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尚书·商书》中的《高宗肜日》篇,是殷王祖庚肜祭他的父亲高宗武丁的时候,发生雉鸟鸣叫的事,引起了殷王的恐惧,生怕上帝有什么事要责罚他,另一王室大贵族祖己就对祖庚讲了一段诫勉的话,史臣记录下来,就成了本篇。这是仅存的商代文献孑遗五篇中的一篇,是对商史研究较为重要的一篇。去年我向全国商史学术讨论会提交了《谈<高宗肜日>》一文,谈到了有关它的下列几个问题:(一)商代确有这样的文献传下来;(二)高宗就是殷王武丁,“高宗肜日”是祖庚对武丁宗庙的肜日之祭;(三)祖己就是武丁儿子孝己;(四)对鸣雉的畏惧,是由于他们宗教迷信观点的强烈  相似文献   

2.
清华大学藏楚简《高宗》共27简,整理者题为《殷高宗问于三寿》。殷高宗即武丁,是历史上的名王,在位长达59年。《尚书·无逸》云:"其在高宗,时旧劳于外,爰暨小人。"又云:"不敢荒宁,嘉靖殷邦,至于小大,无事或怨。"三寿又称三老,《诗经·閟宫》云:"三寿作朋。"郑玄笺:"三寿,三卿也。"全文采用问答方式。讨论治国的方略,中心内容属儒家学派。  相似文献   

3.
刘白羽同志的散文《长江三日》,是一篇既有炙人的激情、飞腾的想象,又有隽永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的优秀散文。它不仅展现了长江两岸千姿万态的绮丽风光,歌颂了祖国的壮美山河,而且还寄寓了这样一条深刻的哲理:“多么灿烂”的“新世界”,正是经过艰难曲折的斗争换取的。就是今天我们读了,也会使我们联想到实现祖同“四化”的“灿烂”前景,同样需要我们去付出艰巨的劳动。为了发掘和开拓本文的思想内容,不能不分析它的艺术结构。首先,看看这不容割裂的  相似文献   

4.
《东明王篇》是朝鲜古代第一部长篇叙事诗,是神话传说历史化和作家文学中"复活"的一个典型例子,具有强烈的幻想和浪漫主义色彩,情节离奇古怪,但有生活依据,偶然中蕴藏着必然性。语言生动活泼,风格豪放雄浑。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原整理者的释文为底本,将清华简《殷高宗问于三寿(上)》个别简文重新释读、断句,并做注解、白话译文,认为《殷高宗问于三寿(上)》是楚史官抄录的商代原始档案,是《道德经》的来源文献之一,记录了殷高宗与三寿之间就世事人情、君国子民之道展开的思想交流,《殷高宗问于三寿》为商代研究、儒家和道家思想研究提供了新的史料,尤其为"彭祖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6.
《孙子》一书的作者孙武是春秋末期新兴地主阶级的著名军事家。《孙子》这部伟大的军事理论著作,用朴素的军事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总结了丰富的战争经验,论述了一般战争规律,被列为《武经七书》之首。据传全书原有八十二篇,现仅存十三篇。其中,《形篇》、《势篇》分别对军事实力和战术作了重要论述,闪  相似文献   

7.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份失传的儒家经典——《五行篇》,它给几千年没有答案的子思、孟子五行说古谜,提供了答案。这个五行,不是后人猜测已久的金木水火土,也不是仁义礼智信,而是:仁义礼智圣。这份帛书提出了德和善两个范畴。它说德是天道,善是人道。德是形于内的仁义礼智圣,即为人心所体认或成为人的道德信念的形而上的天道,以及显现于人性或构成人的道德属性的天道。善是不形于内的仁义礼智,即为人体所施行或作为道德实践的天道,亦即人道。帛书着重论证了如何始能得道成德、以及如何始能为善的步骤。在如何得道成德、即如何树立道德信念方面,《五行篇》提出了“德弗志不成,志弗思不得”的说法,谓德以志成,志以思得,并分述了“仁之思”、“智之思”、“圣之思”的细节,以及忧患意识及慎独功夫。在如何为善、即道德的实行方面,《五行篇》认为人之为善,乃由于种种相应的“气”充斥体内而起,为此它分述了仁气、义气和礼气,即人的诸种精神状态。此外,《五行篇》还论述了仁义礼智圣五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因之,帛书《五行篇》是子思、孟子学派的一份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8.
日本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她有丰富的创造力和爱好美术的悠久传统。中国人民和日本人民有长期友好的关系。自从中国和日本两个伟大的民族有了接触以来,便互相学习,推动社会向前进步。在文化艺术的诸方面,有了血肉相连的关系。古代的日本人民曾经遥遥渡海而来,不畏风波,从唐代的长安,带去了不少珍贵的文物,宝存至今,成为两国人民历史友好的证据。  相似文献   

9.
《论无产阶级艺术》是茅盾同志一九二五年五月初至十月写成的一篇主要文艺论文。该文长约一万二干多字,共分五节,连载于当时《文学周报》第一七二、一七三、一七五、一九六各期上。一般认为茅盾同志的早期文艺思想,即“五四”时期至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艺思想是民主主义的,是同情被损害者被侮辱者的“为人生”派的思想,谈不上明确的阶级观点和无产阶级色彩。但这篇重要论文表明,到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大革命高潮到来前夕,茅盾的文艺思想显然已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尽管他后来又曾矛盾、苦闷,走了一段  相似文献   

10.
该文以清华简《殷高宗问于三寿(下)》整理者所提供的原释文、注释为底本,对个别简文重新释文、某些句子重新断句,以白话文做了全文翻译。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殷高宗问于三寿(下)》的性质,认为其源自商代史官实录,其思想上承尧舜禹,下接孔子、董仲舒,其所叙述的夏商转换之际的历史与《尚书·汤誓》、清华简《尹至》等文献所载一致。  相似文献   

11.
两篇《狂人日记》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文学史的长廊里,伫立着两个狂人形象。这两个狂人形象分别出自俄国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和鲁迅的《狂人日记》。比较一下这两篇作品,研究他们的关系和联系,对理解鲁迅文艺创作借鉴的理论,探索某些借鉴的规律,发展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新文艺,有着重要意义。一、产生创作意图的相似的时代背景“五四”运动爆发前夕,鲁迅发表了表现“深切”,格式“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的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这篇作品是向封建制度、礼教进击的怒吼,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开始时所爆响的第一声号炮。这篇作品的成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是《文心雕龙》有关问题的专论.在《文心雕龙》中,"气"字被频繁使用,就刘勰的创作论和鉴赏批评的主张来看,"气"在作者、读者和作品之间形成了一种绵延不断、循环往复的"气脉"式的连贯关系,所以,以"生命力"来解释"气"字或许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文心雕龙》的写作有着深刻而复杂的经学文化背景,刘勰本人也有着比较明确而自觉的经学意图,这一点同样体现在"风骨"篇中."风骨"篇以"体要"为基本前提提出了"风清骨峻"的理想美学规范,使这一范畴具有了以"防文滥"为其现实指向的经学旨趣,这在当时特定的文化语境中是务实而深刻的.文章或从"情"和"采"的关系入手,重新阐释"情采"篇,可以看出"情采"篇所谈问题的核心是"情之采",而非"情与采",真情的自我表现是一种至上的"采"即"贲象穷白"之"采".其真情是一种圣情,是承载自然之道的儒家真情."物色"篇的主旨是"心物交融",刘勰在文中关于审美主客体的双向互动关系的分析,不是一般的"物感",是在强调"物感"的同时,还强调了心对物的驾驭和统摄,把"随物宛转"和"与心徘徊"视为不可偏废的同一过程.  相似文献   

13.
<正> 康有为的《民功篇》有三万余字,是一篇未完稿.《康南海自编年谱》未提及该文,但在1886年左右所写的《教学通议》中提到上古制作为人道之极美时,曾云:“详民功篇.”可以推见该文亦写于此时,即当康有为游历香港、上海之后,隐居家乡西樵山,结合中西学,钻研经世之学之际.该文按上古君主编年顺序,以先秦诸子百家的著述为资料,考证了古代三皇五帝都做了许多有益于民的事,所以人们拥护他们当君主.而从秦朝起奖励军功,才使二千年来民功不兴,民生日艰.可以说《民功篇》是一篇以探讨秦以前为主的历代政治而写出的中国社会发展简史.  相似文献   

14.
试论龚自珍《尊隐》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尊隐》是龚自珍的一篇重要政论文,表现了作者对清王朝统治形势的根本看法,对其前途作了虽然膝陇却很实际的推断,体现了作者所达到的时代思想高度,理所当然地受到研究界的关注,但由于本篇写作时间难以确考,又采用寓言的表现手法,无论是写作时间还是内容的真正寓意,都存在着不尽相同的看法。本文拟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就个人的认识与体会,发表一些浅见,就教于方家。关于《尊隐》篇的写作时间,大体认为是在嘉庆十九年(1814)前后。如孙钦善先生说:“写作的具体时间不详,作者《己亥杂诗》其二四一云:‘少年《尊隐》有高文,猿…  相似文献   

15.
巍巍华夏有五千年文明史,诗篇浩如烟海,源远流长。如果把我们的祖国称为“伟大的诗之国”那是当之无愧,甚至是举世罕见的。诗多,诗的各种选本也多。大量诗话、词话,关于艺术规律、艺术方法上的许多真知灼见,也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通观古今各种诗选,聚珍集桂,各有千秋,但以一种主题和题材编为历代诗选的,至今尚属少见。特别是在古往今来的吟咏中,我国许多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民族英雄,风流俊杰,为了抒发他们爱国家、爱民族、爱人民,讲风骨、重气节,向往未来,  相似文献   

16.
“被一个人误解了,这是麻烦,被许多人误解了,这是悲剧。” 诗人流沙河说这句话时,真是感慨系之。他不仅曾经“被许多人误解”,而且还因此演了一出“悲剧”。 1957年的新年刚过不久,在“天府之国”四川的首府成都就开始热闹起来了。它比北  相似文献   

17.
《全元文》的纂成,集中呈现出了元文的全貌。但由于本书在编纂过程中对传世文献参考不够赅备,致使一部分元文未被著录。通过一定文献的查考,可补《全元文》未收文12篇,其中已著录作者5人,未著录作者7人。同时,每篇文章后对作者生平及诗歌相关内容进行考证。  相似文献   

18.
乔治忠  崔岩 《文史哲》2006,(6):69-74
《全韵诗》是清高宗(乾隆皇帝)咏史的系列诗作,以106首诗占用全部诗韵,获取宏博周全的形式效果,其内容起自唐尧,直通本朝,评述历代君主事迹,反映了清高宗的历史政治观,体现了他意欲通过评论帝王政治和通论历史演变,为清朝后代统治者提供保守基业的经验与教训。《全韵诗》实际上是一部韵文的史籍,在清高宗进行的文化总结、思想建设中居于重要地位,值得予以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九歌》既为“九”“歌”,何故是十一篇呢?这个问题历来令人感到费解而不易辩清。要搞清这个问题,先得解决“九”的概念及其在《九歌》中的含义。“九”,这是中国古代颇具神秘性的一个数字。清代学者汪中对“九”曾撰写过专文,曰:《释三九》,文章中专门论述了“九”的性质与功用,特别指出了“九”的特性——具有虚指多数的功能:“凡一、二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三,以见其多;三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九,以见其极多。”应该肯定,汪中的论述是正确的,他道出了中国古代在数字运用上的习惯及特点。确  相似文献   

20.
苏畅  马雪 《理论界》2023,(12):1-7
刘勰在《风骨》篇中重点论述如何创作具有“风骨”的作品,展现了《文心雕龙》的文章观。在《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中,《风骨》篇属于创作论,侧重于讲风骨之法,确立写作规范,即怎样才能有“风”和怎样才能有“骨”,是对文章创作过程各个环节的要求。《风骨》篇中的“风”和“骨”在文章中表现为具体的语言文字形式。“风”主要表现在文章声韵上,要求声韵铿锵有力,而“骨”主要表现在文章语言上,要求语言结言端直,这两者都有一定的超越性。“风”是对于情的一种升华和超越,而“骨”是对于辞的一种升华和超越。无论是“风”还是“骨”,都承担起了文章功能之化成天下的作用。“风”在化成天下方面的主要方式是以情感人,而“骨”在化成天下方面的主要方式是以理服人。如果一篇文章能“风”“骨”结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就能更好地实现文章化成天下的功能。有“风骨”的文章要依照经书的规范来创作,并吸取诸子百家和史传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