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直译指在翻译过程中按原文逐字逐句一对一的翻译,是一种重要的翻译方法,具有准确传达原文意义,体现原文风格等优点,为纯语言翻译观和异化翻译策略所推崇并采纳。但这两种翻译思想对直译既有相同的阐释,又有不同的处理办法,期望通过直译达到的目的也有区别。本文旨在对这种区别与联系进行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直译和意译是两种重要的翻译方法。翻译中直译还是意译的问题,一直以来颇有争议,究竟二者水火不容,还是能补充使用呢?本文认为,翻译的目的就是准确传达原文意义,使译文读者读译文就如同原文读者读原文一样。能达到这一目的,直译和意译都是可取的,不存在孰是孰非的问题。本文将从直译与意译的定义入手,阐述两种翻译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差异,及二者在翻译中的应用,进而得出翻译的最高境界应是直译与意译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3.
人类交际的主要媒介是语言,而语言的基本功能是交际,因此翻译作为一种语言活动,翻译的基本功能也是交际,其特点在于它是沟通两种文化的交际。在文化信息的处理中,译者处于中心地位,必须从语言的交际功能出发,兼顾源信息包含的所有功能和意义。有时说话的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说话动作本身,也就是信息具有保持交际通道的意义,这时往往需要避免直译。同一信息的交际效果因人际关系的不同而不同,在进行信息处理时,译者需考虑双方关系来确定译出语风格,使译文达到与原文相同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4.
陈敬艳 《现代妇女》2014,(7):274-274
翻译的转换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文化上,一个是语言上。根据文本的功能与目的,原文本是以传递各种信息、侧重客观事实为主的信息型(informative)文本,主要在于将作者叙述的历史信息,以及作者对曼彻斯特历史的看法传递给读者。所以在文化信息的传递上,对原文翻译尽量遵循忠诚的原则,保持历史事件的客观性。而本文将主要集中探讨微观层次上的词法与句法的转换技巧。  相似文献   

5.
《政府工作报告》是严谨的政治文本,其英文版本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其独特的文本形式要求翻译时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以准确传达原文意思,让译语读者清楚明了。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更多地考虑了目的语读者的反应,因此从功能对等理论出发,探讨了在翻译《政府工作报告》时采取的直译、直译加注释、意译、增译等不同翻译策略,以期让译文更符合译语读者的语言习惯。  相似文献   

6.
宋毅 《现代交际》2014,(3):30-30
由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我们在翻译时必须考虑如何让译文尽量做到传真。我们在翻译时要了解两种文化,注意翻译技巧和理论,可以采用直译、意译和加注相结合的方式,力求传达出原文的深层意思又保留原文的精髓。  相似文献   

7.
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认为:翻译就是用接受语言复制出与源语言最接近的自然灯等值体——首先是就意义而言,其次是就风格而言.其中就包含了对构成翻译的两个层次的阐述,一是意义上的转换,二是风格的形成.而翻.译的风格就与译者所在的外在环境及本人的主观意识息息相关.文中旨在通过阐述翻译和意识形态的含义和两者间的关系,浅析意识形态对译者翻译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尤金·奈达,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家。其提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即翻译时不是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是要在两种语言间达到功能上的对等。此理论的核心在于:从源语的意义、风格和读者的反应出发,实现最高对等或者最低对等。功能对等理论以意义和风格对等为基础,强调译入语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基本保持一致。本文以大卫·梭罗的《A Winter Walk》汉译译文《冬日漫步》为例,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翻译是一项对语言进行操作的工作,即用一种语言文本来替代另一种语言文本的过程。"(J.C.卡特福德,1994)"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方面,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的过程。"(巴尔胡达罗夫,1985)"翻译是在接受语中寻找和原语信息尽可能接近、自然的对等话语,首先是意义上的对等,其次才是风格上的对等。"(E.A奈达,1969)通俗的讲,翻译,是指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活动。这个过程要求对语言语义学的知识以及对语言使用者文化的了解。  相似文献   

10.
刘伟 《职业时空》2009,5(8):164-165
传统意义上的科技翻译一直被认为是缺少情感的机械翻译,侧重于直译且实用,其实并非如此,科技翻译的核心就是入文主义。本文就科技翻译的自身特点和发展趋势加以讨论,探讨科技翻译的人文主义体现。  相似文献   

11.
陈敬艳 《现代妇女》2014,(8):280-280
一般来说,翻译策略可以从两个层次来讲。第一是宏观上的文化翻译策略,第二是微观的语言层面的操作型方法论。而具体体现在语言层面的策略包括字对字与意对意,或者直译与意译。本文从早期翻译理论及语言学派探讨翻译方法论的二元渐趋性。  相似文献   

12.
颜色词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研究颜色词有助于促进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文化交流.本文通对“黑”与“白”基本含义和文化涵义进行对比研究,对颜色词在文学作品中的翻译手法进行总结归纳,以及展现《呼啸山庄》英文原版与方平版中译本中的颜色词具体翻译实例,总结出颜色词的翻译手法基本上可以分为直译、意译和改译三种,及其在文学作品中大体上的分布情况,展开对比研究.并总结了影响这些颜色翻译的原因.通过原文和译文的对比分析,直译所占比例比较大.虽然意译和改译比例较小,但其作用巨大,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3.
国内外翻译研究的争议主要在于,翻译究竟是需“直译”,还是“意译”.这一根本差异招致诸多争论.事实上,在翻译实践中,直译与意译都被认为是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且二者在翻译过程中都充当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列举具体实例,分析两种翻译理论各自具有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得出结论:在翻译过程中,应灵活、适宜地运用直译、意译及两种理论结合的方法,并不偏颇于那一种.  相似文献   

14.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并在瑞典文学院做了题为"讲故事的人"的讲座。其演讲生动质朴,一个个不同的故事,都彰显着他的性情与傲骨,简简单单,却透彻心扉。著名翻译家葛浩文对其演讲做了英文翻译,以同样朴实流畅的语言译出其平凡真挚的情感。本文以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为理论依据,从词语的选择、特色文化词的翻译、句式转换、译作风格、译文忠实性等方面对葛浩文所译的莫言"诺贝尔奖讲座"进行分析,得出其翻译以忠实为第一准则,基本完整地复制出了原作的思想,译文与原文具有同性质的风格和写法,语言通顺流畅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语义翻译是一种以原文的形式和原作者的原意为中心的翻译方法,不是以目的语语境及其表达方式,更不是把译文变成目的语文化情境之物。不同于语义翻译,交际翻译不考虑使用场合。交际翻译的重点是根据目的语的语言、文化和语用方式传递信息,使译文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语言形式上都能为读者所接受,而不是尽量忠实地复制原文的文字。本文简述了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区别。  相似文献   

16.
叶巍艳 《职业时空》2008,4(9):125-126
文言文翻译是一种综合性练习,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在文言文翻译中,要使译文忠实于原文,必须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同时还要使译文优美自然,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要达到这个标准和要求,在文言文翻译中,应注意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技巧。  相似文献   

17.
风格的传译是文学翻译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风格最终要通过语言符号来表现。功能对等理论要求翻译要在意义和风格上寻找“最近似的自然等值”。以功能对等理论作为评价风格传译的准则,《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两中译本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原作的风格。  相似文献   

18.
忠实地传达原文的思想内容、形式、风格特征是翻译的最基本原则,也是翻译的最高理想。然而,在实际的翻译实践中,忠实是相对的,不忠实是绝对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翻译中的不忠实正是译者的自主性与创造性的表现。本文拟从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语言的模糊性与翻译的不同受众与不同目的三个方面来探讨译者的自主性与创造性。  相似文献   

19.
"忠实"作为翻译标准历史悠久,然而,其作为衡量译文质量的手段可操作性并不强。翻译各个主体间相互作用的主体间性、译文和原文间的文本间性和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间性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复合间性,这使得"忠实"成为一个可望不可即的境界,译者可以为之不断努力,却永远也达不成这个目标。不过,既然翻译各个主体之间相互制约,那么,他们也就必然受到伦理约束。因此,从伦理角度重新构建翻译规范就十分必要了。实际上,伦理框架完全可以胜任翻译标准的构建任务。  相似文献   

20.
范珺 《现代交际》2010,(6):121-122
该论文将习用语翻译中出现的问题归纳为三类。一类是不求甚解,就习用语的表面意义直译;二是生搬硬套,用意义不合的汉语成语替换;三是忽略了习用语的文化内涵,使译文失去了原文的韵味。论文最后指出只要深入地掌握英语的文化背景知识,才能做好习用语的翻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