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3 毫秒
1.
象征、隐喻及互文性在电影《雨果》中被大量并灵活地运用,只有深入分析电影的这种语言手段、艺术形式,才能读懂影片所传达的大量信息、思想内涵。《雨果》在场景选择、道具运用、人物设置、情节架构、时空布局等方面成功使用了象征、隐喻及互文性,使影片具有了饱满的思想情感与富有意味的艺术内涵,呈现出了独特的美学特质和奇幻的艺术风格。象征、隐喻及互文性既是电影的语言优势,也是解读影片的必要视角。深入解读电影《雨果》对象征、隐喻、互文性的运用,方能理解影片的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2.
民族政策的倾斜给予了"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娱乐性上以更大的空间,通过对女性形象的丰富表现和构建阶级胜利的成功快感,以及对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大量展现,"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体现出较强的娱乐性,并使得这些影片在意识形态的传播上具备了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尽管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电影陷入严重的危机中,但是,由于外国电影机构的投资,使得一批另类电影出现在俄罗斯电影市场,同时也出现在国际电影市场。这些影片的投资主要是来自西方,因影片迎合西方观众的欣赏口味、满足他们的猎奇心理而受到俄罗斯评论界的批评。青年导演巴赫吉尔·胡多依纳扎罗夫(BakhtiarKhudojnazarov)的《月亮爸爸》也是这样一部电影,导演尝试着突破前苏联电影的风格,在悲剧情景中加入西方观众熟悉的喜剧因素,同时大量借鉴西方电影的创作手段,特别是色彩的表意手段等。影片在我们熟悉的叙事方法中,诙谐、幽默地展现俄罗斯风情。  相似文献   

4.
影片《黄土地》是陈凯歌于1984年执导的第一部影片,它通过翠巧的悲剧命运表达了生活在黄土地上的中华民族的愚昧与觉醒。影片《黄土地》因其在电影语言上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创新,开创了“第五代”导演在电影创作中反传统的先河,对中国当代电影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影片《黄土地》虽没有完整的情节叙事,但有较为明显的正反义素以及人物符号...  相似文献   

5.
 青春电影已经成为目前中国电影市场上最炙手可热的商业电影类型之一,短短几年内蜂拥而至的大量青春电影虽然在故事内容与表现风格上各不相同,但它们内在的叙事策略与价值观表达却表现出了很大的相通性:一方面高扬精神的力量,通过“治愈系”的叙事机制与表现风格,诉诸情感的力量,来抚慰年轻人饱经挫折、烦恼、困惑的受伤心灵;另一方面又对物质主义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加以肯定,通过精致的视听语言营造了缤纷、奢华的都市生活影像,对现代消费物欲进行无节制地展示,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影片原本要传达的情感主题,造成了影片在价值观传达上的撕裂与分立。  相似文献   

6.
“中国电影快死了。”许多人,包括电影人、电影界的名人忧心忡忡地叹息。网上之言尤为无忌,说得更灰。“死”之意不是指电影创作而是指票房。现在仍不乏拍片的热忱之人敢死之士,拍的影片也比以前精致,奈何拍出来没人看,甚至没人知道。大量影片积压。影院空荡,偶尔冷  相似文献   

7.
延安时期的电影、摄影、幻灯等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事业和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具体表现为:在极端艰苦条件下成立了我党的第一个专业电影机构,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拍摄了我党首部影片,对外宣传了解放区;拍摄记录了有重大历史价值的珍贵影片与照片,为党的历史保存了大量原始影像材料;播放教育影片、幻灯片以宣传抗战和启迪民众;一系列开创性工作体现了“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延安精神,成就了我国早期电影事业的不朽丰碑,其历史价值日久弥新。  相似文献   

8.
依照最基本的"为儿童"的标准,在我国儿童电影史上少数挤进主流院线的影片当中,选取<我的九月>和<草房子>两部儿童片,从电影表现形态的角度切入,分析影片的戏剧化叙事结构和散文化叙事结构,探究我国儿童电影作为一种独立的影片样式,其在叙事艺术上的得失.并探究影片的深层结构,进一步细究两部影片表面故事背后潜含的植根于中国文化中的深层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9.
电影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语言。电影修辞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电影导演的主体意识和审美品位,彰显电影导演的风格。英国导演史蒂芬·戴德利虽然至今只有四部电影长片,但每部影片都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奖以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提名,足见其导演功力的深厚。借助史蒂芬·戴德利的影片,从电影的主体、画面和声音等方面对隐喻、色彩渲染、声音暗示等手法的运用,来分析电影的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10.
电影片名的翻译是电影翻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多角度分析大量英文电影的汉语译名,归纳出了当前电影译名具有简明概括性和商业广告性等主要特点,并结合相关的翻译原则指出了电影片名的六种基本翻译方法,为今后影片片名翻译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论迪士尼电影《奇幻森林》的创造性叛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迪士尼电影《梦幻森林》改编自吉卜林的《丛林故事》,影片在主题、情节与角色塑造上都存在创造性叛逆。这些叛逆由文化传统、导演个人倾向、迪士尼的传统、影片的内部机制以及电影本身的特殊性共同作用而形成。  相似文献   

12.
《后天》和《2012》两部电影是美国导演罗兰·艾默里奇的代表作,作为21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灾难电影,两部影片作为可解读的文本,其中蕴含的大量具有原型的意象也寄托了文本营造者的时代情感。本文通过运用诺思洛普·弗莱的神话一原型批评理论重释影片中出现的意象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在民族志电影的拍摄和剪辑过程中,有的制作者愿意让自己的影像和声音出现在影片中,可是有的制作者采取拒绝进入自己影片的态度和立场。制作者应该在合适的场景、合适的时间点、合适的关系状态下进入到自己的影片中。理由有三:作为文化解释之媒介的民族志电影,应该呈现制作者和摄像机对被拍摄者的影响和刺激结果;民族志电影作为文化解释的证据时,只有呈现制作者进入影片的场景,影片才具有作为证据该有的可信赖性;作为跨文化交流结果的民族志电影,理应展现制作者和被拍摄者关系演进的过程,展现制作者和被拍摄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场景。当然,民族志电影的制作者应该把握合适的"度",不要为了进入自己的影片而在形式上"进入"。因为民族志电影应该是作为"人"的制作者,和作为"人"的被拍摄者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尊重、共同建构的一个人工产品。  相似文献   

14.
电影片名是一部影片的灵魂.从电影片名的信息功能、美感功能以及祈使功能三方面探讨奈迭的"功能对等"理论如何在电影译名中应用,分析奈迭检验译文质量的三大标准.通过与直译、意译的比较和大量译例,揭示功能对等的实质.  相似文献   

15.
左翼电影出现于1932年,到1935年,其最高代表作品《风云儿女》表明,中国左翼电影已经从整体上融宣传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并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影片在都市意识和电影市场意识规范下的叙事策略,既是出品方电通影片公司的制片路线从左翼电影向新市民电影转化的基础,也是一年之后新市民电影全面取代左翼电影成为唯一的中国主流电影的开始,而二者间内在的文化逻辑关联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一部长篇纪录电影,《北方的纳努克》成功建立了迄今还在广泛使用的纪录片创作模式。作为民族志电影的先驱和启蒙,本片也一直是人类学关于艺术与科学的讨论焦点。在方法论上,影片的参与观察、合作反馈、文化表演等方法启发了以让·鲁什为代表的民族志电影制作者;在认识论上,本片对当地文化深刻的洞察理解与人类学精神本质吻合。尤其是影片提倡"发现"与"探索"的创作宗旨,成为当代影视人类学"观察电影"的核心概念。在《北方的纳努克》启发下,西方民族志电影朝向人类学知识的理解而迈进。  相似文献   

17.
电影片名是一部影片的灵魂。从电影片名的信息功能、关感功能以及祈使功能三方面探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如何在电影译名中应用,分析奈达检验译文质量的三大标准。通过与直译、意译的比较和大量译例,揭示功能对等的实质。  相似文献   

18.
《2046》是一部充满矛盾和悖论的作品,本文借助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从人物的对话形式和电影情节的结构形式两方面进行分析,展示电影多声部的话语世界。并通过对话性在影片的叙述形式和价值观意义上的体现,挖掘影片的深层语义。  相似文献   

19.
电影的文献价值与艺术品位--谈新生代电影的成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影魅力在于物像的仿真性与叙事的虚构性之间所形成的张力场。新生代影片在“物像”和“叙事”上均遵循逼近“真实”的原则,影片执着于对“个体意识”的真实表达,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但放逐了电影的想象空间和审美功能,与观众的观影心理形成内在矛盾,影片及其文化意义在客观上成为一种无法与观众交流的独白。  相似文献   

20.
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是一部讲述南京大屠杀故事的电影。影片从十四岁学生书娟这一女性视角出发,通过书娟的回忆来讲述沦陷南京城里一群小人物的命运。电影一上映,好评如潮。从某种程度上说,影片的成功是文本和叙事的成功。在叙事策略上,匠心独运的女性叙事范式,传递着人性的淳朴与美好。影子情节彰显了对人性内涵的终极关怀和高度礼赞。影片在独特的女性视角的叙事范式中,对历史进行再现,在对历史的人文思考中,又赋予了影片更深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