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托尼.莫里森的第二部同名小说《秀拉》描写了种族和性别歧视下黑人女性秀拉成长的经历。分析秀拉和夏德拉克人物形象,对比黑人社区"底层"对他们思想行为的不同反应,可透视出黑人社区无法接受黑人妇女拥有和男性同样的自由和权利。  相似文献   

2.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在其小说《秀拉》中成功地刻画了一位黑人文化传统的叛逆者—秀拉。分析了秀拉寻求自我的复杂历程以及寻求自我失败的原因。指出黑人妇女实现自我只能在黑人社区内完成,任何背离黑人文化传统的个人价值求索只能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3.
非裔美国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在小说《秀拉》中描写了三位探寻自我的黑人女性形象夏娃、秀拉和奈尔 ,揭示了黑人女性寻找自我的历程 :从认同男性主体意识到反抗男权社会再到超越女性传统命运  相似文献   

4.
《秀拉》是托尼?莫里森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主要描写了三位极具反叛精神的黑人女性角色———秀拉、夏娃和奈尔,以及这段时期内美国俄亥俄州梅德林市周边乡镇一个极富传奇与魔幻色彩的黑人社区底层的生活境况。莫里森以独特的视角描述了她们在白人主流社会遭受的种族和性别双重压迫,突出刻画了她们不惜任何代价追求自我解放和独立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5.
美国杰出的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小说《秀拉》中的夏娃和秀拉是一个家庭里的祖孙两代人,却选择了两条截然不同的人生之路。夏娃囿于传统,努力做一个传统黑人女性的文尝试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来解剖这两位人物的悲剧命运及作者的真实写作目的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美国非裔女作家托妮·莫里森一直十分关注处于弱势地位的黑人女性的成长。她早期的两部小说《最蓝的眼睛》和《秀拉》描述了黑人女孩多面复杂的“成长困境”:成长引路人的缺失、黑人社区的分裂异变和父权制的桎梏。通过书写多重困境下黑人女性艰难的成长历程,莫里森对黑人女性乃至整个黑人民族的出路和发展进行了审视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莫里森通过小说《秀拉》展示了白人中心主义对自然和黑人的掠夺,尤其在种族压迫和性别歧视下黑人女性的生存困境以及她们的抗争,表达了她的人与自然、人与人、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和谐观,反映了她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8.
托尼·莫里森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秀拉》是她倍受争议的一部作品,在这部作品里,莫里森探讨了黑人男性与女性的关系问题,分别给他们注入了新的特质,使得他们不再是传统作品中的角色,尤其是女主人公秀拉更成为黑人文学史上一朵最鲜亮的黑玫瑰。通过对小说中两性的重新解读,我们也能理解黑人妇女们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她们抗争与寻找自我的艰辛历程。  相似文献   

9.
美国托妮.莫里森在其第二部长篇小说《秀拉》中,勇敢地向传统观念挑战,彻底打破黑人文学中“重男轻女”的现象,塑造了三位性格各异的美国黑人妇女形象———夏娃、秀拉和奈尔,展现了她们在种族、性别、阶级的多重压迫下顽强地抗争命运的精神,谱写了一曲高亢激昂的女性英雄主义的赞歌。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女性主义中的姐妹情谊理论和心理学家埃里克松的自我身份认同理论来研究莫里森的小说《秀拉》,旨在分析姐妹情谊及其作用在这个文本中的体现,并揭示莫里森表现姐妹情谊这个主题的意图之所在,即,姐妹情谊可以帮助黑人女性在受男权与白人双重统治的社会环境下寻找到自我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11.
精神生态研究主要是关注人自身“精神圈”这一内自然的生态平衡,并探索精神生态失衡的文化和社会因素。在《最蓝的眼睛》、《秀拉》、《宠儿》三部作品中,托尼·莫里森塑造了美国黑人社会一系列悲剧人物形象,悲剧的因素包括“黑人性”的丧失与母爱的扭曲:在《最蓝的眼睛》中,黑人社区在白人强势文化面前迷失自我,丢弃“黑人性”,酿成了佩科拉一家的悲剧;在《秀拉》中,秀拉抛弃“黑人性”,蔑视黑人传统,给黑人社区带来了灾难;《宠儿》中塞丝杀死亲生女儿,《秀拉》中伊娃杀死深爱的儿子,都是扭曲的母爱带来的毁灭。如此种种,都折射出美国黑人精神生态的危机状况。  相似文献   

12.
托妮·莫里森在《最蓝的眼睛》、《秀拉》、《所罗门之歌》等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种族压迫下深陷精神生态困境的黑人形象,白人主流文化的侵染导致他们心灵的迷失。波莉对白人的热爱、佩科拉对蓝眼睛的渴望、杰萝丹和海伦娜对白人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盘接受以及第一代麦肯·戴德迷失的痛苦阐释了莫里森应对种族歧视下精神生态危机的主张,那就是要尊重和继承自己民族文化的传统和价值观,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文化和家庭两个角度来剖析《秀拉》中女性人物主体性丧失的原因,分析其核心人物秀拉,和她与黑人集体的关系,并结合“双重意识”这一概念探讨了秀拉重建主体性失败的原因。最后指出黑人女性要将自我同责任融合,美国人和黑人女性两种身份并重,在更新视野的同时不忘继承集体的优良文化。  相似文献   

14.
小说《秀拉》中,托尼·莫里森塑造出一群在黑人文化和白人文化夹缝中挣扎生活的美国黑人。虽然故事以黑人女性为中心,但被评论界长期忽略的黑人男性形象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后殖民主义角度分析小说中的四类黑人男性形象,揭示出主流文化浸淫下的黑人男性无法获取身份认同,只能沦为社会边缘下的受害者。  相似文献   

15.
托尼·莫里森的长篇小说《秀拉》以两个黑人女孩秀拉和奈尔为中心展开故事叙述,是经典的女性主义文学解读文本。从双性气质的视角解读秀拉和奈尔两位黑人女性形象,阐明在这部作品中所蕴含的双性同体、双性和谐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闻一多研习美术多年,对色彩极为敏感,尤其是红色和黑色,是他的诗作当中的具有象征意义的重要颜色。前期的闻一多营造了一个以美和爱为中心的“红色”意象群,后期则偏重于创造“死亡”、“鬼”等的“黑色”意象世界。以红色追求理想、真理,以黑色加深文本的现代意义。意象的由“红”到“黑”,显示了诗人审美取向及文化取向甚至人生道路的转向与深入。  相似文献   

17.
莫里森小说《秀拉》塑造了多个黑人女性形象,她们性格不同,人生道路迥异;以克尔凯格尔哲学为参照,这些人物的塑造受到了其人生境界理论的重大影响,她们分属于克尔凯格尔所描述的个体生存的3种境界,克氏的思想是该小说人物创造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8.
托尼.莫里森(ToniMorrison)的小说《苏拉》(Sula)以“女巫”般的苏拉.皮斯为焦点,从苏拉所代表的“新世界女人”角度,探讨莫里森对苏拉的刻画充满道德暧昧性。苏拉与谢卓埃克的对比,以及与奈尔.莱特的对比正体现了黑人族群内部反叛与顺应,新与旧的相对性。由此,凸现黑人内部的复杂多元,并暗示改变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