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二鬼摔跤”的保护工作在夏邑政府的协调下有序进行,实施“二鬼摔跤”艺术的产业化建设是对其保护和传承的有效手段。如何在不改变“二鬼摔跤”文化内核的基础上与市场进行交接和融合,如何在实现经济创收的基础上提升其艺术特性,是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本文对“二鬼摔跤”的整体性保护和传承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一、清代满族摔跤习尚 《金史·蒲察世杰传》记载:“蒲察世杰本名阿撒,为人多力,每遇武士角力赌羊,辄胜之。”满族是女真人的后裔。这段记载表明早在女真人时期,满族摔跤就已成习俗。 1636年,皇太极称帝国号大清,废除诸申(女真旧称),定族名为满洲(满族)。为了“联蒙抗明”,当时与蒙古族诸部建立了友好同盟。每逢欢迎友好使节的宴会上,满、蒙摔跤手都要进行摔跤表演,作为娱乐。“天聪六年正月,皇太极赐门都号阿尔萨兰土谢图布库(象狮子一样勇猛的摔跤手),札尔麻号詹布库(象大象一样有力的摔跤手),特木德赫号  相似文献   

3.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我国少数民族摔跤运动,如搏克(蒙古族式摔跤)、且里西(维吾尔族式摔跤)、格(彝族式摔跤)、北嘎(藏族式摔跤)、绊跤(回族、满族式摔跤)、希日木(朝鲜族式摔跤)的渊源、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并阐述了我国少数民族摔跤所具有的健身娱乐、对抗竞技,以及传承民族文化、民族认同、民族经济的价值,旨在繁荣民族文化,推进民族文化交流,提升民族文化价值,弘扬民族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4.
满族小说不仅是本民族文化的结晶,也是整个中国文学的奇异瑰宝。但在长期的文学史研究中,却始终没有一本完整论述满族小说的专著。关纪新《满族小说与中华文化》一书是首部以历史性眼光、整体性格局全面考察满族小说的著作。本书以“满族小说”为研究对象,描摹出满族小说自身的发展历程,勾勒了满族小说的整体文化特征和艺术诉求,是对满族小说研究的全面总结与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5.
钱国宏 《社区》2011,(29):29-29
在辽南的满族聚居地——岫岩满族自治县生活多年,对满族的生育习俗颇感兴趣。这一“人之初”的神秘、古老习俗,折射出了满族博大精深、璀璨独特的生育文化。  相似文献   

6.
老子的辩证思想和形而上学情怀体现在他的系统观和对立观中。本文通过考察老子的“道”,他的贵最初、贵平常、贵自然本性的思想,还有“无为”、“无我”、“物我合一”、“见素抱朴”以及“返朴归真”的思想,揭示了老子系统观的重要特征:运动变化、原初和谐性、整体性和封闭性。本文还指出,对立现伴随着老子有关事物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全过程,贯穿于他的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的各环节中,说明了老子对立思想存在的普遍性,此外也简要分析了对立观内涵的丰富性和成熟性。  相似文献   

7.
关利斌 《新少年》2014,(9):12-12
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满族小学于2013年成立了“小巴图鲁”艺术团,让满族秧歌正式走进校园。“巴图鲁”是满语勇士的意思,在今年抚顺市第十六届民族民间舞蹈大赛上,这62名“小巴图鲁”表演的新宾满族秧歌获得了第一名,展现了满乡“小巴图鲁”的风采。  相似文献   

8.
通过实地参与及观察,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沈氏摔跤”的培训场地、器材及学员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在传承过程中存在场地要求难以满足、器材较为简陋及学员年龄偏低等问题。就其深层原因而言,“沈氏摔跤”所面临的传承问题折射出社会文化变迁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冲击与解构。这也是政府、社会与个人共同需要面对、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满族"双语"教育教学改革蠡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语、满文是满族的重要文化遗产,亦可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满语、满文意义重大,而实行满汉“双语”教育则是继承满语、满文的最有效办法。满汉“双语”教育的可能性是:现有的满族聚居环境,可资利用的满族文化遗存、语言文字成果及可资利用的师资和可资借鉴的经验。满汉“双语”教育的必要条件是:开办满族学校,取得群众和政府的支持。满汉“双语”教育的意义:是保护满族语言、文字的需要,也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需要;开发和使用满语、满文是历史研究的需要,也是满族文化研究的需要和满族聚居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语、满文的开发和使用也将有利于满族民俗文化的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摔跤运动发展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角抵”认作戏剧的前身或雏型 ,马端临认为角抵是“杂技之总称”,不专指摔跤 ,这都是有一定的道理 ,不是牵强附会之说。也许摔跤在汉代朝着两个方向发展 ,一是向着艺术表演的方向发展 ,于是发展出“角抵戏”,一是在分化演变的过程中继续保持体育竞赛的原有性质和特点。河南登封县汉代画像石刻中划画着角抵的情状 ,画中有两人窄袖束带 ,头戴角形帽 ,作摔跤状。三、唐宋时期的摔跤运动摔跤运动的这种分化和演变发展到唐代仍在继续。在唐代戏剧表演中也有角抵戏 ,它一般被安排在正戏演完之后。《唐音癸签》中说 :“角力戏 ,凡陈诸戏毕 ,左右两…  相似文献   

11.
走过那棵树     
从前有一个摔跤大师,精通360种摔跤绝技,没有人能赢他。他最得意的徒弟学了所有的这些绝技后,打败过很多对手。令人吃惊的是这个徒弟在国王面前夸起海口来:“摔跤大师是我的长辈,也教过我,但是我的摔跤技术和他一样高超,因为我也掌握了360个绝技。”  相似文献   

12.
[摘要]满族有过运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创作的文学,并且取得过较高的成就。满族母语文学创作,包括庙堂御制作品、带有个性化特点的私密写作、具有面对社会创作意图的作品、满文翻译文学。清代满族的母语书面文学是在有限历史空间制约之中的舞蹈。中原文学抑止着它的生存。满族母语书面创作处在自然生成,又自然流失的状态。在多重政治、社会及文化因素作用下,清代满族文学主潮体现于借用汉文表达方式的“非母语——汉语”书写形态。以汉族语文做书写工具来成就满族文学,已经成为其自身的主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3.
“珍珠球”是满族一项古老的传统体育运动,来源于古代满族民间采珍珠活动。这项运动从发端开始,经历了辉煌与衰落,在当代终于被保护下来,得到了较好的传承。通过对“珍珠球”这一满族传统体育项目历史演变、竞技方式、发展现状的梳理,可以看出其中华民族体育文化“活化石”价值、竞技体育项目资源价值及其在“全民健身”运动中所发挥的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14.
赵志辉一沈阳市人,1933年生,满诙。1956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1978年在江大中文系工作,1987年评为副研究员。现为辽宁大学满学研究中心主任、古代文学教研室研究员。任中国少收民族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满族文,矿史编委会委员、辽宁省满族文学学会副会性、沈阳市0族学会副理事长、沈阳市满族联谊会常务副会长、辽宁大学满族联谊会会长、《满st文学研究》副主编。先后为中文系本科生、函授生、自学考试学员讲授元明清文学、满h,文“二等一.王础课与专题课。为列入国家“七五”与“八五”重点科研项目《满族文学史》(’。)\…  相似文献   

15.
“学费贵、上学难”的舆论是在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中产生的问题,但并不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待舆论要保持一定的理性,对“学费贵、上学难”要作认真、具体的分析。当前,“上学难”已不是问题,而解决“学费贵”的根本出路在于制度的创新。解决“学费贵、上学难”的问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为中心,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基本要求,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以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为终极目标。政府要进一步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高校要把筹措资金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各项收费,尤其是学费要尽早引入价格机制,要进一步深化高考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助学贷款制度,使贫因家庭子女上得起学、上好学。  相似文献   

16.
努尔哈赤制造了“叶赫之墟”。半个世纪以后,“叶赫之墟”开始复苏.“复苏”以来聚拢了满族,有佛满洲、伊彻满洲和汉军旗人等八种人.他们分别来自长白山、开原,或自关内各地“随龙回迁”。八旗兵的任务,是戍守柳边和驿站、驿道,站丁、台丁的任务,是筑路,修台、挖壕。“复苏”的历史,记录了“复苏”以来聚拢的满族的历史功劳;他们的口碑和家谱,又给“复苏”历史的研究提供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7.
满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满族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灿烂文化。早在唐代,满族先人靺鞨人就创造了“渤海文化”;在公元13、14世纪,满族先人女真人也曾创造金代女真文化;自清以来近三百年的历史中,满族文化是发展的鼎盛阶段。清代满族中出现了一大批思想家、军事家、语言学家、文  相似文献   

18.
周小平 《北京纪事》2011,(3):102-104
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不年不节,老百姓没有下饭馆的。一是贵,二是要粮票,谈恋爱的小伙子偶尔请女朋友去吃碗面,也得扒拉一下小算盘,“粮票定量,如果坚持不到月底就得喝西北风,谁也帮不了。”女单身通常弄个煤球炉做饭,“下饭馆,哪儿能干这么败家的事?”  相似文献   

19.
满族人民参加辛亥革命,这是一个有争议的学术问题。一种意见认为,满族是清朝的统治民族,旗人享有“徭轻赋薄”的待遇,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又进行“反满”宣传,因此,“满族人民参加辛亥革命是根本不可能的。”另一种意见认为,民族是由不同  相似文献   

20.
锦州满族民间刺绣作为一种源于生活的文化载体,是在满族先民预期性目的的指导下创造出来,是满族先民的审美实践,具有“人为”和“为人”的社会价值,它既切中了满族女真人的萨满文化本质,又融于现实、大胆探索,宽容整合地吸收了岭南、中原、江南、湖湘、蜀绣等地区刺绣的技艺,形成了想象观念丰富,色彩艳丽、构图简洁、造型夸张的地域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