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在中国的民族中,满、汉两个民族关系的发展有一定的特点和规律,在中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分析研究一下这两个民族关系的发展过程和规律,对把握和促进现阶段的民族关系也许会起到一些作用。 民族间的交往总是以对方的存在为条件的,这种交往可以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  相似文献   

2.
本文述评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思想。认为 ,邓小平在这方面的思想主要有四个方面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形成的时间和标志的观点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的观点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展的趋势的观点以及“两个离不开”的观点。文章对此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理解和阐释  相似文献   

3.
广西的壮族和汉族,是广西人口最多的两个民族。这两个民族,自古以来,是互相影响、互相联系在一起的。研究历史上广西汉壮民族关系,加强汉壮团结,对广西的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具有特别重要意义。本文试就这个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对甘肃、广西两个少数民族杂居村落民族关系现状进行考察,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其差异性特点及因素。可以发现,虽然我国现阶段不同地区民族关系存在着差异,但从民族关系发展的大趋势来看,随着经济、文化、人员之间的相互交流的不断加强,必然会使民族之间加速相互融合,这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相似文献   

5.
现阶段,城市民族交流问题是城镇化背景下中国民族关系问题的核心内容。在日常生活中,社会支持是推动民族交流的一种重要保障。依据理论假设,基于天津市少数民族居民的调查数据,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事项上描述城市各民族之间交流的基本状况,以及着重从阻碍民族交流和民族交流过程这两个方面分析城市各民族之间交流所遭遇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民族交流的对策建议,为维护城市民族团结和促进民族关系和谐提供有益的参照。  相似文献   

6.
我国民主革命时期党的民族政策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在民主革命时期解决国内的民族问题,大体上以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为界,划分两个阶段。在这以前,主要提出的是民族自决权的原则;在这以后,则以承认民族自治权利,作为党的基本政策,并在后来逐步发展为民族区域自治,成为建国后处理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这是一个伟大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民族问题的理论和我国民族问题的实际日益结合的实践,也是毛泽东思想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与政策形成和发展的实践。  相似文献   

7.
一部青海地方史,就是青海世居的几个民族关系史。其中汉藏两个兄弟民族至少大约一千多年以来即长期杂居于青海东部地区,结下了深厚情谊,形成了不解之缘。笔者以为这与形成汉藏民族关系的广泛的社会基础是密切相关的。追古抚今,我们总结这一地区历史上的汉藏关系这支民族团结凯歌的主旋律,将有助于展望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远大前景。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是民族成员与政治系统之间多层面的交互关系。由于少数民族文化的特殊性,民族政治社会化在民族政治体系与国家政治体系两个层面同时进行。少数民族成员双重身份认同的形成,蕴藏着民族成员渴望参与国家公共生活的兴趣和欲望,这为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提供了可能性。在此基础上,少数民族通过多样化的渠道实现政治系统信息内化,并通过管理民族事务、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建构政治行为能力。这一过程集中体现了民族自治权与国家公民权的统一,也是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在民族政治体系中形成和发展的关键保证,是理解民族"族员"与政治"公民"关系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贵州省的民族教育事业,在党的领导下,三十多年来不断地向前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民族教育工作更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做出了可喜的成绩。在贵州的民族教育工作中,必然会遇到一个与民族风俗习惯的关系问题。如何处理这二者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拟对此谈几点个人的意见,在讨论这有关问题之前,先扼要地说明两点:  相似文献   

10.
我国西部的新疆与西藏,如今虽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行政区划,主要居住着维吾尔族和藏族两个不同的民族,一般也认为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文化区域。然而,在这两块土地上,都留有许多对方民族的活动遗迹。特别是在新疆,与藏族文化和藏传佛教有关的文物、古迹、史书、人物举不胜举,它向人们展示了历史上这个地区两个民族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民族关系的主要内涵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当前我国民族关系的内涵,分析了维护我国民族关系健康发展所面临的四大挑战,并就巩固和发展健康的民族关系提出了五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贾谊的民族关系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贾谊的民族关系思想主要包括大一统的“首足”观、设立“属国之官以主匈奴”以及“三表”、“五饵”等内容。“三表”、“五饵”的战略构想,既是在与匈奴单于进行一场民心和民众的争夺战,也是在与中行说打一场舆论战。传统的“大一统”观念和先秦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的思想,都对贾谊的民族关系思想产生过深刻影响。贾谊的民族关系思想具有如下几个特点:其一,“德”是贯穿在民族关系思想体系中的主线;其二,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其三,民族关系思想与政治思想的统一;其四,理论体系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其五,思想认识和方案设计的狭隘性。班固在《汉书》中对贾谊的民族关系思想评价很低,认为没有多大价值。其实,贾谊的思想在中国民族关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第一,高扬大一统的旗帜,强调华夷一体,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第二,蔑视匈奴,设立消灭匈奴的时间表,有利于改变汉朝君臣的低落情绪和惧怕匈奴的社会心态以及坚定汉朝君臣的自信心;第三,提倡用先进的文化和文明改变匈奴的思想代表着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班彪、班固、班超和班勇祖孙三代或“避地河西”,或远征匈奴,或出使和经营西域的特殊经历,使他们的民族关系思想更加丰富,更具特色。班彪的羁縻南、北匈奴的思想进一步深化了光武帝的“扶南抑北”思想,更有利于东汉王朝控制整个匈奴。班固在《汉书》中通过对各个少数民族政权历史的记述和评论,系统阐发了他的民族关系思想。他的和亲无益、甘言不可信空约不可守、羁縻不绝、有来有往以及战争乃“一劳而久逸,暂费而永宁”等思想观点既有精华,也有糟粕。班超的“示以威信”和“以夷狄攻夷狄”的思想观点及其军事行动,不仅极大地扩大了东汉的声威,而且使东汉完全控制了西域。班勇关于民族关系的理想追求是“自日之所入,莫不向化”,他恢复校尉和设置长史的主张,主要考虑汉朝“安边久长”,希望达到“外夷归心,匈奴畏威”、“抚西域”、“招怀诸国”及“宣威布德”的目的。班彪祖孙三代民族关系思想的形成,既与他们的个人经历有关,也与他们的家世有关;既受传统民族观的影响,也受当时民族关系思潮的影响。他们的思想既有对传统民族观的吸收,也有一定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一个国家执政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该国民族关系的状况。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在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中曾出现过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无论是在政策执行上还是在政策制定上出现的问题,都使当时我国的民族关系遭受到了或大或小的损害。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矛盾有一个不断解决又不断出现的过程,除了应当避免政策失误和政策滞后给民族关系带来消极影响之外,还必须注意制定和实施政策的多方面协调与政策配套,尽量消减政策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5.
武陵地区构建民族关系与社会稳定机制,必须充分利用民族关系与社会稳定相互关系的积极因素,努力消除其中的消极因素,从构建民族关系与社会稳定长效机制、预警机制、应急机制三个环节入手,促使民族关系与社会稳定之间相互促进,预防和遏制它们之间相互制约。  相似文献   

16.
司马光民族关系思想主要由怀柔优于征伐、“御之得其道”、先治其内而后立功于外三大部分构成,其中怀柔优于征伐是其民族关系思想的核心,“御之得其道”是其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方针,先治其内而后立功于外是其处理内政和边疆问题的基本原则。司马光民族关系思想的形成,既受到了儒家教义、传统民族关系思想的影响,又与其个人经历和北宋激烈的民族矛盾有关。不畏上的理论勇气、关注现实、全面与片面共存是司马光民族关系思想的显著特征。司马光的民族关系思想是对儒家教义和传统民族关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民族关系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论新时期南方城市民族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民族散居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民族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文章对城市民族工作的概念、对象、范围、内容作了界定,并结合实地调查,分析了新时期南方城市民族关系和城市民族工作的现状,阐述了新时期南方城市民族工作的重心.  相似文献   

18.
湖南杂散居区城市民族关系影响因素探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对湖南民族关系,特别是城市民族关系的不和谐因素作了全面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和归纳了调节当前民族关系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上海市民族关系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根据全面的问卷调查和相关座谈会所获得的上海市民族关系的数据与资料,从少数民族的角度,以民族交往、社区居住、民族通婚为指标来反映上海市民族关系的现状,并对民族关系现有的优势和不足进行了简要概括。  相似文献   

20.
民族迁徙是解读我国民族关系格局的重要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中国少数民族的迁徙,不仅是认识和解读我国各民族自身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认识和解读我国多民族格局形成、发展以及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古代少数民族通过东西和南北向的迁徙,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得到了广泛而密切的交流。社会经济发展、自然生态环境的变迁、战争和民族政策的变化促进了民族的迁徙。中国古代少数民族迁徙使有关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变化,促进了有关各民族族体的交融和整合,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的“涵化”;少数民族内迁对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