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仁山(1814-1850年,或说1821-1861年),原名长春,字静甫,号菩提再生身者魜潺,更自署岭南道人、教圃、夤珊、寿庄、靖虎、栖霞、菩堤、七祖、祝融、再生尊者、杏坛居士、顺德砚农等.出生于广东顺德县杏坛马齐乡,在兄弟六人中排行老大,父亲苏引寿善书法,仁山自幼在其指导下习字读书,并利用《芥子园画传》临摹画法. 苏仁山资质聪颖,自题的《仿文衡山图》记述:"四龄,父教以区正叔《三字经》……五龄六龄,嗜写字,遇门墙垣壁无不学书.七龄八龄,能画山水、景物.题句颇能道说景中意.九龄,出馆就传受经,日授经书数过,不暇计画.十龄十一龄,间以学诵之余及画.  相似文献   

2.
朱杰勤教授,祖籍广东顺德,1913年5月8日生于广州。其父亲曾侨居马来亚做工,归国后在广州一间杂货店为雇员。朱先生五岁时在家里由伯父教读《三字经》、《千字文》、《成语考》、《唐诗三百首》等书,十岁进私塾,在罗隰甫先生教导下,打下了牢固的古文基础。十四岁转读英文学校,三年间达到能写、能译程度。因家境贫  相似文献   

3.
为父亲朗读     
正父亲年届耄耋,依然喜欢读书。读书,成了父亲每天必做的要事和趣事。家中的书刊都被他反复翻阅到泛黄起皱的程度。因患严重的肺病,父亲已卧床近3年,但仍然读书不辍。病床头堆满各种书刊,有军事杂志,有伟人传记,还有本地报纸。我儿子买来的历史书籍,父亲也看得津津有味。去年腊月,父亲染上流感,高烧不退,引发脑梗。自那以后,父亲反应迟缓,再也不能读  相似文献   

4.
<正> 许钦文的生平和创作道路许钦文,幼名松龄,后名绳尧,笔名钦文、蜀宾、田耳等,1897月7月14日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县东浦村。东浦是绍兴的酒乡。他祖父以酿酒为业,父亲是清末秀才,在诗文书画上有一定的造诣。这对他后来从事文学创作,有一定的影响。许钦文幼时,先由父亲教读识字,继入热诚小学读书。该校是1904年由徐锡麟创办的,女革命家秋瑾也曾在这里兼课。校名取义于“热心于革命,诚意于救国”。学校设有国文、数学、军事、天文、修身等新课程,大不同于封建旧学,因此发展很快。他父亲许瑜舟,原在东浦设蒙馆,后也到热诚小学任教,许钦文随父就学,成为该校的高小学生。1907年,徐锡  相似文献   

5.
提倡活读书     
书不可死读,书而死读,结果一定会连生气勃勃、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活书也读成了死书。蒲松龄聊斋志异有一则“书痴”的故事,他写颜如玉这个聪明的神女如何教书痴读书,足以发人深省。颜如玉对于经常“诵声大作”却连“生孩子”也不懂的祁玉柱,教导之方第一是不准读书,  相似文献   

6.
朱莉 《快乐青春》2014,(1):81-81
记得读小学三年级时,学校成立了铜管乐队,我有幸被选入其中。确定人数之后,老师便开始有板有眼地教我们了。我学的是单簧管,刚拿到它时,我是那么激动,虽然每天都练到很晚,  相似文献   

7.
陈中凡自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于1888年9月29日生于江苏省建湖县上冈镇七里庵乡。父亲以教私塾为生。我原名钟凡,字斠玄,号觉元,现名中凡。童年时在家乡随叔父陈玉澍和二哥读书,1903年(十六岁)到镇江承志中学堂求学。次年转学淮安中学堂。1909年(22岁)入南京两江师范学堂读书,周末常在会陵刻经处听讲佛学,遂引起对哲学的兴趣。1912年(25岁)在上海沪江大学补习英文一年,旋考入北京大学文科哲学门学习。当时崇仰蔡元培先生的自由主义,偏于唯心学派。1917年夏毕业,  相似文献   

8.
胡适传略     
一胡适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学者之一。原名洪(口辛),字适之,安徽绩溪人。1891年12月17日生于上海。他的父亲胡传曾做过淞沪厘卡总巡和台湾省台东直隶州知州。甲午战争时,在撤往内地途中被刘永福所杀。时胡适随母已先期回到绩溪家乡。不久,开始入塾读书。约在八岁时,胡适偶然读到一本残破的《水浒传》,引起他极大兴趣,从此对白话小说特别着迷。到他离乡去上海时,已经读了几十种白话小说。这给了他最初的白话文学的薰陶,对其一生的影响非同小可。1904年,胡适到上海进入梅溪学堂。次年转  相似文献   

9.
王养利 《快乐青春》2009,(10):10-11
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士大夫家庭。他从小聪颖勤奋,12岁时,跟随寿镜吾老师在三味书屋读书,在那里一读就是5年。  相似文献   

10.
这次回老家,遇到一个姓包的农民,他说他的大女儿考上了成都的一所外国语大学,小儿子考上了北京的一所理工大学。我问他;“你在教育孩子上有什么好办法呢?”他笑一笑说:“我的办法跟别人不一样,不是我教孩子,而是让孩子教我。” 他说:“我小时候家里穷,读不起书,要指望我教孩子,那只能是笑话,但如果不管他们,由着他们瞎混,我又不甘心。想来想去,想出一个办法:等他们上学读书的时候,我就开始跟着一起学。他们每天从学校回来,我都让他们把老师讲的跟我讲一遍,然后他们做作业,我也在旁边做,弄不懂的就问他们,他们弄不懂的  相似文献   

11.
本来,鉴于李零教授的《丧家狗:我读〈论语〉〉已经引发过一阵争论,笔者已不准备再多说什么。但是,2008年1月25日,由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组织发起,《光明日报》《文汇读书周报》《博览群书》杂志等42家媒体联合推出的“2007年十大图书”评选结果在北京揭晓,李零教授的《丧家狗:我读〈论语〉〉赫然在列。这重新引发了笔者的关注抑或说忧虑。谨此,笔者忍不住想再多说几句,以待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2.
关公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公不等于关公文化,关公的出生地不等于关公文化的源头,关公文化的源头也不可能是关公奔波征战于一时的冀豫、徐兖、江淮等地,而只能是其威震华夏、显灵成神的荆州。  相似文献   

13.
年羹尧拜师     
尚武 《快乐青春》2014,(6):16-17
年羹尧是清朝的一员大将。他少年时骄横傲慢,不肯读书,动不动就打老师。家里先后给他请过三位老师,都被他打跑了,这样一来,再也没人敢到他家教书了。年羹尧的父亲很忧虑,却又无可奈何,只得张榜招聘老师,可一晃几个月过去了,仍不见有人前来应聘。这天,年羹尧的父亲正在堂上发愁,一位年近花甲的老先生来访,表示愿意应聘。  相似文献   

14.
○韩老师,您是中国恢复高考之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属于“七七级”,又是中国较早公派出国的留学生,有着深厚的海外学术背景,能和我们谈谈您的求学经历吗?●我进入历史学术研究领域的经过比较“奇怪”,从自学到客串。我对历史的兴趣开始于“文革”期间。家庭受到“文革”冲击,父亲被关在厦门大学“牛棚”,九岁的我每天要过海给他送饭。作为“黑帮”子弟,我自身处境艰险,平日不敢出门,躲在家里读书。家里大多是历史书,最初读吴晗主编的历史小丛书,后来又读历史小说等,背诵古文诗词,不知不觉培养起对历史的兴趣。“文革”初期,日本学者堀敏一给我…  相似文献   

15.
一、美读课题,想象“桂花雨”
  1.(板书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女作家琦君写的一篇散文,谁来美美地、动情地读一读课题?
  2.会读书的同学,能把一个词读成一幅画。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美妙的联想?(生答略)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题目啊,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一起读。  相似文献   

16.
吴晗教授惨遭林彪、“四人帮”和他们那个“顾问”的残酷迫害,于1969年10月11日含冤去世,已经十年了。虽然,老师的教学笔记、谈话记录、书信和照片,几乎全部丧失了!但是,老师的音容笑貌和热情教导却依然深深地铭记在学生的心中。 1943年吴晗教授在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任教,我在经济学系读书。当时他和历史系另一  相似文献   

17.
忆读书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读四岁时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相似文献   

18.
春节时曾去看望久违的老师,在老师的书房里有一个特别的书柜,书柜上下七层码满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更早的旧书,书不但陈旧且有些脏.在我看来,这些书无论从内容还是从装帧设计上都没有收藏价值.老师却深情地说,这些书都是他父亲留下的.老师的父亲曾做过废品收购工作,每次收回带字的物品,都让儿女把能读的书刊挑出来,闲余时,让孩子们轮流读给他听.老师和他的4个弟妹就是在给父亲的读书声中度过了童年.直到他们纷纷离家到各地读大学、工作后,老人家一直留着这些书刊直到去世.老师说他现在已有了孙子,他想把老父亲对书的敬畏与热爱传下去.  相似文献   

19.
读研究生期间史树青也曾在北京私立汇文中学初一年级教过一段时间的国文课,著名学者李学勤就是史树青在汇文中学教初一年级的学生。李学勤在2008年的一篇回忆文章中也详实地描述了当年在汇文中学跟随史树青读书的情景:  相似文献   

20.
宋先生,我刊自1999年开辟“中青年专家网页”专栏,对部分中青年专家就治学道路、治学成就与治学体悟等方面进行访谈,至今已连续进行了二年多。在您之前,我们历史学科访谈的对象都是上海地区的,您是第一位上海之外、又是身处社会科学研究中枢——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中青年专家,相信从您开始逐渐外延,必将有更精采的场景。是否先介绍一下您是怎么起步走上学术之路的7 好的。我出生于苏州,中学时就喜欢书法丹青治印,每天蒙蒙亮就起床习法书,临摹古帖范本,或仿刻汉印,画点山水花乌画,星期天总要逛逛“文育山房”古旧书店,用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