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阳鸟神话因《山海经》中的“载日之乌”为人们所熟知,那么,太阳中为何有只鸟?其实,在太阳鸟神话中,太阳鸟是太阳的象征、代称或喻指。一方面,在我们熟知的“日中有乌”神话文本出现之前,史前出土文物和图像中已有反映太阳和鸟关系的历史证据,无论是单鸟与日图,还是双鸟、四鸟、多鸟与日图,鸟均是太阳的化身,指称太阳在不同时空位置所表达的文化意义。另一方面,“玄鸟生商”神话反映的是商部族的太阳崇拜,神话中的玄鸟也被认为是燕子或凤凰,三者都是太阳鸟,故事情节中的帝喾乃是日神,“台”“桑”等也具有太阳崇拜的特征,“玄鸟生商”神话是太阳作为图腾崇拜故事化后的演变形态。因此说,太阳鸟神话中的太阳和鸟具有同一性。  相似文献   

2.
饮水与杀我     
据传明嘉靖乙巳(1605)年,饥荒严重,天下十荒八九,百物腾贵,饿殍载道,民不聊生,杭州人金某,在除夕戏作诗云:“年去年来来去忙,不饮千觞与百觞;今年若还要酒吃,除却酒边酉字旁。”言无酒可吃,饮水而已。又云:“年去年来来去忙,不杀鹅时也杀羊;今年若要杀鹅吃,除却鹅边鸟字旁。”言无鹅可杀,则杀“我”也。以上两首戏作,皆为形声字之妙用,形声字构成诗趣,读来饶有兴味。  相似文献   

3.
“干遂”(或作干队、干隧)一词,作为史迹久远的古地名出现,屡见于先秦载籍。如《吕氏春秋·适威》载李克对魏武侯语云:“此夫差所以自殁于干隧”。《战国策·魏策》一载苏秦云:“臣闻越王勾践以散卒三千禽夫差于干遂。”《秦策》四云:“吴见伎齐之便,而不知干隧之败也。”《秦策》五亦云:“吴王夫差栖越于会稽,……遂为勾践禽,死于干隧。”它如《淮南子·道应》云:“越王勾践……为吴王(原作“兵”,据王念孙《读书杂志》校改)先马走,果擒之于  相似文献   

4.
人日(夸父逐日)郭锡良等编的《古代汉语》(下简称《古代汉语》,下则同)第一单元文选《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修订本7页)注:“入日:意思是追赶上了太阳.据《山海经·大荒北经》载,夸父在太阳落下去的地方(禺谷)赶上了太阳(“逮之于禺谷”).”  相似文献   

5.
屈原《离骚》:“吾令鸩为媒兮,鸩告余以不好。”王逸注:“鸩,运日也。羽有毒,可杀人。”洪兴祖补注:“《广志》云,其鸟大如鸮,紫绿色,有毒,食蛇蝮,雄名运日,雌名阴谐,以其毛历(沥)饮?,则杀人。”这两位注者言之凿凿的鸩鸟,是神话中的呢,还是现实中的呢?如是后者,那是什么鸟呢?从汉至清,后之注释者踵事增华,但均未具体指明为何鸟。仅清代的鲁笔在其《楚辞达》一书中云:“鸩即孔雀,血毒人。”他这样说,估计可能根据明代王世贞《袁江流》诗:“孔雀虽有毒,不能掩文章。”但未得他人响应。我日前读美国艾克曼等著的《野兽之爱》(远方出版社),发现…  相似文献   

6.
<正> 湘鄂川黔接壤的武陵山区,溇澧中游,是土家族、苗族、白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这里山水奇秀,溪河纵横.居住在这里的各民族人们,历史上曾被侮称为“武陵蛮”、“溇中蛮”、“澧中蛮”,他们在劳动、生活、生息繁衍中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傩文化”即其中一种.“傩”,是古代武陵人常用于祀神的一种宗教仪式.《辞源》上说“傩”通“难”,而“难”的本字作“(堇鸟)”,《说文》云:“(堇鸟)”,鸟也,从鸟,堇声.因此,“难”的  相似文献   

7.
苏轼在儋县作的《和陶拟古九首》之九云:黎山有幽子,形稿神独完。负薪入城市,笑我儒衣冠。生不闻诗书,岂知有孔颜。(?)然独往来,荣辱未易关。日暮鸟兽散,家在孤云端。问答了不通,叹息指屡弹。似言君贵人,草莽栖龙鸾。  相似文献   

8.
古人养鸟     
雷茜 《社区》2012,(14):10-10
人类爱鸟养鸟的历史很悠久。庄子在《至乐篇》中,有一段寓言:“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从这则寓言故事中.庄子指出养鸟要顺应鸟的自然本性.假如违反了鸟类的习性。即使是对鸟待以大礼,奏以国乐,飨以大餐,鸟儿还是会受到惊吓而死掉。清代著名文人郑板桥对养鸟之道更有独到的见解。他在给堂弟的信中。谈到他的爱鸟观:“终生最不喜笼中养鸟。”“我图娱悦,彼在笼中。何情何理?”  相似文献   

9.
通假字拾诂     
1.翼通(翼辶) 《论语·乡党》:“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翼如”,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言端好。”邢昺疏云:“谓疾趋而进,张拱端好,如鸟之张翼也。”朱熹集注用邢昺说。杨伯峻《论语译注》译为:“当快走的时候,姿态的端整美好好象鸟儿舒展翅膀一般。”邢昺说增“张拱”二字来解释“翼如”,说是如鸟张翼,于义未安。“翼”应通“(翼辶)”。《说文·走部》:“(走翼):趋进,(走翼)如也。”《广韵·职韵》“(走翼)”字注同,足见《论  相似文献   

10.
盖阳气萌而玄驹步,阴律凝而丹鸟羞 “玄驹”指(虫岂),即蚂蚁,各本均无疑义。“丹鸟”,又称“丹良”,皇侃以为指萤虫。范注云:“丹良即螳螂之转音,丹良即螳螂也。八月萤食蚊蚋,恐无是理。”于是,周本、郭本、赵本、向释、龙本皆据范说注“丹鸟”为丹良即螳螂。《义证》既列范注,又引吴林伯《<文心雕龙物色>义疏》以为指“萤虫”。惟牟本注译皆确认“丹鸟”是“萤火虫”。  相似文献   

11.
1 “五四”时代,郭沫若诗作中最能代表诗人豪情的诗篇,首推作于1920年的名诗《凤皇涅槃》。诗前有“小序”云: 天方国古有神“菲尼克司”(Phoenix),满五百岁后,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鲜美异常,不再死。按此鸟殆即中国所谓凤皇。雄为凤,雌为皇。《孔演图》云;“凤皇火精,生丹穴。”《广雅》云:“凤皇……雄鸣曰即即,雌鸣曰足足。”  相似文献   

12.
太阳鸟图像一般被释为联合图腾,但此说法与当时的史实和相关出土文物有所偏差。在太阳 鸟图像大量出现的时期,各部落普遍存在日崇拜和鸟崇拜,日鸟已不具有图腾应具有的部落标志意义。且崇 鸟与崇日现象在同一部落杂糅出现,因此日鸟合并不一定来源于族外,而可能源于部落内部的演变。加上太 阳鸟图像与月亮蟾蜍图像时常相继出土,四个“图腾”同时出现更加难以用图腾联合释之。另外,图腾崇拜不 等于动物崇拜,不能将“太阳鸟”的思想根源归于图腾崇拜,它是自然崇拜与动物崇拜的产物。“太阳鸟”的基 本涵义是太阳,在此基础上衍化出太阳崇拜、祈求升天成仙、子孙繁昌及阴阳和谐等涵义。  相似文献   

13.
太阳是宇宙的主宰,是永恒的生命所在。远古先民们在原始信仰的土壤里创造了太阳神话,树立了不朽的崇拜偶像——太阳神。本文将围绕“太阳与鸟”、“太阳与水”、“太阳与树”等议题,对太阳神话意象作一探讨。一、太阳与鸟太阳神话中经常将鸟与太阳联系在一起,这是一个普遍的神话意象。无疑,这是鸟图腾崇拜与太阳崇拜的融合。崇拜太阳的民族,也存在圣鸟崇拜,二者相互渗透,互为包容,最终合而为一。下文从原始思维和文化的交融两方面加以阐明。  相似文献   

14.
丘浚年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上期第106页) 案:丘浚《经筵进讲》序云:“天顺甲申八月二日,今上首开经筵,时知经筵官太保会昌侯孙继宗少保,吏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李贤,浚于是时叨克讲官。”(《琼台诗文会稿重编》卷5《学士四荣》) 作《秋兴》7首。 案:诗题注云:“天顺甲申”。(《琼台诗文会稿重编》卷5)……  相似文献   

15.
元代杂剧《西厢记·寺警》:“(风彡)了僧帽,袒下了偏衫.”又《崔莺莺夜听琴》:“(风彡)了僧伽帽.”“(风彡)”字,历来无解.《康熙字典》引《字(?)补》云:“(风彡),巴收切,音彪.元曲:(风彡)了僧伽.”未释其义.《中华大字典》云:“(风彡),巴收切,音彪,尤韵.义未详.”引例同上,但加有按语云:“按弦索西厢云:‘上至顶门红(风彡)(风彡)’,又云‘红彪彪地,戴一顶纱帽’.据此,(风彡)与彪音义并近.”现代的《辞海》和《辞源》修订本皆未收录这个词,张相的《诗词曲语词汇释》  相似文献   

16.
李白的乐府诗中有一首《山人劝酒》诗云:“苍苍云松,落落绮皓。春风尔来为阿谁?蝴蝶忽然满芳草。秀眉霜雪颜桃花,骨青髓绿长美好。称是秦时避世人,劝酒相欢不知老。各守麋鹿志,耻随龙虎争。欻起佐太子,汉皇乃复惊。顾谓戚夫人,彼翁羽翼成。归来商山下,泛若云无情。举觞酹巢由,洗耳何独清。浩歌望嵩岳,意气还相倾。”又一首《商山四皓》诗云:“白发四老人,昂藏南山侧。偃蹇松云间,冥翳不可识。云窗拂青霭,石壁横翠色。龙虎方战争,于焉自休息。秦人失金镜,汉祖升紫极。阴虹浊太阳,前星遂沦匿。  相似文献   

17.
玄宗开元二年甲寅(714)四十五岁在紫微侍郎任,仍知制诰。〔著作〕正月二十四日:《授姚崇都检校诸军大使、李义(甫)副使制》(见《诏令》。按,“甫”,衍文)二月一日:《贺太阳不亏状》《通鉴》:“二月,庚寅朔,太史奏太阳应亏不亏。”二月五日:《王晙朔方道行军总管制》(见《诏令》。二十八日:《命姚崇等北伐制》(见《诏令》。《英华》系于三月十八日,备一说)闰二月五日癸亥:《令道士女冠僧尼拜父母敕》(见《旧·玄宗纪》)。九日丁卯:《遣  相似文献   

18.
修订本《辞源》“崆峒”词条第二义项,以“崆峒”指“洛阳”,其文云:“古人认为北极星居天之中,斗极之下为空桐(即崆桐)。洛阳居地之中,因以崆桐指洛阳。唐李贺《歌诗编》三(按:应为“二”《仁和里杂叙皇甫湜》:‘明朝下元复西道,崆桐叙别长如天’,”这里所引“斗极之下为空桐”,见于《尔雅·释地》。其文云:“岠齐州以南,戴日为丹穴。北戴斗极为空桐。东至日所出为大平。西至日所入为大蒙。”邢昺疏云:“岠,去也;齐,中也;中州犹言中国  相似文献   

19.
在一九二八年开始的“革命文学”的论争中,茅盾先后发表了《欢迎〈太阳〉》(1928.1)、《从牯岭到东京》(1928.10)、《读〈倪焕之〉》(1929.5)、《关于“创作”》(1931.9)等文章。主要就“革命文学”论争所涉及的如何评价五四文学革命、评价鲁迅,如何看待创造社、太阳  相似文献   

20.
(一)《谒山》诗解李商隐《谒山》诗云: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这首诗在《玉溪集》中实属难解之作。朱彝尊云:“想奇极矣,不知何所云!”(沈辑三家评)纪晓岚云:“不解”(抄诗或问),又曰:“未解其旨。”(沈辑三家评)冯浩、张采田作过笺释,都认为《谒山》是李商隐“陈情令狐(綯)”之作,但两家对诗题的解释却截然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