,不仅具有汉语散文的文学史价值与理论价值,而且在散文创作上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贾平凹对散文创作有着自觉的探索精神,其风格的变化脉络清晰,有迹可循。贾平凹同时又是一位杰出的小说家,其散文创作在对小说与散文两种文体关系的理解上也极具启发性。  相似文献   

8.
散文对提升人的文学素养影响较大。近几年 ,电视屏幕上展播了散文这一新品种。通过电视散文与文学散文相比较 ,品评出电视散文源于文学散文 ,又超越于文学散文。电视散文有其发展的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9.
王萍 《河南社会科学》2003,11(3):154-156
余秋雨散文读者众多,好评如潮,其根本原因在于他突破简约、超越平庸、革新技法,实现了对散文多方位的超越,从而在中国散文史上树起了一座新的丰碑。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散文思潮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谷海慧 《江汉论坛》2004,(5):109-112
新时期以来,在西方文艺思潮的冲击下,小说、诗歌与戏剧的创作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人们眼中,只有散文相对沉寂。事实上,散文内部也经历了“形散神不散”、真实与虚构、“新潮散文”、“大散文”与“文体净化”、“文化散文”、“杨朔模式”与“重写文学史”、“学者散文”等一系列探讨及论争。有些问题至今没有定论,甚至永远不会得出结论。但是,在探讨中,散文的文体特色、创作空间等都在进一步明晰,一向比较缺席的散文理论也得到了建设。在对资料的梳理与综述中,我们发现,散文创作及理论研究还是相对滞后的,它亟需我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邯郸散文创作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水平,促成了“邯郸散文现象”。这一现象代表了邯郸散文的实力和成果,并且彰显了邯郸文化的深厚内蕴。对“邯郸散文现象”的成因、特点和价值做出整体性的梳理和关照,发掘这一文化现象的内涵和意义,并指出邯郸散文创作的局限,试图为邯郸散文的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2.
《新学术》2007,(5)
本文针对当下中国散文的变革实际,从原生态散文提出的必要性及其应当具备的写作姿态,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其中,对散文的叙述方式、散文的源流及其发展方向都进行了较为深刻的观察和思考。  相似文献   

13.
崔鹏云 《理论界》2008,(7):130-131
林语堂的散文创作体现出非常突出的幽默特征,这与其早期的散文主张有密切联系。林语堂早期极推崇散文的幽默化,并形成一定的理论特点。林语堂散文幽默特征还可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找到深刻的文化历史原因。林语堂散文不仅受到中、外小品文的双重影响,还与其政治信仰、文学主张相投合。并且这种幽默散文观,不仅包含了他人格与文格、生活与艺术相融合而形成的带有中庸文化色彩的本质,而且对言志派散文批评理论的构建,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从思潮的角度来看,当代散文的发展演变主要有两个高峰期,一是20世纪60年代,一是20世纪90年代。60年代的"诗化"散文的主要特征是"形散神不散"、显在象征和营造意境,其代表作家是杨朔。"诗化"散文思潮皈依传统的散文艺术美,对纠正当时直露粗糙的散文倾向有积极作用。90年代散文思潮也呈现多元倾向,分为通俗散文思潮、"文化散文"和"新艺术散文"。当代的散文思潮虽然规模不及小说诗歌,但仍然为散文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5.
电视散文以其更丰富多样的叙述方式和戏剧视角赢得了空前的观众,散文的写作和阅读日益走向大众化,电视散文的繁荣为不同层次散文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土壤。电视散文对传统散文模式的超越,可以从叙事学文本叙述方式的改变入手,从叙述主体、叙述人称和叙述话语等三方面解读。戏剧表现手法的借用作为叙事策略的另一方面,从戏剧情境、戏剧冲突、戏剧悬念和戏剧结构等四个方面为电视散文的生存提供了强大的保障。  相似文献   

16.
韩愈是司马迁之后最大的散文家。他领导古文运动,不仅有意识地在散文理论建设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而且潜心致力于散文创作实践,写出了许多典范性的散文作品。本文从对韩愈的典范散文的分析来谈韩愈在散文创作中是如何文道与如何抒情的。  相似文献   

17.
丁晓原 《文史哲》2005,(2):71-78
晚清散文以其独特的现代性元素,构成了中国现代散文的“基础性”平台。晚清散文的现代性元素序列中,关联着主体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情思意念,包括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的认知、理解、把握,在这种认知、理解、把握中,深度地体现着主体在中国与世界关联格局中的生存体验。这是最为重要的元素。同时,也包括主体的应于时势,与时俱进的散文观念。此外,散文存在的物质形态,主要指语言符号系统;散文的传播载体,主要指近代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报刊,等等,都具有现代性元素。这些元素的共同作用,生成了具有晚清特征的散文现代性的景观。  相似文献   

18.
赵秀媛 《东岳论丛》2001,22(4):125-128
在风云际会的 2 0世纪 ,中国与西方散文曾发生过两次深刻的遇合 ,并由此引发了中国散文文体的现代性革命。余秋雨散文在 90年代出现 ,引领了中国散文文体的第二次革命。余秋雨散文所表现出来的新质 ,诸如文体的自由开放、理性精神、大散文格局、以及散文的世俗化努力等 ,为中国散文在新世纪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资探讨的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9.
余光中先生的散文写作研究是二十世纪中华散文研究不能回避的一大课题。他在众多作品里表现出的对中华文化传统钟情孺慕的底色之美、对时空流转变换画面闪现的流光之美以及对汉语音韵节奏丰富创造的乐声之美,此三大特点是他散文创作理念的一种成功实践,也是他运用中文写作散文的审美特质。底色、流光与乐声统一汇合成了他娴熟而光彩的中文世界。研究其散文世界的三美特质,对散文创作和鉴赏颇有启示。  相似文献   

20.
黄开发 《学术研究》2022,(1):150-160
中国传统文章体制在近代受到西方纯文学观念的冲击而崩塌,以纯文学散文为本位的体类概念系统开始形成。根据现代散文的特点,依据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文体要素所占的比重,可以把现当代散文体类概念系统分为三级:第一级是作为文类概念的散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第二级是文体概念,可分为随笔、记叙抒情散文、纪实文学(非虚构文学)三种文体;第三级是体式概念,每种文体之下都有具体的样式。提升散文的纯文学品位一直是现代散文艺术追求持续不断的内驱力。百年来,散文作家主要从小说和诗歌两个方面汲取资源,强化现代汉语散文的纯文学素质。但早在1930年代,散文的纯文学化趋势就引起了鲁迅、周作人的忧思。近年来,纯文学散文观念也受到了从事现代散文和古代散文研究的学者的批评和质疑。纯文学观念是促成中国散文现代转型的主要动力之一,极大促进了人们对散文体类的认识,提高了散文的生产力和表现力,然而,如果依循一些"艺术散文"提倡者的设想来清理散文的门户,过度进行虚构,很容易降低散文的"即物性"与"逻辑性",弱化散文快速因应和介入社会现实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