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确定了一种既不同于大陆法系又不同于英美法系的新的庭审模式。本文立足我国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并结合职权主义与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特点,对庭前审查、庭中控辩对抗、被告人权利保护、庭审组织等涉及庭审方式改革基础的制度进行了评析  相似文献   

2.
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一种文化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结构主义是在现代主义这个广阔的背景下产生的若干思想运动之一,后结构主义则是在后现代主义这个广阔的背景下最早产生的思想运动之一。后结构主义以其鲜明标志区别于结构主义消解形而上学传统。后结构主义的消解策略是以结构主义的二元对立为主要对象和背景来展开的,它所提出的解构对于文化分析和文化批判确实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由于相同的意识形态等原因,苏联时期的立法对新中国的立法产生过重要影响.因此,中国刑事立法同苏俄、俄罗斯刑事立法的关系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刑事立法基本上参照了苏俄早期的刑事立法,并突出表现在刑事立法的阶级属性上.新中国成立后,刑事立法仍然大量参照了苏俄早期的刑事立法,20世纪30年代后期苏俄刑事立法的新成果并没有被借鉴到1979年新中国第一部刑法典中.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刑事立法与中国刑事立法已经在刑法原则、犯罪论及刑罚体系等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是,反映当今俄罗斯市场经济需求的刑事立法可以、而且也应当对中国的刑事立法起到借鉴作用.同时,俄罗斯对刑法典进行适时地多次补充与修订也是值得中国刑事立法关注的.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6,(11):112-115
庭审中心主义对于提高诉讼效率,保障独立审判,增强诉讼权威性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庭前准备不充分、当事人诉讼能力欠缺和法官释明不足等原因,导致庭审混乱、效果不佳。因此,应完善庭前准备程序,取消庭审阶段的划分,提高法官的庭审驾驭能力,从而保证诉讼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5.
列维-斯特劳斯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始终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并充分阐述了结构整体观。这种结构整体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科学发展的整体化趋势  相似文献   

6.
政策机制是政策科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研究政策过程的前提或出发点。研究刑事政策、制定刑事政策必须要引入机制原理。刑事政策机制是指刑事政策各相关因素(包括内部结构和外部条件)所共同形成的,受一定规律支配又具有稳定效应的律动作用联系。其既有一般机制的特征,又具有独有的特征,即刑事政策机制的整体性、指导性、中介性、稳定性和双向性。刑事政策机制的建构具有实践价值,它能够激活刑事政策,使其转化为控制与预防犯罪的物质力量。同时,它能够不断调整刑事政策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刑事政策机制的建构具有理论价值,它能够为刑事政策研究提供比较科学合理的方法,为刑事政策的理论研究开拓新的思路和领域。  相似文献   

7.
庭审轶事     
有效率的工作才会有效益。在美国洛杉矶,家家户户都有车,被交通警察开罚单也就成为常有的事。所以对很多美国人来说,为交通违章出庭是他们最常打的官司了。我在洛杉矶阿罕布拉市法院曾旁听了一次交通违章案庭审。走进法庭,只见一名法警一手握笔,一手扶着警棍正大声地点名。旁听席一侧坐了几十口人,他们都是因为交通违章被警察开了罚单后,来交通法庭出庭的;另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考察批判理论、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理论贡献。本文力求论证,这些理论在对于实证主义的缺陷方面,以及理论建构、当代社会研究的新路径方面,提出了相关的理论视角。文章讨论了这些理论视角在社会学经验研究和概念研究中的应用,其中有些应用包括了对偏差行为、性别、媒体和文化等诸方面的社会学研究工作。最后,文章讨论了这三种理论视角对社会学家在其学科线界和领地问题上的思考所产生的蕴涵。  相似文献   

9.
白彦 《学术交流》2007,(9):64-67
刑事审判救济程序是旨在发现和纠正判决、裁定错误而设置的一审后审判,其会引导刑事案件重新走回法庭,由控辩审三方参与进行审理。在该程序中,适格的被告这一问题长期以来一直被中外刑诉法所回避。司法实践中,两大法系国家一般将原审中的原被告在救济审中发生程序角色换位,我国则是将一审中的控方和被告人视作救济审中的原被告双方,而救济程序中真正的被告人则一直隐藏于幕后,从而使刑事审判救济程序因诉讼主体的错位导致诉讼行为的移位。从诉讼程序的客观规律出发加以分析,刑事审判救济程序中的被告人应是原审法院,而且法院作为程序性刑事被告人是完全正当的,随着刑事诉讼的发展,原审法院程序性被告的归位应该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0.
李宇明 《社科纵横》2007,22(8):113-114
知识产权权利人的私人财产权与知识产权领域的竞争秩序都是知识产权刑法保护的客体,但是侧重点不同,价值取向不同,制度设计和社会效果必然有异。知识产权刑事保护的价值取向应当着眼于世界范围和长久角度,根据知识产权和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和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重心确定。  相似文献   

11.
李克艳 《创新》2010,4(5):46-49
由于各种因素影响,我国刑事错案时有发生。错案的发生不仅严重侵害公民的合法权益,也使刑事诉讼的目的无从实现。司法体制不健全、无罪推定原则的缺失、不合理的证人出庭制度等都是导致我国刑事错案发生的根本原因。因此,必须进一步健全司法体制,完善刑事诉讼的相关制度并转变执法理念,将错案遏制在最小范围内,最终促成立法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2.
被害人问题为当下刑事法学界的重要议题,因对其利益的忽视而致现代刑事法治面临严重正当性危机.尊重被害人、考虑他们的需要成为刑事法学及各国实践的重点.反观国内,许多被害人问题研究着眼于谋求在刑事诉讼中被害人地位的提升,而忽视了因无法改变的犯罪与刑罚的本质认识、司法的目的与其作为认识活动的性质等方面所决定了其在被害人问题解决上的难以克服的局限性.刑事司法固然在被害人问题解决上难当主力,但是在不损及被告人权利与诉讼目的前提下进行局部改良亦有保障被害人权利的可能.所以,应对被害人问题的现实作法是强调刑事司法与其他社会政策的互动与协调.  相似文献   

13.
腐败案件的高发案率是中国当前所处的社会转型期的突出特点。为了适应治理腐败犯罪的需要,中国刑事司法形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侦查体制、办案原则,并且注重依靠群众查办腐败案件,注重打击重点的随时调整。中国刑事司法注重提高腐败案件的侦查能力和加强反腐败刑事司法的规范化建设等,这是中国反腐败策略在刑事司法领域的具体体现。同时,中国在反腐败刑事程序如何与国际公约对接等方面面临着一些挑战,这也指引着中国刑事司法改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犯罪新闻的娱乐化昭示着新闻自由权的滥用,理性检视犯罪报道的伦理风向是传媒生态重构所无法规避的问题。无论犯罪新闻偏向事实议题还是价值议题,当错设“报复合理”的逻辑时,犯罪便有被降格为道义过错的危险。犯罪新闻报道无可厚非,但受众需要的是足够审慎的传播。犯罪新闻的价值本位在于引导公众理性承受与防控犯罪,既不能否认传媒对犯罪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也不宜无限放大两者的相关性。犯罪新闻报道犹如一把双刃剑,其传播功能的良窳最终取决于媒介自律与伦理转向。  相似文献   

15.
在司法实践中 ,如何认定共同盗窃行为人的刑事责任是一个比较疑难的问题 ,理论界对此争议较大。包括分赃数额说、分担数额说、盗窃总数额说及参与盗窃数额说。其中参与盗窃数额说对盗窃共犯刑事责任所提出的认定标准比较合理 ,司法实践中应予采纳。但是对参与盗窃数额说的理论真意应正确把握。同时对于某些共同盗窃犯罪分子向其他共盗分子隐瞒了共同盗窃数额 ,被隐瞒的共同盗窃行为人刑事责任的承担应坚持主客观相统一的定罪原则。  相似文献   

16.
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均属于法律责任的下位概念,都具有法律责任的一般功能,即惩罚功能、补偿功能和预防功能.但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又是性质相异的责任,两种责任功能的侧重点差异明显,前者更注重补偿功能,后者更注重惩罚功能.两种责任功能的融合虽然具有可行性,但是也具有有限性,二者的融合有利于对被害人利益的保护,有利于实现刑法的轻缓化,从而更好地发挥法律责任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已经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对刑事被害人实施社会救助。但存在的问题是:在治疗费用、生活照顾和心理救助方面考虑不够。完善刑事被害人社会救助制度的基本思路是:在医疗保险制度中明确规定,刑事被害人也属于医疗保险的保障范围;建立刑事被害人生活照顾制度;建立刑事被害人心理救助制度。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刑法司法解释的不足与完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刑法司法解释在弥补我国刑法立法的不足、保持刑法的稳定、克服刑法规范的抽象性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我国现行的刑法司法解释违背罪刑法定原则,立法化、抽象化的现象十分严重。同时,刑法司法解释之间、刑法司法解释与我国刑法理论的通说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冲突。部分刑法司法解释的方法也存在严重的不足。因此,司法机关对刑法进行司法解释必须遵循罪刑法定原则、合理性原则、明确性原则。  相似文献   

19.
情判作为中国传统诉讼中颇具特色的审判模式,是指司法官在认定案件事实的基础上,根据情或情理作出判决.它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相适应,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情判以和谐为总体价值取向,无讼和追求实体公正则是和谐在情判领域的具体价值取向.在这些取向的指引下,司法官判案时力图做到法顺人情,情法相合.  相似文献   

20.
廖志军 《唐都学刊》2007,23(6):55-57
虚拟社会是一个在网络空间产生并由各种网络实体构成的新的社会形态,是现实社会在虚拟空间的"表象存在"。虚拟社会正义的实质是权利与义务的合理平衡,它包括制度的正义与制度实践的正义两方面内容。制度的正义即是制度的合理性,是制度的正义性的考量,它指制度在建立时是否依据了正义原则,是否被赋予了公平、自由的正义属性;制度实践的正义即是制度运行的正义,它是指制度所确立的正义原则是否得到了广大社会成员的赞同与支持,制度在实践中,是否坚持了正义原则,是否实现了制度得以建立的正义伦理基础。在当前纷繁复杂的虚拟空间,探讨虚拟社会的正义问题,为虚拟社会树立正义的航标,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