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年来,关于广告传播之人文意义的研究成为热点话题。本文分别以一部电影的名字作为小标题,借用电影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来传达文章理念。从“广告传播对流行文化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来探讨广告传播与流行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透过传播学之“培养”理论,特别强调了广告传播通过营造“拟态环境”对社会思潮、消费文化和消费心理的影响,揭示广告传播与流行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文化传播是西方按其战略意图塑造世界的重要工具.资源的绝对有限性与发展的绝对无限性的矛盾,决定了国家间存在着表现在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因而不能随意“突破”和“超越”的基本矛盾.国家政治关乎民族的生死存亡,中国是新崛起的发展中的国家,在文化传播及应对西方文化战略方面并没有多少经验.在这方面,我们不仅要提高警惕,更要知己知彼,学习其中有效而我们又尚不熟悉的大国文化博弈的经验,为中国成长为一个世界性的大国做好准备.基于西方存在着深刻的内在矛盾,中国的文化传播要讲政治也要讲策略,利用这些矛盾,发展自己,为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美国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认同,并且将价值观教育、道德教育、宗教教育植根于文化沃土之上,创设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环境,形成独具特色的公民教育模式.推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可学习和借鉴美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文化认同的经验和方法.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认同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文化价值导向,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当代人类社会处在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之中,使人们认识这一生活环境而又能引领人们走向新世界的,则是影响力巨大而又深远的传播文化.传播文化发展经历了口语文化、书面印刷文化、电子媒介以及网络文化三个阶段.从人类语文时候开始,传播文化就已萌发,源远流长,对社会影响巨大.使人们在心理上更甚于在地理上的接近.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变迁,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传播方法和内容瞬息万变.电影、广播、通讯、广告、电视等媒体有如长江后浪推前浪,特别是继电视媒介后网络应运而生,新媒体的诞生及多元化是新一场传播革命,并将传播文化推向颠峰,使传播文化特性表露无遗. 相似文献
5.
当代视觉化传播对当代审美文化的影响是深刻而复杂的,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一方面,视觉化传播整体上把日常生活纳入审美的范围之内,有利于培育当代大众的新型审美文化形态;另一方面,视觉化传播泛审美的结果也导致审美活动停留在感官-形象消费的水平上,使大众的审美趣味庸俗化、审美感官钝化,消解了美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6.
网络媒体框架下的广告传播与大众媒体框架下的广告传播存在着重要差异。在网络媒体的范式之下,由于它的自主性和互动性的社会特性,在传播中,公众被赋予了更大的自主权和自由力,公众的个性化特征得到大大提升,他们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在这样一种文化属性之下的广告传播,必须以尊重公众的自主权利和个性自由为前提。 相似文献
7.
在传统媒介环境下所提出的“对台宣传”概念存在理念束缚,“对台宣传”面临困境。在新媒体环境下,对台传播当立足于新的媒介环境,尊重传播规律,从传播主体、媒介本身、传播内容、受众、媒介环境、传播方式等六个方面增强对台信息传播方面的软实力。要使对台传播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要善于利用良好的传播环境,遵循传播规律,扩宽传播空间,积极促进大众传播与民间体验传播实现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8.
9.
编辑主体是重要的文化传播者,也是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信息的承载者。编辑主体的文化传播是对社会成员文化心理及精神世界的观照,是对社会文化的建构;人文精神是编辑主体的品格和精神特征。编辑主体的人文精神内涵包括人的价值尊重、理性和智慧、批判精神、终极关怀等层面,并体现在文化传播的社会沟通、社会教化、文化增殖、社会调控等机制中。 相似文献
10.
文化传播与演化理论的发展和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80年代以来,文化传播与演化理论和分析模型在美国发展很快,引起人类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介绍了文化传播与演化理论的发展、主要内容及其应用情况,还讨论了其在社会科学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文化交流是人类社会和各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在世界各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中,古代中日文化交流格外引人注目。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传播规律的科学,人类一切与精神或精神文化有关的历史,其实就是传播的历史。运用传播学的基本原理和传播活动的构成要素分析古代中日间的信息传递,为研究中日文化交流史提供了新的、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丰富多彩 双向互动——中日文化交流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两国有长达数千年的文化交流史.丰富多彩、双向互动的文化交流对中日两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文学艺术、体育娱乐乃至日常习俗等各领域,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两国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层面存在着诸多共同点和交融处.相互学习、彼此包容、取长补短、友好共赢应成为今后中日文化交流的共同取向. 相似文献
13.
Identity is the “sameness” and belonging of identification. In a real sense, cultural identity is often related to ethno-cultural identity, while political identity and national identity are more often inseparable. Cultural identity lays particular stress on the group destiny of a people or ethnic group from which its members cannot withdraw. Political identity, on the other hand, highlights the subjective values and intentions chosen, judged and assessed by the members of society. Since modern times, politics, as the surface of the social structure, has demonstrated increasingly serious conflict and perplexity, and the decline of the political identity has gradually developed into a common social phenomenon. Considering the high complementarity and the mutual stimulation between cultural identity and political identity, we should take cultural identity as the pivot for our entry into the actual practice of community politics, with a view to promoting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s, making interest adjustments, and intensifying the community members’ sense of belonging. These are exceptionally meaningful for strengthening the political identity of a community.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applies methodological relationalism, leaning on a pragmatist theory of action of classical Deweyan origin, supplemented among other things with Alva Noë’s enactivism, to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s a part of human cultural evolution. Tool-use and technologies are understood as skillful human activities that form hubs of organized activity in developed human communities. Appreciating the quite slow pace of evolution, the article adopts, all told, a two million year time frame. Six epochs of cultural evolution are distinguished, linked to the introduction of communication tools and technologies as skillful human activities that serve the members of growing communities in the ecological niche at hand. The first two epochs arose from forms of communication serving local, small-sized hunter-gatherer bands; the second couple arose with technologies apt for building nation-wide communities and culture; and the latest two have been propelled by global communication networks, having an impact on billions of people. Finally, certain peculiarities of the presently unfolding World Wide Web epoch, connected in particular to this era's exceptionally efficient behavior modification, are compared with earlier epochs. 相似文献
15.
当今的经济全球化能否引进到文化全球化还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话题,但全球越来越频繁的文化交流趋势却是可以肯定的.对于文化交流,我们原来有"拿来主义",时下又有人提出"送去主义",这些原则是否适应当今的时代及社会的需要,我们对此应该予以明晰,在选择当今的文化交流原则时必须和时代的要求相符. 相似文献
16.
从多民族文化认同的角度研究刘三姐文化现象,探讨刘三姐文化符号对于多民族认同的作用、价值与意义,以及这个文化符号在多民族文化认同构建中的历史与变化是新时期刘三姐文化研究的深入和实际需要。刘三姐的多民族文化认同不但没有导致民族文化个性和差异的泯灭,还为多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提供了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和相互信任与包容的文化心理,这不仅为广西也为其他多民族地区和国家解决民族矛盾与冲突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外语教育中的文化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目标追求的自觉性和文化目标追求的有限性构成了新世纪外语教学的基本特征。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 ,所学语言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在外语教学中的不可分割性和文化迁移的自觉性。外语教学越是向高层次发展 ,语言负载的文化需要越突出。因此 ,体系相对完整的外语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应被看做是外语教学和外语课程建设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8.
北京市文化设施空间分布与文化功能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北京作为首都和全国的文化中心 ,文化功能是北京城市的主体功能之一。本文在分析北京市文化设施建设布局现状的基础上 ,将北京城市文化功能演进历史从解放初期到现在分为三个阶段 :5 0年代至 70年代、 80年代至 90年代和 90年代以后。不同时期的文化设施在空间布局上展现了不同的特点。目前 ,北京城市文化功能空间布局上存在着政治文化功能突出 ,南北城布局失衡以及缺少表现城市文化功能的主轴线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本文提出了调整文化功能布局、平衡南北城差异 ,完善各城区文化功能定位以及加快打造长安街文化轴线功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性别文化差异给跨性别文化交际带来的矛盾与困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男性和女性在语言运用过程中存在着语音语调、词汇、语法结构等方面的差异。性别语言差异源于男性和女性不同的心理特征、性别角色、社会分工、社会偏见、以及权势和支配欲。性别差异不只是生物学上的差异,而主要是一种文化构建。不同的性别角色促使男性和女性获得各自的角色行为,成为不同性别文化的成员。性别文化差异势必导致男性和女性在交际规则、交际风格、交际方略、心理定势、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为两性之间的交际带来困难。只有了解不同性别的交际规则和交际方略,培养对容易导致交际失败的交际规则的敏感性以及性别文化差异意识,才能克服性别文化差异所导致的交际失败,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文化心理学研究中存在"不可通约",是因为研究者们囿于不同文化下的具体刺激所导致人们表现出的不同的心理与行为表现,而没有上升到刺激所具有的意义层面。而研究的"可通约性"有两个层次的含义,即:不同文化中具体刺激的、意义的、本质的、可对话交流的层面和表面的、可理解支持的层面。这为文化心理学研究中沟通平台的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